竞逐「第四朵云」,京东云逆袭

文 | 戴菁



在高端制造领域,航空大概是供应链最为复杂的场景。


被誉为「工业明珠」的汽车,一辆整车约有两万多个零部件;而一架波音747客机的零部件,超过600万个。


小到一颗机械螺钉,大到重达近十吨的引擎,600万个零部件缺一不可。


这意味着,一架飞机的顺利升空,离不开遍布全球的上千家供应商的彼此协作。


如何调配如此复杂的航空供应链关系,对航空系统来说一直是个挑战。一方面,场景复杂度高,另一方面,场景对IT基础设施系统的灵活度及响应速度要求极高。


没有十拿九稳的技术把控,以及足够丰厚的价值诱惑,航空系统断然不敢轻易尝试新的解决方案。


数智供应链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以京东云为中航供应链打造的航空装备供应链数字化平台为例,所有的供应商、客户、生态伙伴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互、业务协同,航空供应链的效率直接大幅提升。


正是凭借这条数智供应链在各行业激发的价值空间,「后发者」京东云用两年间,从被低估的云计算参与者,走到核心竞技场,成为「被看见」的那个重要角色——


近日,在国际权威研究机构Forrester发布的2022年Q4中国公有云报告中,京东云获评卓越表现者,在国内公有云产品能力中位居第四名,前三名分别是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



在IT领域,Forrester和Gartner都是权威性较高的独立市场调研和技术咨询机构。Gartner的魔力象限与Forrester的Wave模型(注:分战略、产品能力、市场表现三个维度),在业内认可度很高,因为这两种模型评估的都是IT厂商在某个技术领域的综合能力,受众则是技术方案采购方。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入选Forrester Wave或者Gartner魔力象限的云计算厂商,热衷于以此为自身实力「背书」,因为入选代表着上述机构对技术厂商的市场能力和技术实力的认可,如果位置靠前,更是一种权威认证。


在Forrester的调研中,对京东云的评价是:拥有领先的数智供应链技术能力,在混合多云、AI方面拥有卓越的产品能力。


这是否意味着前两年还是默默无闻的京东云,正在实现某种逆袭?那条听起来有些抽象的「供应链」,能否帮助京东实现争夺第四朵云的野心?


在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还要看整个行业正在发生什么。



01

云计算变天,甲方需求变了


2021-2022年应该是国内云计算市场变化最为剧烈的两年。


市场份额方面,除了阿里云继续稳居第一,第二三四名的座次仿佛成了「流水席」,尤其在运营商等「国家队」全面入场之后,预计排名仍将动态变化。


竞争重点方面,伴随国家队入场,头部互联网云厂商的重心从IaaS层转向 PaaS层、SaaS层;对于其他云厂商而言,垂直突破的机会增大。


客户类型上,曾经的上云主力——互联网公司的占比正在持续下降:2018年,互联网在 IaaS 及 PaaS 中的比重接近 50%,至2020年已经下降到40%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视频、电商、游戏等领域。


新的增长点则落在了传统行业及政企市场。所以从去年开始,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纷纷调整组织架构,并竞相从企业服务领域挖人——主要是销售类精兵强将,试图抢夺更多政企订单。


但政企市场是政务、医疗、教育、交通、工业、金融等众多碎片化市场的汇合,是互联网云厂商未必熟悉的领域,是一块较为难啃的硬骨头。


最直观的变化是,甲方诉求变化了。


互联网客户的诉求是节省计算和存储资源,因为自己搞一堆IT设施比如机房、服务器,既费钱又低效,不如「上云」。传统行业则不同,他们对算力当然也有需求,但其实很多大型企业的数字化基础是完善的,他们更感兴趣的往往是业务转型,说白了,能否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带来实际的业务增长?


从宏观形势来看,实打实的增长数据和入账现金才是在强不确定周期的「压舱石」。


这是国内云厂商面临的新挑战。既然传统企业「上云」是出于业务转型的应用需求,那么在营销、物流、供应链、服务等方面,如何做到成本最低、效率最大,成为竞争的关键。



在转型过程中,很多实体企业选择向「上链」要增长。「上链」的底层逻辑是通过提升外部协作效率,获取新的业务增量。


实体企业的运转离不开供应链。尤其今年疫情期间,更多人会感受到供应链韧性的基石作用。


3月份,汇集了上汽、通用、大众等全球汽车巨头,以及特斯拉等新锐车企的上海,开启疫情静态管理,汽车整体产能一度跌至冰点。彼时,华为智能汽车CEO余承东公开喊话:如果上海等地不能及时复工复产,5月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是汽车产业。


在新的形势面前,谁能稳住后方供应链,协助企业确保供应链稳定可控的同时还能从中挤出增量,谁将打开新的云计算局面。


从这一维度来看,用力最猛的是京东云。虽然早期错过公有云的窗口期,借云计算需求转型节点,京东云抓住了自己的翻盘时刻:放大供应链优势,做「最懂产业的云」,以此撬动传统政企客户。


头豹研究院《2022年中国产业云市场研究报告》中,京东云位列产业云综合竞争力第一;亿欧智库《2022产业云能力研究报告》中,京东云产业云服务能力排名第一。



最新数据显示,京东云服务超95%的大型央企、近100座城市、2048家大型企业、914家金融机构和超207万家中小微企业。


仅中海油一家,通过供应链数字化,在采购环节的综合节资率预计能达10%。如果结合中海油这种大型央企的业务体量来看,10%的价值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02

新的「价值高地」


最近两年的京东云峰会上,「开放」成为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


通过梳理京东云最近两年的行业进展可以看出,工业、能源、交通、政务、金融是其重点出击的领域。这些产业本身「含金量」比较高,对改造供应链有诉求,且多少都有与京东底层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场景。


以前面提到的中海油为例,在采购环节,中海油的物料涉及3000多个品类,物料编码有200多万个。为了找到合适的采购供应链解决方案,中海油举行了两轮竞争性谈判。


第一轮公开比选,参与谈判的9家来头都不小——既有头部互联网云厂商,又有石化盈科、昆仑数智等央企下属单位。第二轮谈判缩减到5家,最终京东云胜出。



中海油想要的采购一体化解决方案,需要建立产业链,即涵盖从前端的需求收集,到中间的采购寻源过程,再到采购执行,仓储、物流、配送,以及最终的装备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从核心能力来看,京东云与上述需求的契合度很高。不同于纯流量型互联网企业,过去十多年,京东电商平台走出了一条大规模、全品类重资产业务模式,也由此建构起了仓储物流的核心壁垒。


如此一来,京东云既能为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输出数智化供应链能力,也能整合仓、配、分销、供应链金融等一条完整产业链服务,创造新的价值高地。


这对渴望接触C端用户的行业客户来说,相当于增加了一份吸引力。比如正在进行改革的能源领域,此类合作已经开始落地。


今年6月,一个消息曾轰动能源圈:京东云、阿里云两家「分食」国家电投3亿元大单。其中京东云负责国家电投的天枢云、天枢一号(网关型)两个建设项目。


在双碳背景下,国家电投的一个业务重心是推进整县制分布式光伏。过往这种能源企业主要做的是集中式能源供给,扮演的是「输出者」角色,缺少管理和聚合用户侧的经验。但分布式光伏这种新能源发电方式,直白点说就是农户屋顶光伏,用户是零散的、条件各不相同。


举个最简单例子,京东云曾到农村调研发现,农户签约光伏以后,一个月内没有上门安装的,户主毁约率30%,这意味着过往长周期的能源部署方式需要改进。还有光伏板的后期维护,以行业惯用的方式,一年清洁5次,费用大概要400元左右。


所以在京东云设计的相关场景的解决方案中,很重要的一个思路是把传统的能源供应链和京东的消费供应链做连接。比如攒「京豆」换购物优惠,有了实在的价值激励,农户乐意安装屋顶光伏,并有动力进行主动清洁维护。在协助国家电投与县级政府的谈判中,京东还可以提供农产品上行通道,解政府之需。


但云厂商能做的并不仅限于此。能源类企业的数字转型通常可以用三个词来总结:大型、复杂、跨界。


仅以分布式光伏业务为例,国家电投预计5年内覆盖1000多万户用光伏电站,这意味着云厂商除了标准化的云、AI、IoT等数字化底座能力,还要具备高波动性算力抗压能力。而京东云的底座,一端连着消费互联网、覆盖5.8亿用户,一端连着产业互联网的数十万商家、千万种商品、1400个仓,有过618、双11、春晚珠峰式的算力爬升考验。


就目前竞争态势来看,央国企聚集的能源、交通等领域是各家云厂商的必争之地。要想在这些领域有「存在感」,离不开对行业的洞察力。比如京东云在今年11月,发布「产业链长云」——业界首个围绕着央国企、产业链打造的云方案。



这一云方案的大背景是央国企正在各自产业当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亟需一套共性技术的支撑平台,以融合上下游企业。


可以说,产业链长云,是一个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由国央企或龙头企业牵头,以产业链长云运营主体为核心,多方参与的模式,目的是协助央国企做好产业链的「链长」。



03

逆袭之战


发力晚于同行,也走过弯路,但在瞄准供数智应链的方向后,京东云的一系列「进击」努力开始得到认可:多家第三方机构报告中,京东云具备了争夺国内「第四朵云」的实力。


Forrester认为,京东云拥有领先的数智供应链技术能力,能够全面提升互联网、零售、金融服务、制造、能源和交通等行业数字化水平,对于寻求多云支持和供应链服务的公司来说,京东云是理想的选择。而在IDC《中国专属云服务市场追踪2021H2》中,京东专属云(注:在公有云上隔离出来的专属虚拟化资源池)排名第四,增速23.6%,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这个名次争夺并不容易。前有「家底丰厚」的天翼云迅猛扩张,后有浪潮云等腰部厂商紧追慢赶。京东云能够快速获得获得市场认可,除了锚定供应链,还有一点,抓住混合云、多云的爆发时机,以开放策略吸引更多客户。


政府、金融、工业客户重视数据保护和业务合规,策略会更为保守,核心业务更接受使用混合云、私有云、专有云,面向C端用户的业务往往采用公有云。


作为云计算领域的后发者,京东云一直想靠混合云弯道超车。去年,其首次对外发布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这是基于京东自身全球复杂云原生场景的大规模实践。换句话说,京东云将原本服务于内部业务的云计算能力,开放出来获取更多客户。今年,云舰升级到2.0。


当下的云市场,云厂商在各自基础设施上发展自身一体化的PaaS应用,客观上导致企业「上云容易下云难」。真正的开放实际是IaaS、PaaS、SaaS全面开放。而「云舰」能摒弃底层基础设施差异,将所有IaaS统一调度管理,兼容不同PaaS,帮助客户在不同IaaS、PaaS间自由切换。


这使得京东云在争夺政企用户时拥有了独特优势。


不过目前谈「逆袭成功」还为时尚早,产业互联网是一场以十年为单位的大型马拉松。京东云目前算是实现了第一步——证明所选道路的正确性;未来三到五年才是逆袭之战的关键阶段。


《降噪NoNoise》认为,市场份额和排名只是表面,接下来有两个维度值得观察:一是京东集团的供应链效率能否继续提升,这是京东云技术进步的底层动力,以及产品壁垒的决定性因素。


或许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搜索、电商、物流都是AI落地的绝佳场景,从京东零售延伸出来的日均超千万次的客户交互、仓库捡货机器人、无人配送车等产业AI场景,背后都是京东追求供应链效率提升的衍生品。


其次是技术服务的创新速度。目前各互联网云厂商均将目光转向政企等传统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谁能提供有效增长,谁能帮助客户重塑商业模式,谁就掌握了进军产业的主导权。


这两方面是京东云不能「掉链」的地方,也将共同决定京东云的未来能走多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政企   产业链   能源   厂商   领域   能力   客户   业务   产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