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乐古道之水头江宜乐古道-广东省乐昌市庆云镇

郴乐古道之水头江宜乐古道--广东省乐昌市庆云镇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2年12月18日写于2020年2月28日

庆云镇地处粤北山区,狮子山下,镇内交通便利,著名的宜乐古道横贯庆云镇中,至今有“蔚岭关”、石刻“云梯”等遗址。境内有千年古村户昌山,雕梁画栋、青板石刻、建筑精美、文化昌明;传奇名山凑云仙,古墓庙宇,传为明末大将宋献策故地;狮子山终年云雾弥漫,冬季银装素裹、雪景如玉,所产茶叶色泽翠绿、清香淳厚。

在粤北有:除西京古道和骡马古道外。还有坪石镇陈家坪古驿道遗迹、庆云镇下马岐村古驿道遗迹、庆云镇大屋场古驿道遗迹、庆云镇石榴村古驿道遗迹、水头江宜乐古道遗迹、黄金洞古道遗迹。

郴乐古道(郴州至乐昌):郴州折岭 良田 平和 梅山胁界石铺 朱家坳 塘村 三峰亭 户昌山 云梯 墟坪 五里冲 九峰 乐昌。

郴乐古道经过黄圃镇政府所在地塘村街。在如今的黄圃镇驻地塘村(它分为塘村湾与塘村街道),在明清时期,是有名的商贸集散地,会馆多达三个,街道有来龙街、聚龙街、迴龙街,可见那时的塘村商业兴旺、市场繁荣。据《乐昌县志》记载:“唐末之际,康护就在塘村的香炉峰、白虎峰上筑有二石寨。”可见,塘村之地有文字记载已有千余年历史了。

黄圃,既是乐昌北部重镇之一,又是进出湖南、东南之要隘。其东北面与湖南省汝城县、江西省相通衢,是京都来粤之捷径。在黄圃周围,相邻乡镇达11个,人口近30万,历史上就是湘粤交界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在黄圃境内,历史上曾有七条重要的古道。

一、郴乐古道(郴州至乐昌):郴州折岭 良田 平和 梅山胁界石铺 朱家坳 塘村 三峰亭 户昌山 云梯 墟坪 五里冲 九峰 乐昌。

二、乐宜古道(乐昌至宜章):乐昌 岐门 大坑口 鬼花坑 北京(江)仙 豪下 刘家(大平里) 野猪窝 牛星凸 罗家冲 十八挺 庄家塘 彰应山(玉环桥) 坑口垅 曹家 甘棠镇 两界圩 香花树下 冷水坑 铜罗井 高龙桥 白石渡 长冲(凉亭) 长冲 宜章。

三、桂阳古道(塘村至湖南桂阳):塘村(黄圃) 东村 里村 坦口 永乐亭 自生桥 上坳(当阳) 里田 文明(司背) 岭秀 汝城 桂阳。

四、郭西古道(黄圃至白石):塘村(黄圃) 鱼池岭 合殿 响垅 蕉窟 东关冲 神仙岭 白石。

五、黄宜古道(黄圃至宜章):塘村(黄圃) 玉带 石溪 大塘 甘棠镇 两界圩 香花树下 冷水坑 铜罗井   高龙桥 白石渡 长冲(凉亭) 长冲 宜章。

六、黄罗古道(黄圃至罗家渡):塘村(黄圃) 三峰亭 小水江 斗湾 彰应山 弥陀庵 塘背 黄圃司 水埠头 赤溪 小水 睹庄(走马岭) 田头 铁炉前 罗家渡。

七、黄圃至西京古道:塘村(黄圃) 三峰亭 小水江 斗湾 彰应山 弥陀庵 塘背 黄圃司 水埠头 赤溪 小水 睹庄(走马岭) 田头 杨毡 百步码头 水牛湾 老坪石 与西京古道相接。

附:西京古道:韶关 乳源 大桥 岭脚下 出水岩 梅花 罗家寺 管阜 水牛湾 老坪石 去往宜章,北上中原,直至京都。

这里就讲七条古道之一的郴乐古道(郴州至乐昌):塘村 三峰亭 户昌山 云梯 墟坪。

从塘村(黄圃镇政府所在地塘村街)--X328乡道--703乡道--新元村--圩头江村--新田岭 。

以前的古道也有从:应山--内唐--外塘--栗岗--歧尾坪--斗湾 --新田岭。现在走公路X328乡道转入703乡道。

水头江宜乐古道在圩头江村的三峰亭过古石桥,上新田岭,沿古道走约2公里到户昌山村李陈氏贞节牌坊,再走到与703乡道和离丰收水库10米的地方,过703乡道再沿古道上山,转右经户昌山村、乐嘉湾石榴下村(下塆村)后面进入云梯,云梯再走约2公里就到了石榴下村旁的古道,再沿古道走约2公里到了墟坪村,沿现在的S248省道在五里冲村,沿古道从大山上的蔚岭关到两江、九峰、乐昌。

新田岭户昌山村下面的李陈氏贞节孝坊,在庆云镇户昌山村的下手关,就是703乡道去黄圃镇路上,在60年代初修建的中型水库丰收水库的出水口的对面的宜乐古道的古道上,李陈氏贞节孝坊全是青石条而砌成,其中有几幅大型的空雕图案及花卉,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与艺术水平,在黄圃地区是最后一座保存较完整的的石质建筑物。

李陈氏是儒童李祚性之妻,陈学亮之女(《李氏族谱》)。据《乐昌县志》记载:“李祚性妻陈氏十九夫故”。李陈氏十九岁就开始守节,带一个侄儿,一直守节未嫁。并且在李家恪守孝义,对李氏长辈尽孝尽忠。为赞扬其节孝兼顾的高尚情操,她60岁时,当地奏请朝廷为她建坊。清道光帝亦被李陈氏坚贞不二、恪守孝义的精神所打动,立即命地方官恩准兴建节孝坊,还给银三十两为其建节孝牌坊。

清道光十九年李陈氏节孝坊建成。此牌坊为四柱三间式结构。三间面阔8.7米,通高10.7米,明间比次间较宽。明间和次间的上方两侧,有透雕石板作装饰和加固作用,青石制葫芦形刹顶。节孝坊正中(包括背面正中)阴刻“圣旨”两字,字大约35厘米见方,两旁为斜方格透雕石板镶砌。左间横额阴刻行楷“行义”,字大约35厘米见方。落款“乐昌县节妇李祚性妻陈氏立”。右间横额上刻阴行楷“苦节”,字大约35厘米见方。落款:“署理乐昌教谕刘为”。节孝坊左右间横额上分别阴刻“兼全”、“孝义”四字。李陈氏节孝坊因年久失修,正门栏额石梁已折裂倒塌,左楼跳檐也被树枝打断,但牌坊建造精巧,庄重素雅,具有地方特色,是乐昌县唯一残存的石牌坊。

“李陈氏节孝坊”,为清道光九年的古建牌坊,可惜90年代初被雷电击毁,只残存雕石断垣。1987年,该村及牌坊被列为乐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户昌山村是乐昌市庆云镇永乐管理区的一座古老山村,位于庆云镇政府东北3.5公里处,是乐郴(乐昌——郴州)古道必经的乡村之一。

在“中国的各种建筑,从雄伟的皇宫到简朴的农舍,本是中国人文精神和生命血脉的一部分。”建筑总是蕴涵着某一民族某一城市悠久的历史。作为建筑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民居,是指历史遗留的、体现某个民族或某一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古宅。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庆云镇户昌山村位于广东最北部与湖南宜章交界。故有广东北大门之称,而庆云镇则是乐昌北面的一个山区小镇。境内有条自南而北乐昌通往宜章用石块铺就的古栈道贯穿其中。据说当年由叶挺将军所率的北伐军就沿此乐宜古道穿越南岭北上的。户昌山古村落就座落这古栈道旁。可想而知,户昌山古村的昌盛发达完全凭借当年这便利的交通条件。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这条南北重要交通乐宜古道早已失去了昔日繁华热闹而荒芜了。户昌山古村随之被遗落成了藏于粤北山乡角落里少人知晓的“大家闺秀”,好在至今保存完好无损,风采依然。

该村始建于南宋末年,李姓始祖伯伦、大万父子二人,从北方弃官逃往南方,再从湖南郴州秀才乡迁来黄圃新屋场(今新元村),再移居于斯地。传说有一天大万公牧牛割草,扎草完毕,不见耕牛去向,沿迹一路寻找到此地(户昌山)才找到耕牛,见此地山环水抱,叠嶂青峦,见此佳境,笑逐颜开,乃欣然曰:“此山地可以建村创业长吾子孙也”。大万公赶牛回家,欣喜若狂,向子妻阐述寻牛经过及发现此山地的优美风景。

三人协商达成共识,准备迁移行动,首先在老屋田搭架,暂时安居,然后计划打窑烧砖瓦,过了一些时间,喜逢贵人路过借宿,慈善的大万公一家欣然答应,杀鸡款待,晚上让客人睡高床,自己歇地板。恰逢此客人为风水名师,见主人热情款待,临走前,把建村方位向主人一一指点,所指点的位置就是现今的户昌山古村,因主人希望此村从他这一户人家起开支散叶,从此富贵昌盛起来,故此村名长富号户昌,初时名“长富村”,后正式定名为“户昌山”。

那时他们沿古道到了户昌山,见此山川灵秀,层峦叠嶂。这里的山脉有五支,名为“五脉归巢”,又名“五马归槽”。村中所建的房屋坐向不一致,有坐南向北的,有坐西朝东的,主体是坐西向东。村子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山环水绕,四周山岗重峦叠嶂,山中古树参天,山间泉水流淌;建村后,所禁的青龙山上,古木参天,育有名贵树木,树名种类繁多,甚至有六人合抱的香樟树,居黄圃古树之首。于是便在此定居下来,成为户昌山村李姓开基始祖。

明清以来,由于受到附近黄圃“凤山书院”文化的影响,虽然李姓不到百户人家,但也建起书院、私塾四家,以此培养李姓后裔,谋取功名。曾先后出现一批进士、举人、贡元以及“六品军功”等显赫人物,颇有“人文蔚起、科甲联登”之誉。至今村前大坪上仍存几十对“旗杆石”,这便是当年科举、功名的见证。村中成遍的清代古建民居,历历在目;祠堂、私塾、雕梁、壁画、牌匾随处可见。古道旁的“云梯”摩崖石刻,乃清代维修宜乐古道的文字纪实;村外西北廓原有“李陈氏节孝坊”,为清道光九年的古建牌坊,可惜90年代初被雷电击毁,只残存雕石断垣。唐宋以来,黄巢军、太平军、北伐军曾此络绎古道,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

走进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灰砖黑瓦,箭垛高墙,翘橼画栋的古建筑。古村前面未见牌楼式大门,只见正中夹着一条用青石板铺成3米宽贯通前后上下的横排房屋的纵入巷道,纵入巷道与左右两边用石砖铺成约2米宽的横排巷道相通,

整个古村布局便成了“丰”字型,每条横排巷道房屋分别有2至3个居住单元。每单元房屋一律从横巷道开一大门。大门进去左转是天井,天井正中平入是厅堂,厅堂则面有厨房、卧室、浴室。居住单元不开外窗,室内采光通气完全靠天井上面的露天窗。由于房屋的建筑取材于砖木石瓦,人居住时会感到冬暖夏凉,十分舒适。

古村的建筑工艺甚是精湛,门楣上,翘梁中,橼墙里随处可见那龙飞凤舞,花蝶鸟鱼等之类的雕画,还有的刻上名联诗词,户昌山古村不管在建筑工艺,用材,整体布局,还是地理环境方面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轮弯月的户昌山下,古村子坐东南,朝西北,村前有口2亩大的池塘。塘外一片良田,良田的边缘处也就是古村正前方望去不远有一座圆圆的小山峦。左则前方不远山坳处怪石嶙峋中古木参天,绿荫如盖风景秀丽宜人,古道穿林而过,在此漫步古道山风习习,心旷神怡。

这是建村后户昌山人依了风水之说的“左青龙,右白虎”,这山坳里林子长得越茂户昌山村越昌盛,而专门在山坳里植上树木保存至今。尤其是村后山上那股山泉水依村而下流入村前池塘,这潺潺溪流淌过村不但给人提供了饮水、浣衣、洗漱之便,更为古村增添了那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走进这四面环山,依山傍水的户昌山古村恰如走进一个世外桃源。漫步古村犹如走进美不胜收的雕塑艺术长廊之中。

户昌山村至今有780多年的历史,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村中人口繁衍几经兴衰。据《李氏族谱》记载,约在十世(永、宁辈)后,村子建设初具规模,在黄圃地区有相当影响,因人口倍增而向外发展,在外地大量购买田地、山岭、寮场;在十九世纪时,村人遭受瘟疫,户昌山人损失巨大;至康熙年间,户昌山村才开始恢复元气;待到嘉庆年间(约1523——1662年),村里人口出现鼎盛。

在这段时间,房屋的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展,采用当地民俗建造形式,有以中轴线结构的,有选用“丁”字形式的,又有中门格式;还有一种前后厅式的,中间有通道,左右两边有小门通外,小门上置有雨棚,造型美观、实用。其前厅宽阔、采光合理,既实用又方便;两侧有厢房,后厅则为主位,坐向神龛,厅中摆八仙桌,首席用“寿字椅”,配以高脚凳,给人以郑重庄严之感。其屋檐出水短,并在檐下砖墙上绘有各类图案、人物、花草和书法及诗、词等,内容丰富,整座建筑蕴藏着深厚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及艺术性。这在当时,只有家财殷富的人家,才有能力建造此类建筑。

户昌山村的民居古屋具有明、清时代的民俗建筑形式与风格,采用青砖灰瓦、木梁结构;屋檐下砖墙有的是立体泥塑像、有的题词字,书法艺术较高,如“松风水月”、“蟾宫”、“龙门第”、“腾蛟起风”,这些充分体现古村的深厚文化及民俗风格。

古村民居的建筑布局是依山形地势而设计,有三大直巷前后左右相通,有二十余条横巷相交织;巷路的关键之处,没有小门楼,可控制几户人家的安全。全村的道路都是用青石板路铺成,高低有序,弯曲合理;巷路的一侧设有通水沟,沟水可沿隧洞高低弯曲而行,很自然地汇集到村侧小溪中,流入村前的池塘里。

  村中的李氏宗祠,是纪念开基祖大万公的宗祠,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户昌山村李氏族人在七百多年来的宗族、宗教、民风、民俗文化的聚集点。宗祠的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亦具特色,从李氏宗脉溯源,他们是道教创始人——李耳的后裔,在岭南文化有其光辉的一页。

在村前的乐郴古道上,前有摩岩石刻“云梯”二字,村的下手关,原有“李陈氏节孝坊”,全是青石条而砌成,其中有几幅大型的空雕图案及花卉,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与艺术水平,在黄圃地区是最后一座保存较完整的的石质建筑物。在村前屋后还存有叙述“户昌山村八景”的诗、词、文,如睡狮望月、松潭浴日、梅溪樵唱、江山揽胜、南华晓钟、蔚岭积雪、炉峰烟蔼、龙颈瀑布,村庄周围岗峦叠嶂,树茂林深,翠柏青松,古榆红枫,皂荚粟树等名树贵木繁多。山中涧水清流,众泉四汇,环注成玉带水灌入村前上塘、下塘。村里人骄傲地说,这种秀水曲绕的环境,构成了一个“聚宝盆”,为古村安身立命根本。保留着户昌山村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黄圃地域古村之首。

户昌山村的古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古朴、保存完整,具有古色古香的风韵,体现了清代建筑的传统特色,现已申报广东省第一批古村落遗址。

户昌山,一个深藏在深山里的千年古村,过去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通往外界。近年,虽然有公路直接修到村口,可是要想领略她的美,触摸她的韵味,只有踏上那千年不变马蹄犹响,松涛阵阵的古驿道。这是一坛窖藏了千年的陈年老酒,一旦打开坛盖,浓香四溢,醇香醉人。

古村周边八景融于一体,交相辉映,各种景点情趣相通,与古村一同构成了一幅奇妙动人的山水画。

云梯:

“云梯”石刻,位于庆云镇乐家湾石溜下村后山,乐郴古道旁的崖壁上,距离地面高约1米,横书阴刻行楷,通高45厘米,宽95厘米,落款:草书,"小谷子".据民间传说.郴州大道.朝廷先派赵大人修筑,结果修得不合要求,后来又派方大人扩修. "云梯"石刻是清.光绪年间负责扩修郴州大道的官员方大人的题词.

“云梯”的传说故事:

在庆云乐嘉湾的乐郴古道上, "云梯"二字的历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皇上派来扩修乐郴大道的主要官员方道台,因为方大人的官是用钱买的,又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对筑路工程和技术一窍不通,又缺乏组织与领导能力,全靠拍马屁过日子.在修路中,对待民工非常刻薄,克扣粮钱,把民工当作牛马使用,工作效率低,进度非常缓慢.更甚者.他们把皇上拨下的钱粮任意花消.而指挥筑路的官员,又把钱粮层层剥削,有权有势的官员,把修路的钱粮挪用去抽大烟,又嫖又赌,吃喝玩乐.扩修古道无法按期完成.

修古道的限期到了,为了应付皇上派员来检查,有关人员想出一绝招,在石榴下的石壁上刻上"云梯"二字.并从墟头江石桥开始至墟坪上这段路程修得符合要求和规格.到时带官员察看这段路的工程,汇报说:修这段路工程艰巨,高山峻岭,困难重重,石山多,崖壁险,高低相差悬殊,不少地段的石路如上青天.所砌台阶像在云中,有作"云梯"之难.

检查官员在爬完这段路之后,全体人员都有同感,满身大汗,觉得精疲力尽,也就算了.然后花天酒地的招待享乐几天,赠礼物,送员回朝,皆大欢喜.方大人亦因此晋升一级."云梯"二字则永远留在石壁上.成了摩崖石刻。

蔚岭关:

蔚岭关是“西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关,西京古道在坪石镇的乐昌境内,分三路:一路由阳山、乳源经乐昌的云岩、梅花、关春、老坪石、武阳司到湖南的宜章、郴州往中原;另一路从老坪石过金鸡岭脚,朝东南方向通往庆云、黄圃、汝城、江西边境;南经户昌山、蔚岭关、九峰、北乡到乐昌。

蔚岭关(又名小庾岭),位于广东省韶自己改名关乐昌市庆云镇五里冲蔚岭山脊上,为韶关乐昌市的一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建筑,公布时间为1987年12月17日。蔚岭关的历史年代为清光绪十八年重建。

唐宋以来,黄巢军、太平军、北伐军曾此络绎古道,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

相传秦汉时期就已开闢通行。途经西京古道的历史名流众多。公元660年,六祖慧能从湖北黄梅山南归,途经古道,据《韶州府志》记载:“六祖泉,蔚岭西。昔传六祖过此,卓锡而出。故名。”

蔚岭关、蓝关都是建自己改名在另一条入粤交通干道“西京古道”上的缉查巡检的关口。其中蔚岭关为由湘入粤的第一要隘,至今留存有关楼,历代皆有兵丁把守。历史上,由湘入粤过蔚岭关后,虽可在坪石附近下水由更为便捷的武江水路直下韶州、广州,但由于“昌乐泷险恶”,官商行旅如非迫不得已,多舍舟由崎岖的山道再过乳源境内的蓝关转至韶州,再由韶州坐船至广州自己改名等地,《广东新语说》说,唐韩愈被贬潮州过韶州时,就曾在险恶的泷口前却步,“舍舟出乳源蓝关”。当然,蔚岭关、蓝关的设置,除用于巡检缉查、维护治安外,还曾在宋明清等时期防范和镇压粤、湘、桂苗瑶等少数民族武装起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清代乾隆皇游江南路过蔚岭关,闻此有一个石龙仙庙,又闻此仙迹,游览于此,并敕(chi)封修练真人为“石龙得道,自显灵仙。”午饭后遗弃一对筷子插在地上,生长一对方形竹。每年换新一对新竹。当新竹开枝吐叶时老竹干枯,众皆称奇。笔者题诗咏颂:“乾隆圣主游江南路经蔚岭访仙山遗下筷子生天竹,奇闻奥妙播人间。”后重修改建时,把他移植一傍,就不自己改名再生新竹了。

到了清代咸丰年间,《乐昌县誌》记载:“清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南京洪军石达开率大部由南安桂阳(汝城),经县黄圃入湖南宝庆(邵阳)往四川,络绎月餘。

二月二十一日,由桂阳入九峰……

六月,洪军石国聪率众数万自嘉应自己改名(梅州市)入南安桂阳,经邑之黄圃、平石趋宝庆大股合……”。1922年6月,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亦途经粤北古道。《乐昌县誌》又载:“六月,湘、赣、滇、粤各军由广州出发北伐,师次赣边,后方失利,由仁化至乐昌者络绎不絶……”。

这些都是前人往返古道的歷史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乐昌市   庆云   宜章   古道   西京   乐昌   牌坊   郴州   云梯   水头   广东省   山村   江宜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