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坐了38年的史铁生,给了多少站着的人,活下去的勇气!

去年年底,因为一些事情我心情很不好,总是忍不住抱怨这抱怨那。


说到底,就是觉得生活太难了。


当时爸爸在我这边,因为家里正装修呢,他来帮我看装修的。


有一天,我又在那怨天尤人的时候,爸爸听得不耐烦了,说了一句:


你看看你,好好的一个人这也抱怨那也抱怨,像什么样子!人家史铁生在轮椅上坐了大半辈子,也没像你这样。


接着,他又追了一句,“人要都像你这样想,那日子都没法过了。”


听语气,爸爸是真的被我气到了!他又生我气,又担心,我不敢再开口了。


同时我也发现,原来爸爸也喜欢史铁生啊!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的灵魂是丰满的。


他经历的苦难那般深重,却也没有暗淡得了他心中的那一盏灯。他用睿智、明朗而又不失幽默的笔墨记录下了自己体验到的一切,包括苦难、生死、与爱。


他的思想就像是一盏明灯,给予每一个被生活困住的人活下去的勇气,也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史铁生旧照|来源网络)



第一次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是在小学课本上,那篇饱含深情的《我与地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以至于我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去北京,心心念念必须去的地方竟然是地坛,而不是天安门、故宫、长城,或是其他。


那时我还在上研,临近五一,正愁不知如何打发漫长的假期呢,好朋友发来消息,邀我去北京玩。


当时她在中国农大跟着校外导师做实验。她说她有宿舍,我去北京的话住宿这个大头就可以免了,而且过些天她实验做完就要回校了,机不可失。


机会难得,当然欣然前往。我是五一假前两天到的,假期前朋友实验脱不开身,所以前两天我是自己去玩的。


第一站就是地坛


坐地铁到地坛附近的站下车,出了地铁站却辨不清该往哪个方向走(我有点路痴,那时导航也没现在这么好用)。


这时一个身穿白衬衣,手拿一根什么东西的年轻小伙经过地铁口,估计是看到我在大太阳下跟着手机转来转去,就走近问:“你在找什么地方吗?”我说:“我想去地坛。”他说地坛就在前面不远,他要经过那里,让我跟着他走。


喜出望外,想也没想就跟着他走了。路上他问我:“来北京做什么呢?”“第一次来北京啊?”我都一一回答。


4月底的太阳格外地炽热,走在水泥路上都能感觉到路面腾起的热浪。


路程不长,但这位友好的北京青年让初来乍到的我领会到了北京人的热情,他那纯正的京腔真是好听啊!



(地坛|栗子拍摄于2015年)



临近地坛门口,我向他道了谢,便分开了。


大马路上很热,地坛门口却比较凉爽。大庙门一样的门前,有几个老人进出。我进之前买了张票,具体多少钱忘了,但不贵。本地老人好像可以免费进,还是一次只需2块钱,记不清了。


进了地坛很激动,走着看着,一路寻找着印象中出现在史铁生笔下的迹象。


道路两旁的树木排列整齐,但并不茂盛,绿植也都是自然生长的样子,几乎没有被精心打理的痕迹。


地坛中有许多古树,我想找到那棵在史铁生的文章中出现过的老柏树,但终是无法辨认出来。


辨不出来也罢,据说“地坛的每棵树下史铁生都去过,差不多地坛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他车轮的印迹” 。这样算来,我走过他走过的路。



(地坛|栗子拍摄于2015年)


地坛给我的印象就是很大,从一头走到另一头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也很平,站在一个点望过去,像是站在海边遥望海平面一样,能看到很远的树木。


西北地区长大的我,着实没见过这么一块又平又大的地方。


地坛也很安静,层层树木构成的屏障把嘈杂的汽笛声挡在了外面。


在这里,能听到的是二胡的声音、大爷锻炼拍树的声音、大妈们舞剑划出的声音、小伙子练武术的吼声,和老北京们爽朗的交谈声......


从这头走到那头,从右边走到左边,我神奇地发现,地坛居然是正方形的。后来查阅资料,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


(地坛|栗子拍摄于2015年)



说实话,从地坛出来后我是有点失望的,觉得自己没有找到史铁生笔下的那种感觉,遗憾了好久。


最近在读史铁生的随笔集《病隙碎笔》,在了解了他的生平后我突然明白,他笔下的地坛,是属于史铁生独有的地坛。其他人只能阅读和尝试去理解,却无法完全体味。



(史铁生生平|栗子制作)


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史铁生写下的,是他眼中的地坛。


在史铁生短短的59年生命历程中,有整整38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


即使苦难如此深重,他还是勇敢地生活着,他用自己的生命探寻活着的意义;即使被残病围困,他还是勇敢地接受了爱情。


他用自己的笔,以独有的方式,启迪人们重新寻获爱与信心。


(《病隙碎笔》封面|栗子拍摄)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从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开始,以四年时间写成的。


在读的过程中,我被他幽默的笔触、自由的灵魂、丰满而又深刻的思想完完全全地折服了。


他的深刻我无法完全参透,因此也不能对他的文字做一星半点的解释,但我可以与你分享其中精彩的句子:


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怨愤的积累。

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


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

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



(《病隙碎笔》片段|栗子拍摄)


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涉渡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病隙碎笔》被评为“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


以上只是几句摘抄,想要了解更多可以自己去打开书来读,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深重   轮椅   笔下   北京   树木   苦难   彼岸   他用   自卑   深刻   勇气   爸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