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行业专题研究:交流桩重渠道品牌,直流桩看中国制造业红利

(报告出品方/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核心观点:

一、与中国相比,为什么欧美充电桩需求增长空间更大,增速更快?

1、美欧的保有量加速向上,客观需要建设更多的桩。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低,销量加速向上,保有量快速提升;欧洲虽整体增速略低,但新 车销售中纯电占比持续提升,电车销量的环比持续提升持续拉动对充电桩的需求。 2、欧美当前公共车桩比较高,存在较大配套提升空间。美国2019年到2021年三年的公共车桩比分别为16.6/14.6/15.9,欧洲2020年和2021年 的车桩比分别为14.7/14.4,中国2019-2021年公共车桩比分别为7.4/6.1/6.8。美欧均远高于中国,公共桩存在较大的配套增量空间。 3、欧美当前公桩中直流桩占比较低,直流充电桩有较大向上空间。2022年1-8月,公桩中中美欧直流桩的占比分别约为42%/25%/10%。欧美 的公共桩中直流快充桩占比较低,大部分还是低功率的慢充桩,难以满足更多车辆快充的需求,新增配套中直流桩的空间较大。

二、边际变化——供给端海外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国内头部桩企加快出海认证

1、政策支持(美国政策/欧洲),欧美政府对充电桩的补贴政策在2022年均有升级。欧洲早期的政策偏向于量上的指引,缺乏实际的金额支 持,2022年以来以德国为代表明确了充电桩安装补贴政策,公桩私桩均有补贴,较大力度的支持充电桩建设。美国市场则先后推出公路配套 建设公共充电桩的50亿补贴政策以及提升税收抵免上限、增加补贴政策有效期的IRA法案,较为直接的推动了美国充电桩的配套和安装建设。

2、国内产品能匹配海外需求,头部企业积极进行欧美标准认证.(1)有足够好的产品(功率、产品质量)能够满足海外的需求,而且成本低,产品有性价比优势。国内充电桩市场起量更早,参与者众多, 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国内桩企在较为激烈的竞争中提升了产品力同时控制成本能力远优于海外的制造企业,因此我国充电桩产品在能够满足 海外需求的基础上,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出海的根基牢固。 (2)我国企业在积极做欧标/美标认证。国内企业在打牢“内功”后,积极申请欧标、美标的认证,认证对产品质量、对欧美市场需求的客 观理解均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市场空间一共有多大?——欧美市场近3年有60-80%的复合增速,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50亿上下

2023-2025年,欧美充电桩市场规模增速远高于国内。我们测算:(1)国内市场从规模上,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充电桩整体市场规模约为 227亿元,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450亿元(公桩+私桩);从增速角度我们预计2023-2024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20-40%区间;(2) 美国市场从规模上,我们预计2022年美国公共桩市场的规模约为33亿人民币,2025年规模有望增长至191亿人民币,从规模增速上,我们预 计2023-2025年美国市场复合增速有望达80%;(3)欧洲市场从价值量绝对值上,我们预计2022年欧洲公桩市场规模约为26亿元,2025年公 桩有望达112亿元,从规模增速角度,我们预计2023-2025年有望保持60%以上的复合增速。

四、产业链商业模式核心/利润分配:交流桩比拼品牌+渠道&直流桩比拼中国制造红利,产业链更多利润集中在制造端

产品结构层面:充电桩的核心零部件为充电模块,约占直流桩成本构成的40%左右。 与海外桩产品力对比(出海准备):(1)交直流:交流桩规格国内外接近,快充桩海外高功率产品较国内产品略有优势;(2)软硬件:软 件差异各国规范有所差异,硬件层面比较接近。

(1)交流桩盈利的本质是品牌,渠道的比拼。我们把交流桩和户储逆变器系统对比,认为:1)两者从商业模式上具有相似之处,企业间比 拼的核心是品牌和渠道,具体来讲核心能力是及时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优秀新品以及有效拓宽销售渠道同时与全球知名的品牌商或零售商建 立稳固的合作关系;2)两者从盈利层面有差距,户储系列产品当前阶段的中间环节利润优于充电桩产业链。 (2)直流桩盈利的本质是依靠中国制造的红利,产品综合性价比。我们发现在品质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我国制造的直流桩价格远低于海外 制造厂商,而且我国厂商的毛利率同样优于海外竞争对手,即在产品性能优异的基础上,产品成本控制能力要远远强于海外的竞争对手,直 流桩深刻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红利所在。

1、与中国相比,为什么欧美未来充电桩需求增长空间更大,增速更快?

原因1:电动车保有量快速提升+欧洲纯电比例提升

欧洲新能源车整体增速较低,但纯电车增速较大,占比有望提升,纯电车对充电桩有刚性需求。2021年Q2以前欧洲混动车销量 占比超过50%,2021年Q3以来,欧洲纯电动车销量增速高于插混车型。欧洲纯电动车占比已经从2021年H1的不足50%提升至 2022年Q1-Q3的接近60%。纯电动车占比提升的逻辑是:1)车企研发偏向纯电车型,更多的纯电新车型推出;2)特斯拉柏林 工厂量产;3)面向插混车型的补贴更早退出。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目前较低,2023年增速有望引领全球:我们预计,2022年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在6%左右,我们预计, 2023年有望达12%。美国市场2023年电动车保有量的增速有望超过60%。

原因2:欧美车桩比过高,桩不足,存在配套的刚需属性

美国2019年到2021年三年的公共车桩比分别为16.6/14.6/15.9,欧洲2020年和2021年的车桩比分别为14.7/14.4。 中国2019年到2021年三年的公共车桩比分别为7.4/6.1/6.8。经对比可发现,欧美车桩比过高,桩不足。背后原因如下: 1)欧美充电桩企业净利润常年为负,打消投建和运营的积极性:欧美充电桩公司净利润常年为负数,以Evgo为例,2021年的毛利 润为-4354.6万元,净利润为-36,827.32万元,2022年H1依旧亏损,运营类企业常年亏损打消新扩建充电站的积极性。 2)充电桩前期投资成本过高:在中国厂商进入欧美市场前,欧美采购的设备成本较高。 3)政府支持的力度有待提升:2022年前欧美各国政府对充电桩投资的补贴政策相对有限。

原因3:欧美公共桩(交流/直流)当中直流桩占比较低,直流充电桩占比有较大向上空间

欧洲直流充电桩数量过少、占比低,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 1)欧洲2020年到2022年1-8月的公共桩当中交流桩占比分别为:88.7%、91.6%和90.4%;中国2020年到2022年1-8月的公共 桩中的交流桩占比分别为:62%、59%和58%。经对比可以看出,欧洲公共桩中直流占比远低于国内,欧洲的直流充电桩有向上空 间。 2)建设更多比例的快充桩符合市场需求。快速补能一直是电动车技术进步的重要发展方向,除在自家停车位等可以长时间停放的场 景下,在短时停靠的公共场景电动车均有快速补能的需求,更高比例的快充桩满足消费者的客观需要。

2、从今年开始,为什么进入快速发展期?

边际变化1:政策-欧洲2021年前政策以数量指引为主,2022年以来出台详细的资金补贴政策

欧洲早期政策以充电桩的数量指引为主。(1)以德国为例,早在2019年的《电动基础设施总体规划》当中就指出到2030年要建设100万个公共充电桩;(2)欧盟委员会则于2020年发布政策指出到2025年要建设100万根公共充电桩;(3)英国表示在新建的建筑物均要考虑安装充电桩。2022年以来,针对充电桩的补贴政策更加完善,充电桩相关企业可以获得更切实的利益。以德国为例,德国政府针对公共桩/私桩制定了完善的补贴政策,公桩当中又结合不同的功率水平给予不同的补贴金额,高于100KW的大功率桩最高有机会享受3万欧元的补贴,普通的交流公共桩的补贴金额最高也可达2500欧元,私桩的补贴标准为900欧元。

边际变化2:国产充电桩出海认证-头部桩企抓住机遇,积极认证加速海外布局

海外空间与盈利吸引,国内桩企积极认证加速海外布局。目前英杰电气、道通科技、银河电子、科士达等企业都已经开展充电桩出海 业务,多家企业获取欧标/美标认证。获得海外认证—国产充电桩出海的首要和关键步骤。 认证要求:不同国家的不同充电标准下,充电接口不兼容,海外标准对充电桩的规范化和安全性要求更高。目前国际上的主要四个充电 桩标准,分别是:中国国标GB/T、CCS1美标、CCS2欧标、日本标准CHAdeMO。 认证时间:产品海外认证取决于企业技术积累与经验,若二者均处于较高水平,1-2个月可完成认证,但若未达到要求,需要6个月至1 年时间。 认证费用:随着欧美市场热度的兴起,认证费用也在攀升,前些年一套CE认证收费在20~30万元,这两年则上涨至50~60万元。

3、中、美、欧市场空间

中国市场空间-2022年估计市场规模200亿+,未来2-3年复合增速20-40%之间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以及充电桩保有量处于一个上升的态势,车桩比持续下降,安装私桩的车主逐渐增多(私桩的车桩比迅速下 降)。结论:(1)从规模上,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充电桩整体市场规模约为227亿元,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450亿元(公桩 +私桩);(2)从增速角度我们预计2023-2024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20-40%区间。

美国市场空间-目前规模超30亿,未来2年有望持续翻倍增长

美国汽车在主流市场中渗透率较低且车桩 比较高,有较大提升空间。截至2021年 美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为205万辆,对应公 桩的车桩比为15.9:1. 结论:(1)从规模上,我们预计2022年 美国公共桩市场的规模约为4.6亿美金, 2025年规模有望增长至约26.7亿美金; (2)从规模增速上,我们预计2021- 2025年美国市场复合增速有望达74%以 上。

欧洲市场空间-目前规模近30亿,未来2-3年复合增速有望达60%+

欧洲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较高,2021年公共车桩 比数据约为14.4:1。公共桩当中,直流桩的占比较 低,2021年仅为8.4%,直流桩占比或将有较大提 升空间。 结论:(1)从价值量绝对值上,我们预计2022年 欧洲市场规模约为3.7亿美金,2025年有望达15.7 亿美金;(2)从规模增速角度,我们预计2023- 2025年有望保持60%以上的复合增速。

4、出海看的是什么?交流桩看品牌和渠道,直流桩看成本优势

产品:直流桩零部件中充电模块成本占比最高,达40%左右

直流桩、交流桩:(1)直流桩对电网要求较高,需建设专用网络,因此多配备于集中式充电站内;(2)交流桩对电网改造要求 低,一般无需对电网进行特殊改造,且使用简单。主要面向个人、家庭用电动汽车。 直流桩的核心零部件——充电模块:(1)成本比重大:在整个充电桩的成本构成中,充电模块是充电桩的主要成本来源,占比整 桩成本为40%左右。(2)影响产品核心性能:充电模块是相当于充电桩的“心脏”; (3)技术门槛高:充电模块的关键技术在 于IGBT,其加工难度较高。

交流桩出海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效应+渠道建设

交流桩与同样出现海外订单较快增长的户储产业链存在相似的商业模式,即品牌效应与渠道建设相结合。 (1)品牌认知度是重要的竞争优势,打造受消费者欢迎产品尤为关键。户储逆变器行业的代表企业德业股份,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及时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优秀新品的能力。具体从客户需求出发,加 强销量高的产品对标,在经销商反馈荷兰优秀逆变器企业Victron产品畅销后,快速分析原因并开发出相应的优质新产品(16kW单 相光储混合逆变器)以解决客户痛点,在此期间与重点客户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打造客户粘性的同时提高了品牌认知度。

作为充电桩企业的代表,盛弘股份凭借交流桩产品进入BP供应商行列。盛弘的备受好评的产品名为Interstellar,Interstellar交流 桩产品外形美观,符合C端白领用户审美;拥有智能的预约或APP充电方式,提升充电体验;采用IMD工艺,一体成型,使得生产 步骤与制造工艺简化;还在2022年荣获素有“产品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iF设计奖。凭借极强的产品力,盛弘Interstellar交 流桩通过欧标认证,成为首批进入英国石油集团(BP)的中国桩企供应商,是通过打造优秀产品提高品牌认知度的典范。

直流桩出海的核心竞争力:性价比是国内企业的秘密武器,本质是受益中国制造红利

直流桩赚钱的本质是依靠中国制造的红利,产品综合性价比。我们发现在品质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我国制造的直流桩价格远低于海外制造厂商。国内企业平均价格约为1元/W以内。全球一线品牌ABB等的桩价格约为国内企业的两倍(约为2元/W),ABB的60KW的桩售价高达11.3万人民币。而且我国厂商的毛利率同样优于海外竞争对手。盛弘股份的充电桩业务毛利率在35%以上,科士达的充电设备业务毛利率在25%左右,高于美国充电桩企业Blink Charging和Charge Point的毛利率水平(20%左右),国内企业盈利能力优于海外竞争者。 即在产品性能达到海外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产品成本控制能力要强于海外的竞争对手,直流桩深刻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红利所在。

利润分配节奏:短期,相对运营类企业,充电桩制造厂商盈利进入释放阶段

海外充电桩业务快速发展,欧美市场蓬勃发展。根据2020-2022年亚马逊平台销量数据,2021年欧美市场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充电 桩销量相比2020年接近翻倍增长,且美、德、法、英四国在2022年4个月的销量已超过2020年的全年销量。背后逻辑是全球新能源 汽车市场仍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据此海外充电桩行业有望迎来全面复苏,我们预计2025-2030年或将迎来持续高峰增长阶段。 相比渠道端,制造端率先进入盈利释放周期。当前阶段制造端毛利率较高,中间渠道商以及运营类企业毛利率相对较低。制造类企业 率先进入盈利释放周期。 制造端成本低毛利高,中国制造优势显著。聚焦制造端利润,对比Evgo为代表的海外充电桩企业与以科士达、盛弘股份为代表的国 内充电桩企业,国内企业凭借中国制造优势,在毛利率方面显著占优。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欧洲   红利   美国   制造业   渠道   规模   海外   欧美   政策   品牌   国内   行业   市场   产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