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园为什么后面改成了颐和园?

相较于颐和园,清漪园这个名字相对来说,知道的人会少一些。清漪园建于乾隆年间,当时为了修建这个园子,乾隆也是费了不少心思。在过去的中国,对于皇帝开工修建这种大型园林景点工程,虽然很难直接反对,但民间朝堂上容易有清流反对,道理也很简单,就是铺张浪费,皇帝奢靡无度,历史上因为这个原因亡国的朝代不在少数。

乾隆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就想了两个理由,一个就是给皇太后庆祝寿礼,一个是借助修建清漪园,用来疏通水系。第一个理由就是给足了面子,清朝以孝治天下,一个“孝”字,常常可以一白遮百丑,为了这个“孝”字,乾隆还搞过一个千叟宴,把一群老人家千里迢迢弄到北京城吃顿饭,舟车劳顿,也没有人说什么。第二个理由就是给足了里子。

清漪园跟同时期乾隆修建的园林不同,它是一个天然园林,西边是圆明园,东边是玉泉山,乾隆给的理由是借助圆明园联通其他园林的水路。清漪园内有一座昆明湖,储水量极大,玉泉山的水可以流入昆明湖内,除此外,万泉河、玉河、长河,这几条河渠也一同流入联通,圆明园、玉泉山、畅春园、香山就可以借着昆明湖的水连接起来,全盘皆活。

所以,清漪园这个名字的含义,在这里就可以得到体现了。“清漪”取自《诗经》,原文是:“河水清且涟猗”,意思就是水面清澈有波纹。不光水质好,而且是一股活水,放在这里,倒也是贴切。

不过,乾隆修建清漪园后,并不在这里居住和办公,更多是用来游玩观赏。一般都是当天去,当天就回。到了后来,情况就有很大不同了。

道光年间,清朝国力衰败,清漪园在当时就已经比较荒废了。到了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入侵,咸丰仓皇奔逃,清漪园也在英法侵略者的一把大火中成了废墟。

直到光绪年间,重修清漪园的工程开始被提上了日程。重修颐和园是在光绪十四年开始的。咸丰驾崩后,朝堂上原本是由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后来慈安去世,才由慈禧独自掌权。但按照清朝祖制,太后本不许干政,这是为了杜绝历代以来出现的外戚干政带来的弊端,只是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夭折,慈禧才找来自己亲妹妹的儿子,也就是光绪,把他报入皇宫抚养,自己垂帘听政。但是,到了光绪十四年的时候,光绪已经举行大婚,可以准备亲政事宜。这个时候开始重修清漪园,并且改名颐和园,便是有这层含义在。

所谓“颐和园”便是有“颐养天和”的含义在。这个既含有光绪对慈禧的一份孝心,符合清朝一直所提倡“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也是说让慈禧在园子里可以安心住着,舒舒服服的过后半辈子,从而让后面的权力得以顺顺利利过渡和平交接的意思在。“颐”这个字,在清朝宫殿内也是比较常用的,属于比较吉庆的字,比如“颐乐殿”等。

另一方面,清朝从同治年间开始推行的各种洋务运动,开展了各种新政,慈禧也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当时甚至喊出了一个“同治中兴”的口号,修建一个颐和园,也是当时一种想要展现实力的想法。当然,从后面的结果来说,我们也知道这个“同治中兴”的水分有多大了。


这个时候的颐和园跟乾隆年间清漪园纯粹只是用来游览观赏的园子,有了很大不同。颐和园已经有长期居住的场所,比如光绪居住的“玉澜堂”,就是在颐和园内。光绪跟慈禧也会在颐和园里召见大臣,处理一些政务。

不过,颐和园的名字,并没有带来它所期望的效果。为了修建这个园子,清朝可谓掏空家底,园子的修建,也是挥霍无度,甚至是挪用了北洋海军的军费,导致了后来的甲午败局。光绪二十年,为了庆祝慈禧六十大寿,为了满足奢靡心态,这次庆典效仿了乾隆母亲六十大寿,仅仅从西华门到颐和园,就修建了六十段景点。上下挥霍,贪墨无度,最终引来失败。而慈禧也并未能如愿高兴的住进颐和园内,而是在甲午战败后,不得不草草停止了颐和园的庆典活动,清朝也最终在不可挽回的衰败中走向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颐和园   昆明湖   咸丰   光绪   圆明园   乾隆   同治   园子   清朝   慈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