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女》到《三联》

闲时头条,发现一个问答,LZ问大家现在都在看什么杂志,我翻了翻回帖,不翻不要紧,一翻就把我那点小惆怅全都给翻了出来,什么城市画报、青年文摘、读者、萌芽、美文之类,这些熟悉的名字一个个从我眼前飞过,它们的精美的扉页、或理智或小资或颓废的文字,让我心中涌起一阵冲动,这些杂志伴随着我度过初中、高中、以及大学那些无聊空暇的时光,也让我看到了一些生活以外的东西,从这里,我渐渐成熟,从这里,我渐渐长大……

《少女》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最先接触的有那么点小资、有那么点文艺、又带点小众的杂志。整本杂志是全彩页的,插画的风格,非常合我的胃口,直到现在我依然很喜欢插画的感觉,大概就是那时候爱上了便不可自拔吧。

记得最喜欢里面一个版块是专门教女生做小甜点的,现在翻看起来,都觉得很有情趣,做法其实很简单的,把水果切碎,淋上酸奶,或是撒点巧克力粉,配上色彩鲜艳的果汁,但是那时候就是喜欢看它们装在亮晶晶的碗里的感觉,一个少女的甜美的童话般的梦。

那时候觉得,该要多么温婉、多么柔情、多么美丽的女子来做这一切啊,仿佛这些都是为那些女生准备的。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进厨房想尝试那一份小资的闲情逸致,当我看到自己家那俗不可耐的白瓷饭碗,顿时便没了兴致,悻悻地退出了厨房,暗下决心,以后自己有了房子一定要做一个美轮美奂的厨房,一定要配有精致得如艺术品的碗碟才行。

现在网站看着一众文艺小青年们在那儿讨论着《苏州河》、《颐和园》,我才明白,原来那时《少女》里面每一期都会推荐我们的看的电影就叫文艺片,在那里我认识了梅格瑞恩,看了她主演的《穿越时空爱上你》(这是我最早看的关于穿越的片子),《当哈利遇上莎莉》,《天使之城》等等等等,当然那时看没有什么深刻的感想,只是被里面的爱情感动得稀里哗啦。现在看来,《少女》的品味也是不低的,但凡这本杂志里推荐的影片也好,唱片也好,无一例外全是经典。

少女时代的爱情故事总是和学校有关,这本杂志也不例外,朦朦胧胧的感情经常发生在无聊的课堂上,拥挤的自行车棚里,还有宽敞的操场跑道,或是挥汗如雨的篮球场里。男主角永远那么光鲜、那么明媚,都带有纯净恬美的微笑,于是在我的少女时代,我深刻地记住这些爱情男主角的模样,一遍又一遍在脑海里想象未来的那个他是否也如书里的男生一样,运动场上矫健飞奔,课堂上思维敏捷,课外与大家打成一片,这样一个男生会注意的毫不起眼的自己,然后自己在众多女生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中幸福地靠在他肩头,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吧?!

它满足了那时我所有不切实际的美丽幻想,现在才知道,这种男生和女生都是患了一种病,叫玛丽苏,得治。抛开情节不谈,现在看来那些故事的语言依然是非常优美的,一遍一遍,或伤感、或兴奋、或忧郁,它们总是那么精准地直击我的心房,撩动我的神经。 上了大学后,我还一度在买《少女》,后来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这故事怎么这么幼稚啊?这女生脑子有毛病吧?于是觉得,我该寻找另一种精神食粮了,后来,便换成了《女友.校园版》。

《女友.校园版》

或者我可以把它当做是《少女》的升级版,因为这两种杂志无论是从风格、内容、版式上都非常地相似。一样有教会你如何穿衣打扮的,一样有教会你如何做小点心的(当然,我还是纠结于自己没有亮晶晶的碗碟),还有大量的化妆品、小饰品、服装、甚至是卫生巾的广告彩页。

相较于电视剧插播广告得深恶痛绝,对于女友杂志里的广告我却非常喜欢,欣赏那一幅幅美丽的彩页,按捺不住钱包在口袋里蠢蠢欲动,都是20出头爱打扮的年龄,谁不希望变成广告里那光鲜亮丽的女主角呢? 不同的是,女友多了些社会性的东西,我特别喜欢她每一期的刊首语,选取一个最近比较流行的词,探讨一下,语言并不那么深刻,却句句值得去回味。

它针对20几岁的年轻人,拥有年轻的张扬,却也告诫年轻人决不可骄横。还有比如说会找一些同龄人、普通人,每期找一个社会现象,大家一起聊聊,谈谈各自的看法,不是辩论,只是多听听除了你周围的声音还有些什么,开阔眼见,也开阔了心胸。甚至在我还在校园里瞎溜达的时候,我就在杂志上看到了与我同龄的人都在干诸如志愿者一类有意义的事情,顿时我觉得我上的哪叫大学哟!

关于青春,就不能少了爱情。《女友》和《少女》不同,她的爱情故事总是带着那么点唏嘘,不会再是我以前看到的大团圆,男主与女主的擦肩而过啦,旅途中的邂逅然后各自离开啦,或者干脆是一杯咖啡的时间的恋爱啦,都市生活的喧嚣,年轻小白领的浮躁与不安,悸动心灵的无处安放,还有肆意放纵的情欲,我所能想象到的一切全在杂志的故事里一一呈现,对于那时还呆在象牙塔里的我来说,未来的社会是那么的充满诱惑力,我向往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我向往光怪陆离的城市夜景,我渴望写字楼、格子间的办公室恋情,一杯咖啡、一曲优美的华尔兹,我以为那便是整个世界。

女友的故事里,男主不一定是那么玛丽苏的,他可以是满脸胡茬的艺术家,也可以是西装革履的办公室男,还可以是游走在社会以外的诗人,他会吸烟、酗酒、嗑药、打架,甚至是打女人……对于爱情,对于都市爱情,这本杂志勾起了无限的遐想。

还有一个毛病是拜这本杂志所赐,那就是旅游。隔几期她会介绍一些驴友们的小游记,看着美丽的照片,如画的风景,我也会热血沸腾地背起背包一个人徒步天下,似乎那才是青春应该有的样子。大二开始,便每学期都寻思着找个理由请个假到处去玩,于是,大学四年踏过下雪的北京、吃过狗不理的包子、感受过大漠的风沙、在黄鹤楼上看过堵车,眼界越来越宽,后果就是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再后来,工作了,出了社会,发现完全跟自己想的不一样,最受打击的是渴望发生的办公室恋情,我的办公室全是清一色的婶婶级别的阿姨们,甚至一整个工作单位不超过10个男人,加上工作忙起来连上网更新状态的时间都没有,《女友》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手上换成了《三联生活周刊》,火车上的读物变成了《南方周末》。

《三联生活周刊》

大学毕业,浑浑噩噩地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一天闲来无事,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变得这样颓废,大半年没有写出点儿像样的东西,最近买书还是一年前,曾经不离手的报纸杂志很久没有出现在我周围了,于是我抓起钱包冲向楼下的书摊,想着自己好歹也受过是高等教育、关心时代发展进程,不断从中寻找自己的新型知识分子,好歹咱们也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起积极作用的主流人群,我把手伸向了《三联》,付了钱,我低头咂舌,真TMD贵,12块啊,一碗牛肉面的钱嘞!

我特别喜欢《三联》的主编朱伟的一句话,他说:“我们说的是一种生活观,作为一个新的时代里生长的新型的知识分子,在这样新的时代里他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观。”的确,这个社会有黑暗,可是也有光明,尽管它那么的微小;这个社会有懦弱,可是也有坚韧,尽管人们还体会不到;这个国家有阵痛,可是也有希望,尽管它看起来是那么地微不足道;这里的人民有愤怒,可是更多的是期望,尽管失望的次数比较多,问题依然存在,甚至会越来越多,我们到底该以一种怎样的眼光、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视角去看待,这是这本杂志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他的每一篇评论均有鲜活的人物故事或事件细节,每个撰稿的记者都有各自独特的叙述风格,文字生动简洁而饶有兴趣,读来使人笑过之余发人深省。 《三联》的内容覆盖面很大, 包括封面故事、热点新闻、社会、经济、文化、考古、科技、人物、国际、评论、专栏、特别报道、环球要刊速 览、生活圆桌、生音、娱乐。其中我最喜欢主打栏目“封面故事”,他追踪社会热点,做深入详尽的评述,从不同的角度采写新闻,以引起人们从不同层面理解和诠释社会热点。或纵向,或横向,你都可以找到你所喜欢的表达方式和叙述。

有一期的封面故事是王菲,这个封喉了多年的女人一出现依然那么引人关注,似乎她已不再是歌手了,她成了一个时代、一个符号、一种代表,王菲演唱会一票难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希望在《三联》里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生活圆桌”也是一个很生活化的栏目,没有崇高的神圣的为国家为人民这样一种空泛的观点充斥其中,很有层次感,它的文化品位比小资更正统,巧妙地迎合了它的目标受众的文化层次和思想倾向。其实就是找一个话题,大家一起来谈自己的观点、看法,其实这种做法早在《纽约客》中就出现了,那时在《纽约客》里叫“城中闲谈”,但我觉得圆桌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圆桌”并没多少“言论”的作用,它只是一个带一点点文学味道的调剂,随意,率性,但写得非常认真。这些短小的文章,文字讲究,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谈论日常生活中肤浅的乐趣,也谈论严肃的观念,它不以逗人发笑为目的,但总能让人笑一笑。这样,不是很好吗? 走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不同的书,了解不一样的生活,体会不一样的乐趣,懂得不一样的道理,这本身,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从《少女》到《三联》,从幼稚懵懂到成熟智慧,从浮躁到沉静,从爱到,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少女   圆桌   小资   女友   女生   杂志   喜欢   社会   故事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