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灞源老街的记忆


灞源镇位于蓝田县东45公里处,是五县交界的地方。北邻渭南,华县,华阴县,东邻洛南县,商洛市。灞源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

灞源故名思义就是灞河水的发源地。原来叫大龙庙,因灞源当时街上庙宇很多。有姜楚庙,龙王庙,娘娘庙,菩萨庙而得名。后改为灞源公社,灞源乡,到现在的灞源镇。

灞源镇有条古老的街道,它起源于古老的明清时代。一些外地有手艺的逃难的人来到此地,租下房子,在此摆摊设点,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等生意好了,街上有人日子过烂了,有房子出,就用银圆买下房子,成为老街名副其实的本地人。

他们有从河南来的,安徽来的,江苏来的,慢慢地这条村民居住的街道,成了外地商贩的经营地,从原来的一两户,繁衍生息变成了几十户。

在街的东头地段,五十年年代 修了灞源卫生所,各村队有赤脚医生。后改为灞源地段医院,现在改名灞源镇医院。

医院斜对门,有全镇唯一的邮电所。邮电所在以前,那是家家户户必来的地方,以前和外面亲人联系的唯一途径就是写信了。

一封信近的邮票八分钱,远的有二角的。有邮递员骑自行车专门送上门的。那时打长途电话必须在这里等几个小时。

有时有急事,就在这里拍电报。这里是灞源镇向外联系的唯一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手机代替了一切,这里也不再热闹,变得冷清了许多。有许多村民存钱还在这里排队等候。

再向西是灞源公社最古老的食堂。在六七十年代,能在这里买上个麻花,油糕,或馒头,那是最奢侈的事了。我们小的时候,逢星期六,星期天,几个小伙伴偷偷地跑街上,望着香喷喷的吃食,我们的口水直往下流。

但摸摸空空如也的口袋,也只有灰溜溜的恋恋不舍地离开诱人的地方。当时我们几个就发誓,我们长大一定要天天吃上白面馍馍。随着时代变迁,人民公社的四家职工因私营业的兴起,生意日渐衰落。

他们只能将房子拆掉,分为四份,各干各的,于是就各有所长。两家卖馍,两家卖油糕麻花了。

食堂斜对面,是老阮的铁匠铺,灞源镇一万六千多人的地方,全街道也就三家铁匠铺子,以前在集体叫铁匠社,最后倒闭了,就各干各的了。

老阮的铁匠铺在正街上,比两家生意好些。这条街上,每天起得最早的就数他家了。每天别人都还在睡梦中,他的铁匠铺就传来有节奏的敲击声。每到冬天,有些闲人总是去他那里取暖,老阮也得拿出烟来招待。

在铁匠铺对面就是耿大夫开的诊所了。三间新盖的两层小楼在当时八几年里,也算全街道最亮的地点了。人常说:“开了药铺打了铁,百样生意都不热”。对面是老孟开的药铺,他只卖药,不看病。

老孟斜对面是老程的粮油店。生意红红火火。再向西是老曹老李的豆腐生意。爱豆腐的街坊邻里总是在他们那里去买。

向西是青霞开的服装店,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街中间是灞源镇最大的供销社,红砖一线有八间房之多,这里是当年最繁华的街中心。里面的吃穿用品应有尽有。在六七十年代,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这里的职工都是拿工资的。

这里的东西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最早的东西是从蓝田县用马车拉回来的,最后条件好了才用汽车运输。最后也因私营企业的兴起,供销社衰落倒闭了。

供销社对面是老景的药铺,是灞源街村的卫生室,景老年事已高,关门改行了。隔壁是潘西峰的药铺,专门卖药,不行医看病。

街西头最早有个弹棉花的铺子,主人人称马善人,生性豪放,做事光明磊落。兴盛了几十年,也因时代变迁关闭了。这块有卖衣服的,卖布的,修鞋的,裁衣服的,卖书本杂志的,应有尽有。

最西边是权老先生的老宅,也是街道以前繁华的地段。西边是通往商洛的101省道。随着时代变迁。新街迁到原来的后街了。繁华的菜市场,肉市场迁到现在的新街。过去繁华热闹的老街也萧条了很多。随着灞源老区的划分。

国家给老街做了仿古的柱子木雕之类。但往日的繁华和热闹场景已荡然无存了。有的是留在几代人的脑海里了。

灞源老街的记忆,也记录着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辛酸历程。

徐生斌 蓝田县灞源镇

写于2022年12月6日于西候工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老街   蓝田县   蓝田   铁匠铺   药铺   供销社   街上   街道   生意   记忆   地方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