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甄嬛传的爆火,凭什么引发全民玩梗热潮?

文丨2号探秘人

编辑丨2号探秘人

“糟糕糟糕,oh my god,魔法怎么失灵啦,天空真的好大,蓝色梦想朕的家,帅帅四郎,烦恼不怕,嬛嬛十七带朕出发”。

都是谁,被这首甄嬛版的《彩色蝴蝶》“洗脑”了?

很多人认为,《甄嬛传》就是一部,以女主复仇之路为主线的爽剧,才得以爆火。

事实上,在《甄嬛传》刚播出后的那几年,各种大女主戏层出不穷,但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结局。

唯有《甄嬛传》,在众多影视剧的层层包围下,逆流而上,被观众逐渐捧上“神坛”。

历经11年,热度只增不减。

不仅产生了和“红学”一样繁荣的“甄学”,还有些观众仅凭背景音乐,就能精准指出播放的是哪一段内容。

这不禁让人疑惑,《甄嬛传》究竟有什么魅力,能火11年?又有什么魅力让曾经的观众,纷纷化身“甄学家”?

一、《甄嬛传》的爆火,凭的是导演和演员的“双向奔赴”

1、严格的选角

“电影和电视剧是来表现角色的”。

大家都知道,这部戏在选角时,就经历了不少波折。

原定曹贵人的蒋欣,自荐演了华妃;

原定甄嬛的蔡少芬,演了伪善的皇后;

原定剪秋的李宜娟,气质压不住演了端妃。

而这一切角色变动,都为了更好诠释角色。

而这部剧之所以能经久不衰,除了这些主要角色外,就连不起眼的丫环,都深深沉浸在自己的角色当中。

在大群戏中,“拽妃”不等叫起,就自行起身坐下,这种如果不是逐帧观察,都看不到的小动作,她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沈眉庄每次下跪,腰都是直挺挺的,小小细节,都显示她才女的骄傲。

重头戏“滴血认亲”戏份里,“安小鸟”在甄嬛倒地时,那忍不住地起身动作,同样是观众在“显微镜看剧”中,找到的细节。

正是这种对角色的种种细节把控,深度沉浸角色的细节,让《甄嬛传》能够经得起推敲。

2、服道化考究

在《甄嬛传》中,所有人的服装造型,都十分贴合人物性格。

华妃性格跋扈喜欢花团锦簇,由此她的服装造型,大多艳丽奢华,尤其是头上那个点翠头饰,足以彰显她在后宫中超然的地位。

甄嬛前期,为了尽显小女儿神态,总是素淡的衣裙,配上娇俏的妆容,给人一种小鸟依人之感。

甘露寺归来之后,华丽的服饰色彩,夸张的眼线和烈焰红唇,再配上孙俪那凌厉的眼神,无不在宣告:我是钮祜禄甄嬛

就连丫环的妆造,也非常细节,槿夕自从和苏培盛好了以后,头上的饰品就逐渐华丽。

最终,仅仅是饰品就做了350多套,服装更是多达800多套。

为了这部剧的真实效果,导演跑到故宫,去感受真正的皇宫是什么样的。导演站在故宫,向外望去,发现只能看到天空,于是就让后期将横店外的青山都抹掉。

细节到这种程度,试问现在的影视剧,哪个能超越?

3、人物形象立体

《甄嬛传》之所以能让观众深扒10年,还有东西可扒的原因。

除了有足够长的剧情之外,还有它不论主角还是配角,都具备完整的故事线。

不管是皇后、华妃、甄嬛、沈眉庄还是安陵容,都有她自己完整的故事。

而她们这些人,不管是为了家族荣誉,还是为了爱,亦或者是为了安稳的人生,她们都在努力地活着。

甚至于我们都能在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们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该有的样子。

二、甄学的诞生

“甄学”,顾名思义就是:基于原版《甄嬛传》,进行的剧情深度解读,以及各种二次创作。

事实上,《甄嬛传》之所以能带来这么强的连锁反应,除了自身足够优秀之外,还依托于互联网强大的传播效应。

它刚刚在各大电视台播出时,虽然热度也很高,但远远达不到“出圈”的程度。

在2012年3月,乐视购入版权,开始在网络平台播出之后,才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传播度。

当年“这真真是极好的”,“这真是最好不过的了”这些文绉绉的“甄嬛体”,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掀起一阵模仿浪潮。

让《甄嬛传》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再度获得大量的曝光。

紧接着,皇后的一句“臣妾做不到啊”,配上那个夸张的表情,又引发了网友们的“接梗”热情。

蔡少芬本人,更是亲自用这个梗,宣传自己的新剧,由此一举登上热搜。

其后,《甄嬛传》被网友们玩出了花儿。

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网友出于兴趣,对《甄嬛传》的多重解读。

1、剧情解读

从剧集播出以来,一直到现在,围绕着安陵容的丫环“宝娟”,到底是不是皇后的人,这个话题的讨论,至今都还在继续。

再比如,眉庄假孕事件,究竟是华妃的手笔还是皇后的谋算。

从更深层次来讲,有些博主,将这部甄嬛的成长史,结合当下社会职场的竞争,赋予其新的解读。

11年来,哪怕这部剧都被“盘出浆”,剧中的很多微末细节,都被网友拿着“显微镜”,扒过无数遍。

那些台词、伏笔、隐藏剧情,都被“甄学家”们信手拈来,仍有不少博主,能从不同角度,给出新的解读。

2、造型解读

不光是主角甄嬛一人的妆容造型考究,里面所有人物的妆造都十分贴合人物性格。

服装上,所有图案都是参考大清服饰宝典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品阶、爱好,去设计的。

哪怕是后宫妃子们的群戏,她们的衣服怎么搭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观众能够很容易就看出,哪个是哪个,以及埋藏的伏笔。

就拿剧中造型的鬓角来说,前期,其他嫔妃几乎都有鬓角,而甄嬛,直到当上太后之后,才出现鬓角。

3、人物解读

当网友们,多次重刷《甄嬛传》时,就会发现,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见解。

第一遍,可能看得是“爽文”的剧情。

第二遍,可能看到了更多,没有注意过的细节。

第三遍,就会发现,原来看似“面瘫”的“大胖橘”,对甄嬛的感情变化早就开始。

第四遍,原来,看似“嫉妒心”严重,坏透了的“反水姐妹”,背后有这么多的无奈,为了生存,如此努力,也抵不过眉庄的一只镯子。

更有博主指出,看似剧中最弱的安陵容,却是一个“十项全能选手”,如果自己有她一半的能力,在生活中早就实现人生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人物众多的电视剧,依然能做到整体节奏紧凑,各种人物刻画丰满立体。

哪怕是剧中的反派角色,也不再是“工具人”,她们在“可恨”的同时,也有自己“可怜”的一面。

这也就给观众提供了多角度解读的空间,也做到了“雅俗共赏”

4、关系解读

还有网友在这部剧中,磕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CP。

安陵容和甄嬛的CP“鸟嬛”走红网络,甄嬛和华妃之间的相爱相杀,被网友剪辑得也很有看点。

更甚至还有“后宫佳丽三千”都在一个群聊,妃嫔们相处和谐,“大胖橘”备受冷落等新奇的创作角度。

而博主们在各种深度解读的同时,也为自己谋求了第二份职业,并以此赚到了收益。

5、表情包

哪怕已经过去11年,网友依然对《甄嬛传》爱不释手,甚至更超当年。

剧中,各种人物的表情,做出的表情包,更是成了“社交手段”

当你想要减肥时,可以祭出这个,以贪吃为个性的淳儿。

不想上班时:

盛夏酷暑难耐时:

那些年,好像谁没有个《甄嬛传》的表情包,就不好意思社交。

还有那些可可爱爱的头像。

6、接梗

前段时间,在网上,又突然兴起甄嬛抱腿挑战。

而起因,则是这个视觉错位感的镜头。

谁能想到,网友的脑洞这么大,还可以这么玩的。

再比如,四爷咽气的这个镜头,一开始弹脑门。

有拿弹弓射的。

甚至还发展到了,拿螺蛳粉熏。

好家伙,四爷简直被玩坏了。

再往后,某个镜头已经承受不住,网友们创作的热情,开始花式“接梗”

比如:

世界上有“五种岁”,一岁两岁三岁四岁,还有粉色娇嫩,你如今几岁。

再比如:

世界上有五种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还有那年杏花微雨。

在网友的心里,就没有《甄嬛传》接不住的梗,更没有《甄嬛传》接不住的诗。

床前明月床,故人沈眉庄;

明月松间照,臣妾做不到;

忽如一夜春风来,贫尼甘露寺静白;

曾经沧海难为水,翠果打烂她的嘴。

一部《甄嬛传》,不知道为网友贡献了多少创作的素材,11年过去了,它还能时不时登上热搜。

就连导演郑晓龙,都发文吐槽:

要不你们找点别的剧看看吧,别再拿着放大镜追着甄嬛传不放了。

三、集体记忆偏差(曼德拉效应)

有些“十级甄学爱好者”,就剧中一些镜头到底是否存在,吵到不可开交的。

其中之一就是:沈眉庄到底有没有火烧自己?

一部分“甄学家”认为,在自己的印象中,是有这一段剧情的,甚至还能清晰地描述当时的场景,精细到甄嬛惊讶捂嘴的动作都记得。

另一部分“甄学家”则认为,根本没有这个镜头。

最终,双方各执己见,吵了两天两夜。

但是又去重温电视剧时,发现,确实没有这个镜头。

事实上,眉姐姐点燃的是手绢,至于说她烧伤自己,则是在事后,和甄嬛在床上“复盘”时,提到的。

另一个镜头就是:剪秋到底有没有下毒?

后期,甄嬛成功扳倒皇后之后,忠心的剪秋,想要替主子报仇,去毒害六皇子。

指甲藏了“药粉”后,准备给食物中下毒,只是没想到,六皇子的粥,被孟静娴喝掉了。

整个过程,并没有剪秋下毒的镜头,但很多“甄学家”认为,记忆中一定有下毒过程这一段,甚至为了把场景还原,还画了张图。

然而,有人专门去翻出了这段剧情,发现根本没有这个镜头,只有这段话的描述。

但一些“坚定派”始终不愿相信,最终双方的争吵,惊动了“剪秋”的扮演者本人。

为了更有说服力,她将自己十几年前的剧本翻出来,特意找到这部分情节,证明确实没有这段

但仍然有人坚持相信自己的记忆。而这些镜头,也成了未解之谜。

有些网友调侃:

世界上有四种盒,饭盒、鞋盒、首饰盒,剪秋到底有没有开食盒???

四、版权保护下,“甄学家”们何去何从?

近几年,我们对于“版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基于此,一些精彩的《甄嬛传》衍生的影视内容,因为涉及版权问题,频频被下架。

为了减少“被下架”的风险,“甄学家”们不得不缩减视频长度,以及发出各种声明。

而那些“甄学家”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

他们在面对创作者们“口诛笔伐”的同时,网民和市场的簇拥追捧,让他们迷茫,前路该怎么走,成了他们避不开的话题。

无论如何,尊重版权和版权保护势在必行,但影视创作者,也并不完全是受害者。

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些“二创”对他们来讲,起到了很大的引流作用,但同时,他们也担心被“二创”作者,分走一杯羹。

这种矛盾的心理,同样在平台方上演,既要尊重版权维护,又要鼓励具有引流价值的“二创”者们。

就像《甄嬛传》,能够持续爆火11年之久,既得益于原剧组团队的优良创作,又和接连不断的“二创”有脱不开的关系。

不过,根据未来行业发展推测,未来,“二创”不会消失,他们会在平台和原创的公开授权之下渐渐合规。

结语

《甄嬛传》的成功,证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一方面是观众看似“怀旧”,实则苦于,现行的各种剧,缺乏“匠心”精神,而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离不开演员和制作团队的“用心”。

另一方面,网络上不断创新的“甄学家”,在背后的推波助澜。

现如今的影视很少能够再看到,类似于《甄嬛传》这样能够吸引到人目光的影视剧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标签:鬓角   剧中   热潮   皇后   全民   学家   观众   细节   剧情   镜头   角色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