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村多异姓杂居,南方多同姓聚居,南北宗族观念为何大不同?

有一年去海南游玩,打算搞个环岛骑行,从海口出来之后,开始进入乡村,偶然发现这里的村子很多都有祠堂,像什么许氏宗祠,谢氏宗祠,冯氏宗祠等等,祠堂都修得古色古香,非常好看,对于我这个从小就没见过祠堂的北方人感觉非常新鲜。

海南乡下的宗祠

后来我才知道,祠堂在南方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很多村子大概率都会有个祠堂。每到祭祖的日子,大家都会齐聚一堂,可见南方的宗族观念有多兴盛。

南方的祭祖仪式

而且,不少村子都是单一姓氏,一个村子几千人,大家都姓陈,或者某个村子,全村人都姓林,都姓周等等,这个在南方也非常常见。比如广东潮汕普宁市的大长陇村,全村有常住人口4.5万人,但全村都姓陈,是已知最大单姓聚居村落。

广东潮汕大长陇村,人口4.5万,单姓陈

这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又被震惊了,因为我知道的北方,全村同姓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异姓杂居,少说也有七八个姓氏,多的二三十个姓氏都很常见。比如我们村非常小,只有一百来户五百多口人,但却有刘、胡、张、王、薛、范、曹等近十个姓氏。当然,村子里有一个大姓人数占优是常见的,但全村一姓确实罕见。

上小学的时候,如果班上有超过十个同学是同一姓氏,就是新鲜事儿了,想象一下在南方,班上清一色都是同姓的同学,那得有多新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北方农村多异姓杂居,南方农村多同姓居住,南方的宗族观念比北方为盛呢?

总体来看,北方农村多异姓,是地形、历史上多次战乱和防御安全需要的共同影响。

从人类繁衍的形式来看,同一姓氏、举族聚居应该是最初的部落形态,一个家族大家都在一起生活,互帮互助,谋求共同利益,共同应对风险,是人类的本能。比如商代的时候有无数的小国,很多都是以姓氏为国号,刘国、张国、许国、薛国,呈现明显的家族部落特征。武王伐纣之后,将自家的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占据最好的地盘,也是家天下的体现。

周朝最初分封布局

到了汉代,儒家一统天下,家族观念更盛。这时候最典型的就是门阀士族,同一家族互相提携,把持权力,社会上也一直以名门望族为荣。这种风气从汉延续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到唐朝才渐渐式微。

五姓七望

也就是说,北方也曾经有非常强烈的家族意识,举族聚居应该是常态,但后来为什么慢慢消解了,除了科举制的实行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历次战争的影响。

北方地区,从秦末战乱到三国混战,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宋金、蒙金战争,明和蒙古之战等等,历次大战都是在北方开展,每一次人口都要减员一大半,人员颠沛流离,各民族相互融合,强烈的家族意识无形减弱。

朱元璋的统一战争

特别是元末大战,燕王扫北,华北地区十室九空,不得不进行移民。新移民到达移居地后,地多人少,出于互帮互助,共同防御的需要,异姓结村成为普遍的情况。而且当时地广人稀,并没有多大的资源矛盾,人们也愿意接纳不同姓氏的人入村,结成利益共同体。

反观南方,由于北方各个朝代的持续战乱,很多北方人迁居南方,但南方多山地,交通不便,虽然保障了一定的安全需求,但也大大限制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北人南迁示意图

一个家族在某地定居之后,往往能安居数百年,几百年间慢慢发展壮大,成为单姓村落。同时,由于南方耕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家族抱团取暖,一致对外,更强化了宗族意识。

从两宋时期开始,程朱理学兴起,强调孝道,要求建立宗祠,联络宗亲,稳固社会。而程朱理学正契合南迁的北人,为了不忘祖先,铭记身份,宗族祠堂开始兴盛,遍地开花。清末之时,不少南方人下南洋谋生。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回来寻根,也捐建了不少祠堂,这在南方也很普遍。

当然,北方也不是没有祠堂,其实,在明清程朱理学鼎盛的情况下,对家族都是极端重视的,皇权不下县,依靠家族治理在当时是常态,修建祠堂也应该很常见,但后来不少都破坏了。

山西洪洞大槐树

但不管怎么说,北方人的宗族观念相比南方还是要弱很多。一个村子有各种各样的姓氏,不同姓氏之间打交道是常态,甚至,有时候同一村子里不同姓氏之间的交好程度比同姓都要好,这也是家族观念逐渐淡漠的表现。

但家族观念虽淡,却练就了一身与异姓打交道的本领,这也是北方人让人感觉更热情,更容易融入陌生环境的原因。

地形环境、战乱、防御需求等造成了南北之间的不同,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不断发展演化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宗族   潮汕   观念   宗祠   祠堂   全村   战乱   姓氏   村子   家族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