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石光色,树花水鸟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深圳,最出名的是梧桐山,但是我却最爱爬阳台山,整个上山下山4个小时左右时间,我也有我独爱的路径,从大浪入口进去,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过了三个陡峭的坡道之后就能到达刻有“羊台叠翠”四个大字的石头面前,然后从石头后面沿着山脊走一段路,享受沿途的山路起伏,最后从情侣亭后边的土路下山,走到大路然后尝几口清凉的山泉,再沿着小溪旁边的小道一直往下,最后沿着大路出来,腿够酸爽,但是又不会影响第二天的行程,晚上睡一个好觉就恢复过来了。

贾平凹有一篇散文,说登山的心境,他登山的时候总是不一次全部走完,要慢慢的探索山的独特景色,每次都带有遗憾,如此方才渴望下次的重新攀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为何登山,登高望远还是呼吸新鲜空气?换一片宁静还是寻找一种心境?或者皆而有之。

山在那儿,如何移山,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每座山都带着历史的厚重,仿佛减缓了时间的印记。虽然地壳运动会让海洋变为山峰,但是那也是在多少万万年的时光之中,而对于短暂的百年生命来说,越是如此,越容易陷入对山的凝视和自我反省之中。所有轻浮或者失意,在山的历史中可能都只是云淡风轻的一角塌陷,山还在那儿,屹然耸立,山经历了四季变换,酷暑寒冬,体会过每种电闪雷鸣,体会过每种烈日灼烧,当然也体会过春意盎然,色彩斑斓,落叶纷飞,甚至白雪皑皑,山还是那座山。生命如果带着厚重,带着深思,带有更多智慧,可能才更容易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情境,更加怡然自得,屹然不动。


有平坦的大道,有幽深的小径,有驴友才走的土路……一直对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记忆深刻: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路在脚下,如何选择,全靠自身。选择决定一切,而对于人生来说,又没有假设,当你选择一条道路的时候,前期只是选择了一种概率,但是一旦走上,却走上了独一无二的路途,而另外一条道路不会有另一个你去走,人不能一次踏进两条河流。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坚定的走好眼下的道路,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喜好的道路,然后一路不停的朝远方走去,同时不要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


随便拐几个弯就能看到几块大石头散落在路旁。石头也不一定要多有特色,但是一定足够人站在上面。几乎每一块大石头上都有游人站立,特别是山顶的巨石,人类总能利用各种摩擦力,爬上看起来无法攀爬的石头,欲与天公试比高或者仅仅只是感受一下站得高看得远的意境,阳台山的石头总是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光辉,外表粗糙,也无独特形状,也无独特色彩,但是却总能让人坐在上面或者站在上面,三五好友聊聊天或者让目光透过浓密的树木,远眺远方的美景。

以石头出名的景区很多,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能够造就各种各具特色的石头,但是芸芸众生,世界70亿人口中,我们又有多么独特呢?还不是为了一日三餐?还不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还不是为了能体现生命不一样的价值?起码多一点价值。无论实用还是高级,无论平坦还是凹凸,每个人的生命之光均有不同,我们只需要好好的雕琢自身这块石头,让其体现自我的价值,让其自我雕刻成想要的样子,遵纪守法,从容自然,如此足以。


上帝说,要有光,然后就有了光。我不是基督教徒,国内的文化根基更多是儒释道。光从何来?“我心光明,亦复何言?”每次看到王阳明的临终话语,都感觉有光从灵魂中跃出,照亮前行的道路。人类的进步,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或者后续其他的技术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带着梦想,完成梦想,实现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生活方式的不断便利。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记住人类的真善美,需要记住文化中的君子之道,需要记住人生而为人并且能继续持续下去的优良基因。我始终相信邪不胜正,始终坚信社会鼓励诚实、勤奋、节俭、正直、善良、宽容、乐观和淡泊的人生态度,始终相信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循环始终是天地间的至高要义。

多行好事,莫问前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只有我们花更多精力关注内心的光,我们才不至于迷失在物质的洪流之中,才不至于被通红的双眼扼杀在贪婪的深渊,才能减少我们凝视深渊的欲望。梦想的光不曾熄灭,听说只有鹰的眼睛能直视太阳,只有人类更多直视内心的光,我们才可能在宇宙中走得更远。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记忆中的春天的山林都是绿色,今天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原来春天竟然有这么多颜色。树叶也不仅是翠绿的,还有淡白色、浅红色、深绿色、淡黄色等等,赤橙黄绿青蓝紫似乎都不足以形容大自然的颜色。

颜色各不相同,又都相同,在色彩的比对上,必然各有差异,但是在当期的时点上,各种植物肆意绽放,在绽放上面均具有相同的色彩。自然能容纳各种不同的颜色,社会也能容纳各种不同的人才。社会的接纳度已经大大提高,物质丰富之后的社会的包容度不断上升,社会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我们只需要各自绽放就好。


只有靠近,才能感受到树的挺拔。当你从阳台山的小径上仰望天空,从树叶的隙缝中遗漏下来点点光斑。树干如同天空的支点,笔直的矗立在大地和天空之中,撑起了独立的人世空间。一根一根的立柱一般,仿佛天地的支点,我想古人肯定也是从这样挺拔的树干之中想象过世界的样子吧。

夏天爬阳台山是最好的选择,小径旁长满了高耸的树木,烈日也只能稍稍的从浓密的树叶中洒落几线热光,爬山的小路充满了阴凉的味道。微风会从树干之间吹拂而过,轻轻抚摸你的身躯,带来凉爽的感受。郁郁葱葱都无法形容树的茂密,望向对面的山脊,只能看到满目各种颜色的树冠,如同置身原始森林。但是走近了之后,从山径上走过,你又不会感受到密度的压挤,反倒是一种错落有致的情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前对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印象深刻,封建社会的畸形怪状现象确实挺多,我们庆幸生在这样的时代,不需要病梅的病态观念。我喜欢这样挺拔的树木,做天地的支柱,做家庭的支柱,勇敢的做自己,勇敢的活成欣欣向荣的样子。


我只看见孤独的白花在草丛中开放,远没有朋友圈的盆景里盛开的五颜六色的鲜花漂亮。但是我却久久的伫立,细细的观赏这屈指可数的白花,在一片杂草中肆意开放。小白花的花瓣很小,在微风中左右上下浮动,感觉随时都有掉落的风险。或许因为花朵太少的缘故,也没有看见成群的蜜蜂,也没有看见成群的蝴蝶。小白花在杂草丛中静静的开放,清晨的露珠可能见过它含苞待放的样子,黄昏的落日可能就要看见它枯萎的姿态,但是现在,它顽强的和风对抗着,顽强的在细小的花茎上盛开。这十几个穿着白裙子的花仙子在阳光下热情的歌唱,歌声难以传播到远方,我也没有闻到什么香味。只是它们静静开放,在这无人观赏的山谷。

突然远方飞来一只漂亮的蝴蝶,我以为它会在花上停留,但是或许因为小白花太小,蝴蝶甚至都没有用眼瞧它一眼,它只是静静的歌唱,它只是在微风中绽放。直到我离开,我都没有看见有任何游客为它停留,直到我远去,只剩下小白花在天地之间静静绽放。


这是枯水季节,冬天来的时候水库里面装满了水,如今却剩的不多,露出旁边干枯的水库曾经淹没过的泥土。水库应该也算一种人工湖吧,深圳有很多这样的水库,全国各地也有很多这样的水库。在游人心中,这又是另一番景色。从山顶望过去,水库如同藏在山中的一个小水坑,完全不像近看的那样宽广。但是却呈现碧绿的色彩,仿佛铺平的树顶,没有大海的广博和碧蓝,没有天然湖泊的神秘和历史。这种水库应该存在神秘生物的可能性很小吧,也不会有什么水怪吧,因为有围栏围着,应该也没有淹死过人吧。水库待在那儿,如同大山的器官。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不知道阳台山是否有龙?在阳台山总能看到白色的塑胶桶,里面装满了水,也不知道怎么装满的?也不知谁在检查和维护这些水?应该是防火的措施吧?我想,是不是应该给每个水桶都开一个口,这样,山中的动物就能赶过来喝水,或许至少这样更容易孕育阳台山的精灵吧。



4月份的鸟鸣不多,去年7月份过来阳台山,沿途都能听见各种鸟的歌声。如今却只是偶尔从远处的山林里传来几声鸟鸣。是鸟少了还是因为天气严寒,鸟都躲在鸟窝不想出来?难道还有南飞的候鸟还在飞来的途中?以前总能在广场看见几只麻雀,一点都不怕人,在广场舞的火爆的音乐声中,悠然自得的在人身前的草坪里找着食物。或者见几只鸟从身旁的大树的“突”从你身旁飞过,然后留在离你很近的树枝,静静的看着你,你也盯着它,然后对视,过不久鸟又“突”的飞走了。

我也突然想有一双翅膀,这样就能站在树冠的顶端,直视太阳或者直接飞到对面的山峰,静静的寻找刚才看我的鸟飞去了何方。或者去寻找那些藏起来的鸟窝,让他们快点出来歌唱。有鸟的树林,才能感受生机勃勃的景象。


静,除了人声,只剩下树叶的沙沙作响。夏蝉还没有出来,否则一路的蝉鸣相伴,让人平添几分热闹。最喜欢一个人在上班的日子请假过来爬山,那样路上的人声就很少了,自己仿佛变为了山的一份子,仿佛能倾听山的呢喃,可以与山对话,但是需要你放开喉咙,毕竟山那么大,耳朵可能离你很远。也可以找树倾诉,但是最好与它靠近,否则其他的树就要知道你们的秘密了。也可以与风交谈,但是需要你极其安静的坐在石头上,耐心的等待风的空闲时光。

远眺城市的高楼大厦,如此静谧,完全没有靠近的那样喧嚣。距离让事务变得安静。我们有时也需要跳出自身,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自己,安静的倾听内心的声音。安静与喧闹,总是在不同阶段接替,我们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然后就这样,山林的声音总是带着一点点柔和,诱人陷入梦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大路   水鸟   水库   山路   树木   树叶   阳台   石头   样子   道路   人类   社会   石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