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 - 九届戏剧节,给乌镇带来什么?

10天之间,戏剧节轻施魔法,将整个小镇笼罩在了如梦、似幻的乐曲中。

古镇处处奔涌着充满热力的戏剧浪潮:22部特邀剧目惊艳上演,18组青年竞演各展锋芒,上千场的嘉年华表演掀起“没有围墙的狂欢”……今天的小镇桨声欸乃、流水依旧,但那自然流淌的气韵却早已大不相同。来自各地的戏剧大师、文艺青年、旅行者和本地居民,每个人在看戏,也都恍若戏中人。

梦幻背后,人们不禁要问:九届戏剧节,究竟给乌镇带来什么?

戏剧节带给乌镇的,最显而易见的,自然是超高人气和文旅IP。

如果这些天你去乌镇,那么,当你看到民宿餐桌供不应求,往来人群穿梭如织,小吃店外排起长队时,你可能非常惊讶,在旅游业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乌镇戏剧节还能拥有如此人气!

事实上,乌镇戏剧节2020年曾因疫情停办1年,但去年再次“归来”后就迅速聚拢人气、一票难求。今年“抢票”火爆程度更胜以往。22部特邀剧目共计不到两万张票,全网参与购票达26万余人次。

乌镇戏剧节走过9年,为什么还能拥有如此人气?

近年各地各种“节”很多,但有些办了几届就“凉凉”,有些成为“圈地自萌”的秀场,而年轻人对乌镇戏剧节却爱得深沉,因为,他们在这里获得了别样的文化体验、心灵狂欢。

悠长古街上,几个硕大的人偶憨态可掬地来和你幽默互动;刚走过石桥,又偶遇一场热情洋溢的异域风情舞蹈巡游;在小广场上席地而坐,放松而惬意地欣赏一场先锋话剧;摇橹船从河里悠悠荡开涟漪,载着浓妆淡抹的花旦,咿呀婉转地唱着戏曲;又或者信步走进一场小镇对话,听顶尖艺术家对谈戏剧与文学……

这种沉浸式的狂欢体验,放眼全国景区都堪称独一无二。甚至同为戏剧节,乌镇戏剧节与大城市戏剧节的体验也截然不同。大城市不乏好戏,但舞台限定于大剧院,在乌镇,剧场可以是露天的、水上的,也可以是梨园戏台、青石小巷,小镇处处都是戏,转角遇到戏。

在大城市,结束一天的紧张工作后,饥肠辘辘赶到剧院,演出一结束又匆匆去赶末班地铁,从戏剧的幻境瞬间被拉回现实生活;而在乌镇,看完戏后可以和好友一起去酒吧谈笑风生,到小店吃碗羊肉面暖入肺腑,再沿着青石板路享受乌镇的静谧与浪漫。

“去乌镇过一周的戏剧乌托邦生活”,成为点亮生活的一束光,让很多年轻人超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心灵因舒展而愉悦。也因此,不少年轻人把这个列为“每年必做的事”“最重要的盼头”。

这恰恰是乌镇戏剧节这个文旅IP最大的魅力所在,也让乌镇“名利双收”。尽管比周庄晚规划10年,比西塘晚规划5年,乌镇发展却一骑绝尘。

戏剧节带给乌镇的,还有深深扎根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会凭空而来,而必须根植于肥沃的土壤,丰茂于精心的耕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乌镇,屋旧人稀,破败凋零。阔别多年的木心回到乌镇也失望地哀叹:“永别了,我不会再来。”2001年,乌镇东栅景区开发后对外开放,那时也跟其他古镇一样,主要靠门票收入。下午5点景区大门一落锁,人就都散了。

好在乌镇从未放弃过复兴文艺的构想与努力。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乌镇戏剧节主席陈向宏曾说,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专心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做一个壳,二是往壳里装新东西。这个新东西就是文化。

这期间,乌镇曾借电视剧《似水年华》进行推介,也曾花8000多万元建起木心美术馆,还尝试做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直到10年后找到“古镇+戏剧”这对跨界CP,打造为乌镇最核心、最闪亮的文化品牌。

乌镇所踏出的每一步,看似天马行空,却始终不离文化之魂,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再回望时早已蔚然深秀。

戏剧节就好似一颗种子,埋在乌镇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的不仅是一个小镇的文化自信,还有戏剧的文化自信。它搭起了东西方戏剧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小镇办大节,甫一推出即高举高打。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就请来全球顶尖戏剧大师,邀请五大洲超过120组艺术表演团体带来超过500场精彩演出。

走过9年,从初创到羽翼渐丰,乌镇戏剧节已成为可比肩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和英国爱丁堡戏剧节的世界知名戏剧节。孟京辉导演评价乌镇戏剧节,“谦虚谦虚全国第一,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它为中国戏剧在家门口搭建起舞台。戏剧在中国,其实很小众。而乌镇戏剧节,通过丰富多元的先锋文化体验,短短9年成功“破圈”。获得更大的市场和舞台,凭空开拓出一片戏剧发展繁荣的沃土,这不得不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它还成功打造了挖掘和培养国内优秀青年戏剧人才的孵化平台。九届乌镇戏剧节共邀请了来自五大洲、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大师、新锐导演的近200部特邀剧目;举办178场小镇对话、超11000场古镇嘉年华表演,吸引上百万名观众。而其中青年竞演单元则吸引8500多人注册报名。大批青年从乌镇脱颖而出,成为当今中国戏剧的先锋力量。

戏剧节只有短短十天,留给乌镇的“戏”,却远远超出“戏”外。乌镇获得对话世界的平台,它不是什么“戏剧搭台、旅游唱戏”,而是难能可贵地始终追求国际性、艺术性、纯粹性、包容性,真正让艺术家主导,让戏剧成为主角,因其纯粹而格外充满魅力。

戏剧节还给乌镇留下了什么?那是无形中对人们的精神滋养,润物无声,却又鲜活可见。

“在爸爸肩上看街头表演的第七年。”桐乡小男孩清儿6岁半就和爸妈到乌镇看了第一出剧《水中之书》,此后一家三口每年都必来“打卡”。“乌镇戏剧节在我儿子内心播下了一颗种子。他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不少好剧,这让他拓展了眼界,对他艺术修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妈妈吴舒婷说。

这是乌镇戏剧节最动人的场景之一。乌镇戏剧节吸引来的,不仅有远道而来的戏剧大咖、文艺青年,还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圈外人”。

回望9年前,本地人几乎没有走进剧场的习惯。而如今,据粗略统计,嘉兴本地观众在戏剧节占比就已高达30%。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世界级的艺术盛宴,获得放眼世界的格局、亲近艺术的底气。

这恰恰回应着乌镇戏剧节的初心。陈向宏曾说:“乌镇戏剧节是办给乌镇的孩子,办给未来的。”他希望乌镇的孩子像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从小就有戏看,从小在这里就能接触到国际级的戏剧、美术,将来也会有自己的戏剧社团。

当然,戏剧节带来的精神滋养,远不止于一个小镇,更远不止十来天的文化盛宴,其影响更在节后,在戏外。

如今在乌镇,木心美术馆里有大英图书馆珍宝展,有“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年度特展;在西栅能欣赏到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在投资超5亿元的7大演出场所,上演着“不落幕的戏剧节”……

木心曾说:“艺术是无对象的慈悲。”播下艺术的种子,给予精神的滋养,不一定能培养出下一个莎士比亚,但一定能在生命中开出一朵芳香的鲜花。

12月4日晚上,戏剧节已娓娓谢幕,而“小镇人”的舞台上,更多好戏正盛妆开场!(杨洁 范晓毓/文)

来源:浙江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莎士比亚   戏剧   先锋   剧目   景区   古镇   大城市   小镇   艺术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