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畲族知多少:有几人、几村、姓氏、分布?


你知道泉州畲族的主要姓氏、主要分布吗?近日,笔者在参观泉州一个土楼时,对畲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笔者探访“铺前土楼”

土楼大门

走进土楼

这个土楼叫“铺前土楼”,离泉州市区40多公里,位于南安市码头镇铺前畲族村。土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近300年风风雨雨,以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宏伟的规模及精巧的造型闻名。

()楼房分两层,收集展品100多件

码头镇是南安市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雷姓人口7000多人,占全镇总人口十分之一。根据《城山雷氏族谱》,我们得知城山雷氏元朝末年由建安(今建瓯)迁徙至泉州城内,明洪武年间由泉州迁徙到南安县十六都城山石门坑(今坑内村),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再由石门坑向周边村落发展,明朝嘉靖年间,雷氏先祖从石门坑迁来铺前,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步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

铺前村濒临诗溪,旧时诗溪口土皮芸是南安北部的一处水路转运站,又是官马大路上的一个驿铺一汰口驿。铺前村地处驿铺前方,因而得名。铺前村聚落在丘陵河谷间,依马山而邻诗溪。从入村时那洋溢畲族特色的隘门,再到彩砖和碎石相间铺成的景观步道,畲族元素在村子里随处可见。铺前土楼就坐落于山水环绕之处,背倚青山,岿然挺立。当我们走进它时,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满载风情的畲族文化之风扑面而来。

土楼分两层

土楼内墙鹅卵石上的畲族字眼

土楼一楼的老水井

土楼水井,还很清澈

土楼二楼景观

推开大门,走进土楼,只见里面的楼房分上下两层,高约10米,每层20间,共40间。楼房如今成了畲族文化展览馆,收集的展品有100多件,从明代到现代。一楼主要是畲族乡间日常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收藏与展示,如鸡笼、蓑衣、熨斗、粿印、水车以及用来防野兽的盾、叉等,中间还有一口古井,六角形,井水离井口很浅,约2米,作为生活起居的饮水之源。

二楼展示的畲族渊源

畲族服饰展示

畲族婚配习俗与服饰

古代用于夜间照明的煤油灯

土楼内展示的畲族乡间日常生产工具

雷氏家风家训展示

雷氏杰出人物展馆

展柜中陈列着与家族有关的器皿物件

二楼展示的主要内容是畲族渊源及其分布、泉州市15个畲族村简介、历史资料及实物、畲族服饰与风情、华侨与畲乡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展柜中陈列的展品有历代族谱、契约文书、志传铭文、器皿物件等。家风家训展厅展示的是雷氏祖训、历代名人家训集锦、杰出人物介绍。在里面,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畲族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风俗文化。

()现有畲族村15个,人口约3万人

据了解,泉州市是沿海少数民族散居地区,56个民族成分俱全,少数民族人口31.14万人,占总人口的3.53%。有1个民族乡(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48个民族村(社区),其中回族村(社区)30个;畲族村15个;蒙古族村1个;满族村2个。少数民族中,泉州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成分有回族、土家族、苗族、畲族。

根据《泉州史志》记载,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古老民族,传说至迟在公元6、7世纪之际,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凤凰山一带就出现了畲族的先民,还产生了自己的语言,与客家方言接近但没有文字。他们自称“山哈”,“哈”在畲语中意为客人,“山哈”意思就是山里的客人。隋唐时期,福建的畲族先民主要分布在汀州、漳州,后来才逐渐分播开来。

据统计,泉州现有畲族村15个,人口约3万人,主要姓氏有蓝、雷、钟三姓,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南安市码头镇的坑内村、丰美村、丰联村、铺前村;惠安县涂寨镇新亭村;泉港区山腰街道钟厝村、鸢峰村;晋江市内坑镇霞美村;安溪县湖上乡横坪村、盛富村;安溪县官桥镇善坛村;德化县葛坑镇龙塔村、龙门滩镇大溪村;洛江区河市镇厝斗村;永春县东关镇金城村。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我市畲族同胞身穿节日盛装、跳竹竿舞、吃乌米饭、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一畲族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畲族   泉州   水井   南安市   南安   石门   回族   家训   展品   姓氏   人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