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二元性与意识,非常简单的介绍

我们这一代人习惯于通过二元性的棱镜来看待世界。我们常常想知道,没有坏就不能有善,没有恶就不能有神,没有白就不能有黑,没有恨就不能有爱,没有悲伤就不能有幸福等等。的确,我们习惯于非黑即白地看待一切。

这种观点让我们远离了现实。你一定听过很多人谈论更高的自我和终极现实。最终的现实是什么?这绝对不是二元性。事实上,它恰恰相反,它是非对偶的。在非二元性中,你会找到你是谁”的答案。

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非二元性是我们生命的真正本质。这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一切都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它也可以被认为是我们存在的结构。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继承了一种关于现实本质的阴险信念。这是我们常识中最基本的假设,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这就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范式认为我们的内在(即心灵)与我们的外在世界(物质)是完全不同的。

许多人认为,这种分离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危机的根源,无论是环境恶化、工厂化农业、无处不在的脱节感、我们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和冷漠,还是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

但这是真的吗?它在科学上准确吗? 还是现实的本质有更多的意义?

来自量子物理学、意识神经科学和分析唯心主义等领域的新证据,开始向我们展示一幅更加相互关联的世界图景。这幅图景将思维视为最基本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更大整体的缩影。

有趣的是,这一观点与许多世界上最伟大的智慧传统,以及非二元的永恒哲学的教导是一致的。

将为非对偶性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介绍,看看支持它的科学证据,并研究它对提高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意义。

但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下“意识”的含义。

什么是意识?

意识使所有的经验成为可能,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经验。它是所有经历和事件展开的背景意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播放电影的电影院屏幕。

虽然无数电影在屏幕上播放,内容千变万化,但屏幕本身始终如一。

同样,我们的思想、情感、经历都暂时出现在意识中,就像不同的图像、故事和人物出现在屏幕上一样。

但这些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意识就是屏幕本身。

这是贯穿你一生的“我是”。你所有经历的见证人。当你8岁的时候它就在那里,当你18岁的时候它就在那里,当你80岁的时候它还会在那里。

为什么这很重要?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通过意识的“屏幕”过滤出来的。这是我们与世界的接口。

然而,我们很少停下来问,这个屏幕的本质是什么?

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因为除非你了解事物的本质,否则你无法真正了解任何特定的事物,无论是分子、思想还是其他生物。

已知的一切都是通过已知的媒介过滤出来的,并根据其局限性出现。

把它想象成戴着橙色眼镜滑雪,这会让雪看起来是橙色的。

当你逐渐全神贯注于滑雪时,你忘了戴眼镜,开始认为雪是橙色的。忘了你的眼镜给它带来了这种颜色。

以同样的方式,我们的意识“着色”了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并且是我们所知道或经历的一切的媒介。

因此,没有什么比了解其性质更重要的了。

这不是唯我论与非二元论,许多人将非对偶性与唯我论混为一谈。

这是一种信念,认为现实只存在于你个人的头脑中。

根据唯我论,整个世界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你大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一切(和其他所有人)都是简单的化身; 幻象是由你的想象力在你生活的电影中创造出来的。

有点像打了类固醇的《楚门的世界》。

相反,非对偶视角并不意味着现实只存在于你的个人头脑中。相反,它假设一切都存在于一个更大的头脑中。

一切都是由意识构成的。而每个人的思想只是意识的一种表达。

设想以下场景。你今晚上床睡觉,梦见你是住在沈阳的一个叫胡关外的人。

在梦中,你有一种主观体验,感觉自己是胡关外,感觉自己在沈阳。你去中山广场,叫一辆出租车,然后去公园散步。

这种经历对你来说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你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家里的床上睡得很熟。

在梦中,当你闭上眼睛,你不再看到沈阳,只有黑暗。

当你捂住耳朵的时候,你就再也听不到城市熙熙攘攘的声音了。

所以,你开始认为“我是谁”是位于你眼睛后面的意识中心。称之为“思想”。

而主观“我”边界之外的一切事物(如建筑、树木、汽车等)都是“物质”。两者是有区别的。

这意味着你在沈阳走着走着,想着有“你”(思想),然后你的世界(物质)之外的世界,这导致你感觉与它脱节。

但几个小时后,你醒来,意识到梦里的一切都是由你的想象创造的不可分割的现实。在梦中,你觉得自己是胡关外的主观实体,与梦的内容(广场、公园、出租车等)分离开来。

但实际上,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所以请慢慢读,整个经历。无论是在梦中成为胡关外的主观体验,还是沈阳的街道,都是由一个“物质”构成的,你的思想。

现在,如果我们把这个类比提升一个层次,非对偶知性将我们的每一个主观经验(心灵)和我们所经历的周围世界(物质)视为属于一个更大的心灵。

把这个思维看作是在“做梦”我们的主观性的存在,就像你梦见胡关外并暂时认同他一样。

就像胡关外和他周围的世界的分离是由梦境状态造成的幻觉一样,我们的主观经验(心灵)和我们周围的世界(物质)的分离也是幻觉。

哲学家、前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科学家,贝尔纳多·卡斯特鲁普博士的“漩涡”比喻。

每个漩涡都有边界,将它与河流的其他部分区分开来,并形成独特的图案。这让我们可以指着漩涡说,它在那里,但不在这里。

但你不能说漩涡与河流是“分离的”。更准确地描述它的方式是将整条河流“局部化”在一个地方。

同样,人类大脑也不会凭空产生意识。相反,它是意识流文学的本地化,就像漩涡是河流的本地化一样。

你可以描绘出它的边界,说“它在这里,但不在那里”,就像你可以描绘出漩涡的边界一样。

然而,就像漩涡只有水,身体只有意识。

你不能把漩涡从河里提出来,你也不能把身体从它来自的意识中分离出来。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更大的宏观世界的一个微观世界整体的表达。

现在,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会期望在微观层面找到与宏观层面相同的模式。在这方面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即大脑的结构如何与宇宙的结构相关联。

利用网络拓扑和信息理论的工具,科学家们发现大脑的神经元网络,拥有860亿个神经元,与宇宙中星系的宇宙网络惊人地相似。

我们确实在人脑的微观层面发现了与宏观层面(宇宙中的星系)相同的“结构”,这表明两者都来自同一个源头,也许宇宙产生思维的方式就像苹果树“苹果”、河流“漩涡”、海洋“波浪”一样。

现在,让我们看看非对偶性是如何与最新的神经科学相吻合的。

意识的神经科学,我们一半感知世界,一半创造世界。

意识神经科学的发展表明,我们所经历的世界(即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和尝到的一切)是两件事的结合,来自环境的感官信息(光的光子,空气的振动等)。以及我们大脑对这些信号的最佳预测。

这意味着我们看不到世界的本来面目。相反,我们从环境中接收感官信息(光子、振动等),然后我们的大脑利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刺激的特定配置意味着什么。

然后,它把这两件事(刺激和预测)放在一起,创建我们周围世界的3D心理表征。我们称之为现实。

没有眼睛的世界,太阳就不会明亮。没有皮肤的世界,岩石就不会坚硬。没有肌肉的世界,岩石就不会沉重。存在就是一种关系,而你正处于关系的中间。

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来研究一个古老的问题。一棵树在没有人听到的情况下,倒在树林里是否会发出声音。

根据非对偶的理解和意识的神经科学,它没有发出声音。

如果树倒了,它会引起冲击区域周围的空气振动。但如果周围没有鼓膜,那么这些振动就不会转化为声音。声音需要一个有耳膜的感知实体。

光的光子也是如此。来自太阳的光子“照亮”这棵树。但如果没有眼睛把它们转换成图像,它们就只能是光子。

有点像用来制作电脑游戏的1和0。

因此,我们一直在共同创造这个世界。世界是一个无限的实在和它里面的感知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没有代理(即头脑),你便不会拥有世界。我特意在这里说了"世界"因为不同的感官系统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世界。

为什么我们的直觉会误导我们。世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你所能经历的一切都是通过你五种感官的“窗口”发生的,看,听,摸,闻,尝。

这五种感官为人类提供了我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你有没有考虑过在这五种感官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的现实?

我们看到的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五种感官让我们接触到的东西。很可能我们与其他现实同时共存,但只是没有“意识”去适应它们。

如果这听起来有些牵强,那么想想看,其他动物可以获得完全超出人类感知范围的感官信息。你知道蛇可以探测到红外辐射吗?

蜜蜂能感知地球磁场? 或者螳螂虾能看到的颜色是人类的十倍?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我们没有看到“现实”。

我们只看到它的一小部分,人类感觉系统所能得到的东西。

如果你有一个不同的感官系统,你会体验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因此,我们与多个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现实共存是合理的,当我们改变意识状态时,我们会短暂地“调谐”到这些其他的现实。

迷幻药和头部创伤

许多人说他们的迷幻之旅是他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经历之一。声称体验到了新的现实,说感觉与比自己更大的东西相连,经常看到丰富的视觉图像。

目前,致幻剂在临床上被用于打破严重的成瘾,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治愈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果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你就会认为这些经历与大脑活动的大幅增加有关。

然而,自2012年以来,许多不同群体的多项研究一致发现,使用迷幻剂会导致大脑活动显著下降。这导致一些人认为,迷幻体验可能是死亡的一个模型。

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所以让我来解释一下。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当处于迷幻状态时,大脑活动减少是导致我们感觉与周围世界分离的活动。

这种减少可以让我们的意识暂时与它断开的更大的大脑重新整合。有点像“迷你死亡”,你可以回来讲述故事。

有趣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项涉及3000多名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参与者在经历迷幻体验后,对死亡的恐惧显著降低。

此外,认知科学和进化生物学的新进展指出,我们普通的自我意识状态是一种过滤器,由自然选择塑造,以帮助我们生存和繁殖。

因此,它过滤掉了任何与这些目标无关的东西,这意味着我们只看到了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也符合非对偶理解。

支持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证据是,在多个案例中,头部创伤导致意识增强。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是关于帕吉特的,他是一名床垫推销员,在一次暴力抢劫中头部受到重击后,成为了一名数学天才,拥有学者般的能力和洞察力。

当研究人员将帕吉特放入核磁共振扫描仪时,他们发现他可以访问他大脑中通常无法访问的部分,他的视觉皮层现在与处理数学的区域同步工作。

这使他能够绘制出非凡的分形图,帕吉特认为这些图“掌握着宇宙的钥匙”。

还有吉尔·泰勒的故事,这位神经科学家经历了左脑中风,突然间面对了一个全新的现实。

正如泰勒演讲中所描述的,就好像我的意识已经从我对现实的正常感知(我是机器上的那个人,有这种体验)转移到了某个我正在目睹自己有这种体验的神秘空间。

这些例子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是一个更大的心灵的一部分,我们的日常意识状态就像一种过滤器,使我们感到与它分离的感觉,就像有些人在做梦时太沉迷于扮演梦中角色,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在做梦一样。

非对偶理解的含义,如果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你很有可能会想,这可能很有趣。但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有什么影响呢?

非对偶理解有三个主要含义。首先,它带来了一种与所有生活的深层联系。

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情况下,我们都在唯物主义的假设下长大,认为我们是谁,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封装了自我的皮肤,生活没有内在的目的、意义或智慧。

生命实际上只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自动过程的结果,而且不知怎么地,通过某种侥幸,成功地从物质中“衍生”出了意识。所以我们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然而,当你采用非二元的视角,把一切都看作心灵,而你自己只是那种普遍智慧的一个微观表达时,你就会开始觉得自己嵌入了这个世界。意识到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你自身的延伸。

你不会感到被疏远,反而会觉得自己正在参与生命的伟大展开。

马可·奥勒留早在2000年前就说过,永远不要忘记,宇宙是一个单一的有机体,拥有一种物质和一个灵魂,将所有事物悬浮在一个单一的意识中,并以一个单一的目的创造所有事物,以便它们可以一起工作,纺纱,编织和打结任何发生的事情。

其次,非二元视角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种深刻的意义和目的感。当你明白你的真实身份是宇宙通过你主观地体验自己时,你的身份就会改变,你的动机也会改变。

生活不再是“对我有什么好处? 相反,你开始问这样的问题,我能为我所处的更大的整体做出什么贡献?

我怎样才能减轻自己和他人不必要的痛苦?

宇宙想通过我的眼睛了解什么?

生命想通过我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意识到你真正的本性(即你真正是谁)是自然本身,你的动机和行动也随之而动。第三,这也影响了我们对死亡的理解。根据非二元视角,死亡不是终结,它只是暂时分离状态的终结。

也许,当你死后,你会“重新融入”到你最初产生的那个更大的头脑中,就像做梦的人醒来后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梦境中的化身一样。

也许死亡不是意识的消失(正如唯物主义所暗示的那样),而是意识的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意识   关外   对偶   漩涡   感官   主观   大脑   宇宙   现实   简单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