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家信奉神学,难道科学的尽头真是神学?

牛顿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茫茫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一片光明”。

因为牛顿和耶稣是同一天生日,所以牛顿一直坚信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少数人之一,他的一生都在研究神学,只不过当时他信仰的不是主流“天主教”,而是被称为异端的“阿里乌教”,所以不敢光明正大的说出来。

科学家信奉神学的还有很多,比如天文学家哥白尼、力学之父伽利略、电报之父莫尔斯、火箭之父范伯朗、诺贝尔奖创办人诺贝尔、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伦琴、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

当然,爱因斯坦的信仰跟其他科学家不一样,他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表示:“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存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是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不信奉人格化的神。

至于究竟有多少科学家信奉神学,191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路巴做过调查,发现400名美国科学家中,接近70%的人不信神。

20年后,他重复了这个调查,发现数字上升到了85%,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坚持无神论。

1998年,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公布了对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调查结果,发现以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们几乎都不信神,信神的比例只有7%。

早年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为什么大多信奉神学而不是科学?

为什么从20世纪初,信奉神学的科学家越来越少?

想要弄明白这件事,需要把时间线拉的长一点。

太阳系在宇宙中微不足道,地球在太阳系中也很渺小,而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努力的认识这个世界。

早期人们充满了想象,因为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于是后来就逐渐演化出各种神灵、各种宗教。

比如释迦牟尼、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耶和华、穆罕穆德都各安其位,很多神也各司其职。

发生火山爆发、海啸地震这些自然灾难,他们认为是神灵发怒,电闪雷鸣是因为有雷公电母。

然而聪明人很快就发现,这些自然现象跟神灵一点关系也没有,至于究竟是因为什么,他们一时也说不清楚,于是聪明人开始探索世界的本源。

后来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的设想是把宇宙分为月亮之上和月亮之下两个世界,月亮之上是由以太元素构成的,是不朽的、也是永恒不变的。

而月亮之下的世界则有水、土、气、火四种元素组成,这四种元素不断地分解组合,创造了世间万物。

四元素还能用来解释运动理论,土和水是重元素,因此山会坍塌,水往低处流。

气和火是轻元素,它们总是奔向月亮之上的世界,因此火焰、气体总是上升。

人们还可以根据四元素来解释身体的构造,认为人是由血液、黏液、黑胆汁与黄胆汁四种体液组成,同时也对应了四种元素。

如果四种体液平衡,人的身体就健康,而生病的原因,是因为四种体液打破了平衡。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接近黄帝内经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形而上为阳,形而下为阴。

但是理论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在宗教神灵的背景下,公开唱反调是人人喊打的异端。

文艺复兴之后,西欧拿到古希腊的真传,诞生了各路大神,但是当时并没有几个正儿八经的科学家。

比如像开普勒和第谷精通占星学,罗杰·培根和玻意耳精通炼金术,还有主张哲学和魔法相结合的布鲁诺。

既然谈到了文艺复兴,有必要说一下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点燃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回国之后写了《马可波罗游记》,不久之后影响欧洲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就拉开了序幕。

当时欧洲总体还处于宗教禁锢、封建双重压制之下,资本主义渴望打破这种禁锢压制的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现,犹如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让西方看到了一个更先进、更宽容、更道德的文明。

除了四大发明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之外,中国的艺术文化也对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只不过西方主流历史对此隐而不谈。

言归正传,继续聊主题内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是靠脑子、靠理论去了解这个世界,直到17世纪第一个系统的用实验研究的伽利略出现。

他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速度叠加定律,钟摆运动,惯性概念……

我们上学期间,对伽利略印象最深的就“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他在斜塔上同时扔下一大一小两个铁球,以此来证明重的物体会不会比轻的物体落地的速度更快。

伽利略死后的第二年,牛顿降生了。

此人将前辈们的知识理论融会贯通,自成一派。

牛顿是一个百科全书,更是一个全能战士,精通炼金术、自然哲学、经济学、数学,还是第一个提出金本位制的人。

1665年,英国发生了鼠疫,超过10万人丧命,剑桥大学也被关闭,一心求学的牛顿只能回乡下老家隔离。

居家隔离的日子,牛顿打开了任督二脉,先搞定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又发明了微积分,最重要的是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疫情结束后,牛顿继续开挂,他把数学引入到研究,在伽利略的基础上,不但动手做实验,还进一步用数学来解释实验现象,揭开了经典物理学的序幕。

牛顿是第一个用系统的数学工具研究世界的人,但是跟伽利略用的简单数学工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牛顿更伟大,毫无争议的稳坐物理学史上的头把交椅。

当然,早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就强调用数学的方法来认识自然,数学被认为是哲学严谨推理演化的产物,而科学的优势在于数学,因为数学可以让科学理论描述的更精准,也能更迅速的传播。

牛顿动手做实验之后,其他人也纷纷效仿,他们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也正是如此,科学才逐渐被接纳,甚至成为主流。

在今天,无数个科学公式和理论交织在一起,相互印证解释这个世界。

当然,宗教和神有尽头,而科学没有。

比如,你买了十斤大白菜,那你怎么知道是十斤呢?因为有称!那这个称准吗?厂家已经校准了!那用什么校准的?用弹簧!弹簧怎么校准的?用标准砝码!那砝码从哪来的?有标准体积的金属!那体积怎么量的?用刻度尺!那刻度尺的精度又怎么校准?用激光校准!那激光怎么来的?实现粒子数反转、满足阀值条件和谐振条件!那如何实现粒子数反转?如何满足谐振条件?

所以说,这个问题是无限循环的,科学永远没有尽头,无数的科学家只是用科学的方式去讲述宇宙。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出现瓶颈,出现无法用科学解释,所以这时候神学就出现了。

当然,随着后来者居上,又能打破这一定律,比如法国物理学家艾伦 · 爱斯派克特和他的小组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的关系。

量子纠缠效应描述的是,一个亚原子粒子的状态改变,会瞬间对另外一个亚原子粒子的状态产生效应,不论这两个粒子之间有多么遥远,即便位于宇宙的两端也是一样。

如此一来,就违背了爱因斯坦所认定的——信息的传递速度不能超越光速的理论,而且爱因斯坦的理论已经被世界著名的实验室所证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家们是在无数次的追问过程中,得到了万物的最底层原理,牛顿一生都在致力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也在研究类似的问题。

牛顿一生信奉神,爱因斯坦晚年也信奉神学,但他的神与牛顿不同,类似于杨振宁口中的“神”。

杨振宁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你问有没有上帝,如果你问的上帝是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如果你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它不是偶然的,你看麦克斯韦方程式妙不可言,它不可能是偶然的,偶然不能搞出这么妙的东西。”

科学只讲能确定的、大概率确认的事,科学家们喜欢说“理论上,如果没有其他问题,可能就是这样”,很少有人言之凿凿的确定。

早期的科学家普遍信奉神学,大多是因为有宗教这个大背景。神学和宗教,最擅长的就是“盖棺定论”,把一切事都打上“已知”的标签,而科学则不然,它一直在探索真相。

也许到了一定的瓶颈,科学家们无法解释一些事情的时候,某些人就会认为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

当然,后来者还会打破这种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神学   伽利略   马可波罗   爱因斯坦   科学家   科学   月亮   文艺复兴   尽头   理论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