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秦始皇兵马俑有感


今年暑假带孩子们去青海旅游,要途经西安,将秦始皇兵马俑作为我们必看景点。我个人认为,不管孩子们看得懂看不懂,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遗迹,是必须要看的。至少平时在跟老师同学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时,他们多少也能讲几句,而不是傻傻的当听众。至于兵马俑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一系列知识和历史故事,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慢慢有所感悟的。几年前我跟老婆回娘家,路过西安时去参观过兵马俑,给了我很强的震撼感。这次再看,还是那么震撼,并且生出了不少新的感悟。

如果仅仅从兵马俑本身来看兵马俑,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不以为然,不就是土坑里埋着的一些灰头土脸的陶俑吗?但如果我们通过兵马俑来了解一下秦始皇陵,进而去探究秦始皇陵背后的故事,你就会发出一声感叹:啊!原来这里还有这么多故事?太精彩了!如果等到秦始皇陵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更加会让你惊叹,肯定也会再次震惊世界。因为根据现在掌握的信息,秦始皇陵确实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创造了太多太多的奇迹。

首先是秦始皇陵太大太豪华了,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铜而致椁秦始皇,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句话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理解大意就是,秦始皇陵的地宫足足穿越了三层地下水的深度,地宫里的棺椁是纯金属打造,地宫里有豪华的宫殿和朝拜的文武百官,更有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这些金银珠宝将整个秦始皇陵塞得满满当当。地宫里还有以水银浇灌而成的江河大海,秦始皇把山川日月、江河湖海都搬到了地宫之中,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蜡烛,能够做到长明不灭。

另根据考古专家测量,如果整个秦始皇陵加上周围兵马俑坑,覆盖面积半径高达1.8公里,总面积达二十多万平方米。我们所看到的兵马俑坑,只是在最外围静静守候着秦始皇陵,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站在长安街看天安门和故宫,里面还远得很。据说秦始皇陵占地面积比故宫大得多,秦始皇陵的地宫在秦始皇陵正中央的轴线上,地宫里那条水银河深35米,河里有一种类似于“永动机”的机关,驱动着地宫里的水银流动,形成川流大海之势。秦始皇的棺椁漂浮在水银河上,地宫里的金属编钟在某种机关驱动下,敲出悠扬的钟声,棺椁在钟声的引导下随着流淌的水银河,在地宫里巡视一番后,到达地宫中央的祭坛位置,代表着秦始皇一天上朝的开始,周而复始。由此可见,秦始皇对其帝王生活的留恋,他是想把活着时候的生活状态,原样搬到他死后的日子里。

其次就是秦始皇陵的修建时间长,其防盗程度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秦始皇陵从秦始皇继位时就开始修建了,一直持续到他驾崩,也就是始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10年长达37年之久,他死后他儿子秦二世胡亥还修了一年多才算正式完工了。我估计秦始皇一辈子干得最大的就这两件事,一是打败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帝国,二是为自己修建死后的陵墓。倾其一生来为自己建坟墓,这在很多现代人的观念里是很难接受的,因为死是大家都很忌讳的一个话题,虽然死亡是每个人的结局。明明知道自己会死,古人和现代人对死的观念可能不太一样,现代人大多数相信死就是肉体的消灭,至于死后是否还有灵魂?灵魂去哪了还无从得知。但古代人相信鬼神,认为死只是换了世界换了一种活的方式,所以古人们特别是古代的帝王,希望自己死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生活得很好,因此都很热衷于为自己修建豪华的墓室,以至于现代考古基本上是以挖古墓为主。从出现封建王朝以来所有王候的墓,除了极少数外,几乎都被历代的考古人员和摸金校尉们清理了一遍,能够被考古的,基本都被打开了。唯有两个伟大帝王的墓葬还未被下手,一个是成吉思汗墓,至今还没找到,另一个就是秦始皇陵,虽然找到了,却不敢挖。原因就是那个用水银灌注的地下河,是一条巨毒的防护河,大家都知道,水银的主要成分是汞,水银很容易挥发,挥发出来的汞吸入人体是致命的。对此古时候的摸金校尉没有任何办法攻克,据说项羽也盗掘过秦始皇陵,但最后实在无从下手只好骂骂咧咧的放弃了。现在的考古开挖技术虽然能够克服汞的危害,却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不破坏水银河和墓室的完整性,所以至今都不敢开挖秦始皇陵。

其实秦始皇陵修了几十年不光是因为规模大,还跟水银的囤积有关。秦始皇陵地宫在封土堆的正下方,距离地表有35米深,东西长170米,宽145米,如此大的地方,专家对水银浇灌的用量做了一个保守的估计,大约在100吨左右,还有夸张的说法是水银用量在500吨左右。在古代要供应如此量大的水银,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即使是现代的提炼手段,我们的水银年产量也才900多吨,而修建秦始皇陵所需水银的主产地涪陵,其到清朝每年也仅能进贡300来斤水银。由此可见在秦朝时要储存100多吨水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当然,如此多的水银从理论上来讲不应当是囤积提炼好的水银,而是原材料丹砂。因为水银太容易挥发了,而且挥发出来的气体有毒,不易储存保管,只有囤积丹砂等需要的时候再提炼才是最好的方法。至于为什么秦始皇陵要用水银浇灌,一个原因可能是水银具有防腐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人将提炼水银的丹砂看作炼治长生不老药的原料,认为在坟墓中放置水银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因为提炼水银的过程赋予了其很神奇的特性,丹砂用火烧能生成水银,水银中倒入丹砂又会还原成丹砂,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之术被古人认为丹砂有不死的特效。古代不少帝王都很迷恋探索长生不老之术,而炼丹也就是炼治长生不老丸更是深得帝王们的追捧,明朝嘉靖皇帝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当皇帝长期不上朝,将国事托付给权臣,自己却专注于在宫里炼丹,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在其晚年随着身体逐渐的衰老,更是希望自己能够找到长生不老的秘方,永远统治天下。他在晚年的时候派出徐福出海寻找蓬莱仙境,迷信巫术,都和追求长生不老有关。

在此也衍生出秦始皇和几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据说秦始皇陵里的水银是由一个叫怀清的女人供应的,因怀清是现重庆涪陵人,重庆四川一带古时候称为巴蜀,史料上又称其为巴清。巴清是一个寡妇,其家族控制了当时最大的丹砂矿也就是汞矿,巴清丈夫去世后,她接管了家族生意,并且将家族生意做得更大,成为了当时富可敌国的首富,由此而载入史册。《史记·货殖列传》有“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的记载,《汉书》中亦有记载:“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因此,说巴清为秦始皇陵提供水银并非子虚乌有,是有据可查的。当年巴清掌握了大量的丹砂矿,成了秦始皇陵所需水银的主要供应商。另外涪陵地处大巴山,当地巫蛊之术盛行,巫蛊是少数民族地区一种神秘的念咒施毒之术,既可害人也可救人,传女不传男。据说巴清是当地最利害最有名的巫婆,擅长巫术和放蛊,对炼丹之术也很有造诣,她利用家里掌握的丹砂矿和钱财,再通过巫蛊之术对当地形成了绝对的控制。

巴清在与秦王朝合作贡献丹砂时,秦始皇仰其名,将她招入宫中。秦始皇想要巴清为其提供长生不老之方,也想利用她的巫蛊之术为秦王朝服务,另外巴清家族的财富也是大秦王朝倚重的重要财源之一,因此秦始皇对巴清是关爱有加。以至于巴清后来甚至还成为了秦始皇的绯闻女友,据说秦始皇想将她纳入后宫,但巴清对丈夫忠贞不二,坚决不改嫁。秦始皇敬其为人,专门给她修筑了一个怀清台,以示表彰。根据史册记载,秦始皇并不是一个好色之徒,根据他的身世分析,他应该对女人表现不出太多的兴趣。秦始皇赢政是他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在赵国为质的时候,与吕不韦的婢女赵姬所生,他一生中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女人屈指可数。一个是他母亲赵姬,赵姬是给了他生命但又让他出生不明终生蒙羞的女人,她前半生和吕不韦保持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后半生又和嫪毐荒淫无度,因此秦始皇对赵姬是又爱又恨,可能由此让他对女性产生了天然的防备心理。一个是阿房女,嬴政与父亲在赵国为质期间,一直生活在屈辱之中,受尽了外人欺凌,只有邻家小姊阿房女,像姐姐一样呵护着嬴政。所以阿房女成了赢政一辈子最亲近最信赖也是最倚重的女人,达到了相依为命的程度。嬴政继位之后,要立阿房女为后,但遭大臣们一致反对,为保全嬴政王位,阿房女自杀身亡,成为了他一生中永远的痛。由此,嬴政心里可能再也装不下其他女人了,为纪念阿房女,秦始皇为其修建了阿房宫。一直到后来巴清的出现,出于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那个独特的巴清慢慢走进了秦始皇心里,使他有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冲动,即使遭到了巴清的拒绝,也没有改变他对巴清的敬仰,为其修筑怀清台,可见巴清在秦始皇心中的分量。如今,阿房不在,怀清难寻,唯有秦始皇陵几千年来静卧于此,细数着历史的沧桑!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娇成吉思汗。秦始皇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一辈子做了几件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事,这些历史贡献我们在学中国史的时候都学过,在此我就不再卖弄了,我想讲的是秦始皇对人的态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人的价值是漠视的,各国交战都是以谁砍的人头多论战功,俘获的战俘从来不留活口,因为留下活口会浪费粮食,最直接了当的方式就是杀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后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国土发现越来越广阔,劳动力却越来越少,大量的土地荒芜无人耕种,这等于浪费资源,不能增加国家的税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丞相李斯建议改变数人头论战功的方式,鼓励军队多抓俘虏,给战俘分配撂荒的土地,安排他们去耕种。这样既给了他们活命的机会,又给了他们自由,进而促进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后来秦国人口逐渐增多,提高了生产力,解决了土地荒芜问题,国库收入也得到了充实。这一制度的实施,也改变了秦始皇对人的价值的观念,作为一个长年征战的帝王,应该来说对于杀戮是看得很淡的,说严重点视人命为草芥也一点都不过分。随便一场战争就会死几千上万人,因此过去的帝王死后拉几十上百甚至成千上万个人来陪葬也很正常了。

但秦始皇改变了这一做法,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价值,所以将残酷的活人殉葬改为陶俑陪葬,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兵马俑。这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来说,无疑是对天下苍生最大的仁慈了,不仅避免了好多家庭的骨肉分离,也避免了好多亲人之间的阴阳相隔,对于那些人来讲,是何其的幸运。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秦始皇虽然没有用活人殉葬,却在当时举全国之力穷尽三十几年的在位时间来修建这么大的工程,也不知道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害得好多老百姓流离失所,最后还是不能让秦王朝江山永固,大秦王朝在他去世后几年就灭亡了。秦始皇修建陵墓的目的是生前死后都能统治江山,做永远的皇帝,如果他能够早点看到这个结局,可能也不会这么干了。当然,就像长城一样,如果没有这些统治者的折腾,我们这些后世们也不会看到如此宏伟的历史遗迹,这也许是我们值得在世人面前骄傲的地方,但仔细想想这种骄傲是建立在无数个前人们及其家庭的痛苦之上的,我的内心随之汗颜和隐隐作痛。但无论如何,秦始皇能够改变旧观念,重视人的价值,不再使用活人殉葬,是对过去不重视人的价值的思维的修正,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思想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参观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感触,就是景区的讲解员介绍说俑坑里的陶俑虽然体形基本一致,但每个人的表情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仔细看,找不出两个表情神态完全一致的陶俑来,你甚至还可以从他们的表情里感受到陶俑们的内心情感活动。这是因为修建秦始皇陵和制作陶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参与的工匠数以万计,为了真实的展现秦始皇生前的生活场景,要求所有的陶俑必须跟现实生活一致,就像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他们对制作陶俑的工匠实行生产责任制,每个工匠必须对自己制作的陶俑负责,如果制作的陶俑不合格,将会面临残酷的惩罚,比如陶俑眼睛做不好工匠就会被挖掉眼睛,手做不好就会被砍手,脚做不好就会被砍脚……工匠们为了保全自己,只有全身心投入制陶过程中,全身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生怕出错。因此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情感融汇到了每一具陶俑身上,从而赋予了每个陶俑独立的艺术生命。我听到这里不禁不寒而栗,对于当时的工匠而言,这是一种多么恐怖的工作环境啊,设身处地的想想就会感到害怕。如果掌权者没有这么高的要求,其实制作陶俑也没有那么复杂,以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只要制作一些陶俑模具就可以实现批量生产了,完全不需要耗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对于那些工匠的境遇,我在内心里也只能找了个安慰自己的理由,也许,他们……通过这些陶俑从艺术上得到了永生吧!

据说兵马俑里的陶俑出土之前都是和真人一样有颜色的,每具都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确,我们看了几具出土后放在特制的玻璃展示柜里展示的保持原色的陶俑,神态确实鲜活了很多。但绝大多数陶俑在出土后由于和空气接触,身上的颜料迅速被氧化,然后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灰头土脸的样子。由于至今还没有任何技术来有效的防止出土后陶俑身上的颜料不被氧化,为了保护其他还未出土的陶俑,国家喊停了对其他俑道的发掘,也就是说目前仍有很多陶俑还被埋在土里没有被发掘出来。这是一种明智的决定,虽然现在我们已经用先进的仪器探明了秦始皇陵的位置和内部构造,但考古学家们一直没敢去发掘,也是基于此原因。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来保护打开后的秦始皇陵,如果轻易打开,会对里面的一些文物造成毁灭性的损坏。这在之前我国的几次大型考古活动中已经有了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建国初期对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合葬墓定陵的发掘就是前车之鉴,那次发掘造成了大量文物无可挽回的毁损,也成为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败笔。所以,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善待那些凝聚了先人智慧的古老文明,它们是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不容破坏!

对于兵马俑,我是走一路看一路又想了一路,总觉得看了两次没写点什么确实对不起这几次行程,于是决定写点什么。但是想起来有千言万语,提起笔来却千难万难,不知从何写起,纠纠结结了这半年,终于写了这么一小段文字,以应付我那愧疚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兵马俑   秦王   涪陵   丹砂   陶俑   地宫   长生不老   水银   工匠   帝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