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时 死有序 尽人事 顺天意 让临终者在宁静安详中离去(之二)

北大哲学老师李超杰曾说:人之所以爱智慧,源于人的有限性和必死性。时常受到死亡恐惧威胁的人类,制造出各种游戏或“谎言”,人不能离开这样的谎言,是因为人生无常、是因为人生艰难、是因为人生有限,正如夏虫不可以语冰一样,见识和经历受到局限。

死亡对自己其实是一种解脱,没有任何坏处,只是在不能善终时受点罪和痛苦而已,世间的动物何尚不是皆如此。当然,假如你信仰宗教、有神论、讲迷言,比如你相信灵魂,担心自己死了灵魂会怎样、发生什么?上天堂还是入地狱?相信死后仍然有好坏之说,事实上,人死了真的生命就结束了,人既然已经不存在了,一切也就没有了,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好坏与死者何干?但对活着的人可能会有好坏之说,比如舆论的影响,负担的影响等等。

年轻的时候,不知死亡的意义,把它当儿戏,觉得什么都无所谓。现在才明白,死亡就是当你停止呼吸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你所有的所有,都将化为尘埃,随风飘逝。

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于自然的归宿。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而已。”庄子这种描述毕竟是文艺化虚幻。

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来到这个尘世,也在不同时间离开这个尘世。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死亡的时候你微笑着,周围的人哭着。谁受罪?谁解脱?只有走的那个人才知道。死亡并非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除非死者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没有用,假如不是长达几年的久病,亲人们对走的人肯定会怀感伤情很悲楚!

疾病潜伏几十年,致残致死一瞬间!致残势必受罪,瞬间致死才是人生最好的结局。但大部分老人到了一定年龄,机体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退行性病变,患上各种老年病,比如脑退化症、眼花耳聋、视力听力急剧下降,饮食减退、记忆衰退、思维痴呆、胳膊腿不听使唤,颠三倒四、糊里糊涂,甚至变成麻烦制造者。这样的症状时间一长,谁还能持之以恒的悉心照料呢?

人不厌其烦地照料自己的孩子可以,那是因为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和预期。这和照料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人,心理心情肯定是不一样,因为老年人已经没有未来,已经没有什么期待了。这既是倾向性问题,也是普遍性性问题,而不是个别现象。其实,这种倾向性和普遍性和一些疾病一样,并不一定是遗传,但却会遗传某些基因,就如传承下来的恒定规律!

有人因痛苦而死亡,有人因死亡而痛苦。命运总是让人无奈,那些不寒而栗的事情,当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或许比料想的更加平静,或许比料想的更加痛苦。茫茫天地,看一眼花开,并不奢侈。匆匆人生,当一次过客,弥足珍贵。我们很少有人思考死亡的哲学意义,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规律。谁不想无疾而终,但无疾而终的人凤毛麟角!一般人死亡前都会饱受痛苦和煎熬,但又没人敢给予老重患者安乐死。即便在国外,安乐死的要求和条件,也会把许多人拒之门外,让患者活受罪。例如安乐死必须要求:患有致死的绝症 有自主决定意识。这是人道主义还是悲观无情?谁又能说清楚呢?由此可见,无论你如何为死亡做准备,临终前的痛苦恐怕也难以幸免!所以让临终患者宁静安详而有尊严的离去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无疾而终   安乐死   普遍性   庄子   临终   死者   安详   好坏   患者   宁静   痛苦   时间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