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链,万亿新风口?

据官方发布消息,神舟十五号瞄准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由费俊龙担任指令长,此次发射是中国空间站建成后持续研究工作的开始。完成此次发射后,中国空间站在轨人数将破纪录,将同时在轨六名航天员。


商业航空航天的现状

除了国家级的航天工程外,商业太空热也是近年来最为明显的一股潮流,无论是太空旅游还是火箭、卫星的发射等,一片欣欣向荣。


除了耳熟能详的SpaceX的万颗卫星的计划部署外,亚马逊的太空星座Kuiper计划也向美国通信委员会申请增加部署4500多颗卫星,总计规模达7700多颗。阿斯特拉(Astra)公司的卫星申请数量多达13620颗,OneWeb和波音也分别新申请了6372颗和5789颗卫星。这些航空领域的新贵与巨头企业们互不相让,都涌入了新太空时代。


据统计,目前大约有3万颗卫星在轨环绕地球飞行,而在过去的两年里,航空航天公司已经向地球轨道发射了近2000颗互联网卫星,申请“上线”的卫星不断在增加。


万亿蓝海产业:商业小卫星

现代商业小卫星是一种具有高功能密度的小卫星,功能与同类大卫星相当,得益于高度集成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尺寸与重量相对于传统卫星要低几个数量级,具有快捷、灵活、高效,且体积小、重量轻、研制加工周期 短、卫星功能集成度高、建造成本低等特性。


一颗小卫星实现从设计、制造、发射、在轨运行的全过程,成本多在 3000 万元以内。


2022 年,国务院《2021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推动了国内数十个小卫星星座的发射规划落地,整体数量超过千颗。根据有关机构估算中国卫星相关的整个市场规模可能会到万亿以上,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在未来的 5-10 年内中国最终会有引领行业发展的商业航天公司。


商业小卫星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21年7月的河南特大暴雨灾情期间,由于国产SAR卫星数量较少,无法在第一时间提供受灾区域的影像,大大增加抢险救灾难度。


PS:SAR卫星,小卫星一种,专业名字为合成孔径雷达,英文名字为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这种卫星是唯一能在黑夜以及云雾条件下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的遥感卫星。


2020年3月9日,世界上第一个发射商业微型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的公司ceye,发布了其“视频SARP星”产品的演示视频,视频演示了韩国釜山港口船只的移动、英国希思罗机场行驶的飞机的运动、拉斯维力的城市生活、犹他州宾厄姆峡谷矿的采矿活动等。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

除了之前讲的东莞、珠海、佛山航空航天产业布局外,根据小编调查,粤港澳大湾区首条卫星生产线: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即将建成投产。令人意外是,中心落户在香港,该项目将作为推动香港再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中心可以满足小卫星多品种、柔性化生产要求,具备卫星设计制造协同、自动化测试、健康状态智能监测等功能以及不同类型卫星混线的生产能力。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副院长王波兰表示,在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卫星的制造和设计是一体化的,可以使得整个研制生产周期大大压缩。现在,一颗小卫星12天就可以生产完成,一年可以达到200颗小卫星的生产量。


为什么身为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要重返制造,开始造卫星呢?


一是这条卫星生产线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根据规划设计,该生产线可以年产50至500公斤量级小卫星200颗以上,但人员配套不会超过25人;


二是香港发展卫星产业优势非常明显:

1.全球零配件、原材料采购进口等方面零关税优势,预计可将制造成本降低30%以上;


2.通关管理全球最为宽松,是管理复杂供应链的理想之地,能大幅提高卫星的生产效率;


3.香港实行普通法,法制体系广为国际信赖,对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亦让各国放心在香港交易;


4.卫星产业涉及大量数据跨境流通,香港数据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保证数据在合规的情况下自由流通。且毋须缴纳数据交易税。


END


参考文献及图片来源:均来自互联网及相关企业公众号,由小编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中国   神舟   孔径   风口   香港   航空航天   航天   太空   粤港澳   商业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