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逆城镇化”还剩三年?

11月27日,在2022年碳达峰行动暨零碳城市峰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陈炳才认为,由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预计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将提前达到118亿吨的峰值。伴随着这个过程,中国大约在2025年将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

陈炳才指出,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城镇化的趋势相关,碳排放规模主要与能源结构及相关产业结构相关。目前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未来将是工业化的补充及完善。一般而言,工业化结束后将出现经济年均增长率持续下降的现象。在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之后,几乎没有超过4%的经济增长。就中国而言,从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每年下滑0.3个百分点左右。假定技术条件和附加价值条件不变,到203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下降到3%左右。当经济增长下降到4%以下时,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就不再是以传统工业为主,而是转向创新性产业。

他认为,传统制造业均属于高碳行业,近几年比重反弹的原因在于出口增长较高。2021年出口增长达到30%左右,原因是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了全球需求暴涨的共性震荡。这个过程预计将持续到2025年前后,之后中国出口会出现负增长,制造业增长、能耗比重将下降。结合人口净增长的持续下降、城市高房价、农业现代化,以及数字经济等因素,陈炳才预计中国将在2025年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中国离“逆城镇化”还剩三年的惊人推测,迅速引发了热议。

有人认为,逆城镇化,特别是逆超大城市化,本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如同19世纪工业革命催生超大城市,而在21世纪的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时代,超大城市已经成为过时经济模式的“野蛮遗迹”,它拥挤、昂贵、冷漠、压抑、孤独,节奏快得让人窒息,通勤的时间成本高得令人崩溃,而且是疫情泛滥的重灾区。生活在一个毫无成就感,也谈不上幸福感,甚至没有存在感的大城市,对年轻人口的吸引力越来越低。最近几年,逃离一线城市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普遍选择。从国际上看,美国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少高科技公司已经做出决定,所有员工永久性居家上班,公司甚至退租了办公大楼,大量年轻人口逃离硅谷、旧金山或纽约,迁往便宜、舒适、愉悦的南方阳光地带,生活品质和心理健康得到极大的改善。

还有人认为,中国城市化已经发展过度,不仅倒抽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吸干了农业经济的资源,甚至也榨干了乡镇和小城市的精华,独肥了省会中心城市,导致广大的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长期衰落,恶化并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乃至全社会的贫富分化,这与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背道而驰。所以,逆城镇化和人口回流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也是中国乡村经济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

与此尖锐对立的观点认为,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3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三驾马车,逆城镇化是开历史倒车,不仅荒谬至极,而且只是一场美丽的幻梦。中国的城市化至少还有20年的发展空间,直到城市人口达到总人口的80%,才能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虽然超大城市的模式存在着局限性,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全域都市化代表着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方向。所以,中国需要建设十大国家中心城市群,要建更多的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轻轨、都市地铁和机场港口,大都市要打造1小时生活圈,全国都市群要建立4小时高铁经济圈,只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汇聚,才可能实现更精细的社会大分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结论是,中国的城市化不可逆转,也不能逆转。

如何客观分析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大潮和逆城镇化潜流之间的矛盾?究竟哪派观点真正代表着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本周六(12月3日)晚9点,鸿学院直播课将与大家共同讨论《中国离“逆城镇化”还剩三年?》这个话题,重点在于掌握分析尖锐矛盾的通用思想方法。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中国   中国经济   疫情   差距   人口   现象   能源   未来   城市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