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徽州的历史脊背上

很想对徽州古道说声抱歉。

这抱歉,是因我为交通运输新闻从业人员曾在公路部门工作过;这抱歉,是因我多次从徽州古道旁走过,却未真正亲身踏访;这抱歉,还因我这回虽进入了古道,却没有走到尽头。

感受古道,最佳的方式是走。仲秋假日,几位朋友相约行走旌(德)歙(县)古道。皖南秋风像一只温柔的大手,摩挲着黄山北麓的这片土地。丰收的底色浸染山坡,田地里,稻浪起伏,谷穗飘香。

01 一条通往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

吾侪从旌德出发。旌德处在皖南的黄山余脉上,环城皆是山,且峰峦绵邈,岩壁峻峭,藤萝缀绕,山鸟喧嚣。

旌歙古道又称徽宁古道、隋唐古道、箬岭古道,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高甲村境内,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古道是由徽州府(歙县)通往宁国府(宣州)的古官道,现存古道从旌德县白地镇高甲村过天星洞到歙县许村茅舍,过箬岭关到黄山区谭家桥镇茶林场均约20公里。

旌歙古道是唐越国公汪华在隋末凿山时开通的。汪华是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隋末群雄割据,汪华率兵平定婺源山寇,受遣开拓箬岭官道。其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

今天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汪华修路的重大意义。古代皖南山区受大山阻隔,在没有民航、铁路、水运这些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情况下,驿道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而在生产力落后的皖南山区,在崇山峻岭中修路搭桥几乎是天方夜谭。

诚然,汪华办成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他开辟了一条通往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让徽州人从层峦叠嶂的深山密林中走了出来,融入浩荡的历史洪流之中。商贾们依靠这条路将商品运往长江和钱塘江,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神话,铸就了徽商的历史辉煌。

据友人介绍,旌歙古道是一条古驿道,也就是从前的国道,专为传达命令、递送军情及官府文书,朝廷官员过往休息和运送物资而用,驿道不比羊肠小道,路面尽量求宽、平、直而坚实。旌德县早在唐时就有驿道了,不仅如此,据考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提升江东提刑时,便是从江西入徽州,途经旌绩和旌泾驿道到宣州的。

登临被岁月风霜染成黑褐色的石阶,你不得不正视它,这是意志的魅力。这条古老的隐藏着厚厚履历的古道,依然闪烁着智慧和汗水的光芒。

古时驿道广设邮传驿站,道上有很多跨路而立的路亭路洞,平均二里一亭或三五里一亭。路亭俗称“凉亭”“风雨亭”,或倚路而建,或依山而筑,石墙泥瓦,木梁檩椽,为邮驿人员歇力、接力及往来官员休息之所,也供行人歇息、乘凉、饮水、避雨雪。但此处的路亭却有不同,皆曰“洞”,类似一孔拱桥,后倚山坡,前临道路,因不需檩椽瓦片,可数百、上千年不修缮而不圮塌。这里每一个“洞”,不仅是一段旅程,更有一个故事。

02 路的尽头是沧桑岁月

行至古道石阶前,我站住了。穿过历史的尘烟,眼前的青石古道宛若卧龙缠绕在深山密林间、巉岩峭壁上。

旌歙古道均为石板路面,路宽约1.5至2米,车轿骡马相让无碍。为方便独轮车行驶,路中央大都直铺石条,两侧嵌以石块或鹅卵石,平整坚实,雨止路干。有水或低洼处均砌有横、直排水沟,保持常年干爽无积水,畅行无阻。旌歙古道以县城为中心,通往四邻的主要有旌泾(县)、旌绩(溪)、旌宁(国)、旌太(平)以及穿越县境的徽州府通往宁国府(宣州)的徽宁驿道5条。

穿越混合着生命气息的树林,沿着山道石阶前行不足5里,便到了一处驿亭,有名曰“五里洞”。这里的路亭与别处的不同,是沿着山坡用条石建筑在路边的一个个拱形的圆洞,很像桥洞,这种设计安全、坚固。山间空气湿润,用石头砌筑,不容易腐烂,而且无瓦片,即使再大的山风也不易掀翻,节省了不少修缮的气力。过往的行人可以在这里歇脚、乘凉、避雨,不但保暖御寒、防范野兽,还可降低山林火灾风险。

过“如来柱”,穿“靠壁洞”,来到了“旺子洞”。旺子洞建于明代,一曰妇女祈神求子;二曰父母思儿,到古道探望。“旺”与“望”谐音,“旺”字日旁似月,有日日盼、月月思之意。

出“旺子洞”,但见宽窄不等、大小不均的青白石板路在密林中蜿蜒逶迤地伸向山顶。石头表面因年久已着有光滑的留痕,更见苔藓斑驳,越发古幽沧桑。

山道蜿蜒之间,风景变幻各异,忽明忽暗的山林中,队友们的身影便一点一点地看不见了,仿佛渐融渐化在不知名状的时空中,只有山风越过树梢发出的啸鸣和着偶尔的一声鸟鸣,空无他人的深山幽谷,越发显得孤寂。

越过连绵的山峦,极目天际,有壁立千仞的巨石巉岩,那是闻名天下的黄山。晴朗天气,清晰可见光明顶、莲花峰上的建筑。朋友称现在走过的是东黄山,与黄山毗邻,浸润着黄山的地脉,这里的群山以雄、奇、险、秀著称。

古道渐上,石板路有些断续,因人迹罕至有几处没膝的杂草、野竹遮蔽了前路。“箬岭为通徽孔道,途人之所必经,高山上下有三十余里。”“鸟道盘旋,下临千仞之谷。”道出了箬岭高耸入云的险峻气势。在这蜿蜒的山径上行走时,如同踩在历史的脊背上,让你感觉到这条路是厚的,是重的,是有力的,而路的尽头正是沧桑岁月。

当你行走在此,夜色深深,月影憧憧,烟柳沚汀,古道苍苍,或为皖南道路之陡峭如天险,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争艳惊叹,或更对朱熹、毕昇、戴震等仁人志士心生敬佩。

当你行走在此,极目四望,群山相会,众峰环峙,重峦叠嶂,云卷云舒,内心深处感怀胡适对白话文运动的倡导之功、陶行知对国民教育的推行之力和黄宾虹的丹青才情。

当你行走在此,自豪明清徽商称雄商界400年和胡雪岩传奇的一生,感叹祖辈凿岩取道和“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命运之艰辛与无奈。

对于绝大多数徽商来说,家乡徽州既是他们的起点也是终点,而他们的漫漫经商路,却是在外面的世界走过的。徽州人出外经商的线路主要有4条:一是东进杭州,入上海、苏州、扬州等地,渗透苏浙全境;二是抢滩芜湖,控制横贯东西的长江商道和淮河两岸;三是北上运河,往来于京、晋、冀、鲁、豫之间;四是南入江西,沿东南到达闽、粤,进军海外……

徽商用吃苦精神和聪明才智把生意做遍海内外,这种盛况一直持续了300多年,在中国商业史上曾掀起了两个高峰:一是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徽州商帮,傲视群雄,富甲天下;二是清康、雍、乾年间,徽商在很多领域独占鳌头。徽商之富,连乾隆皇帝都发出“富哉商乎,朕不及也”的感叹。

03 一场饱含诗意的美丽邂逅

昏眸但觉看山易,倦足方知行路难。日午,天边处抹着一道奇异的光带,更显出蓝天的空旷。一条山道有多深,岁月就有多深。从时间看,始凿于隋唐年间的旌歙古道实际是徽州古道开拓精神的延续。

远远的你就能看见一座雄奇的关隘城楼坐落于山势俊秀的葱茏之中,如同海市蜃楼的奇异轮廓,那是箬岭关“天星洞”。走近巨石垒砌的城墙门洞,小驻倦足,便浓浓地嗅到一种弥漫的古朴气味,那是隋唐的气味。

“天星洞”是古道至高点,横架两山互通四方,确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地。站在关口之上,远眺四周,莽莽群山尽在眼底,崇山峻岭一览无余。这里是旌德和歙县的分界岭,自万山环抱中的古徽州自此向北下青阳入长江,向东由旌德进入青弋江水系。数百年前,多少“徽骆驼”寂寞地走过官道,穿过丛林,一只孤蓬在江流中载着财富梦想,背井离乡。

脚下的石板是无声息的,它是千百年的看客。多少少年郎离家时站在山岗上、夕阳下的回望,多少暮时人归途中翻过山坡在晨霭中的凝眸,刻在它纵横的石线上。千百年后,我们于寂寞之中依稀还能读出亘古不变的家园情怀。

站在旌德方向的洞口,向远处眺望,铁帽山依稀可见。铁帽山的山形非常独特,山头尖尖的像金字塔,远远望去整个山体呈铁灰色,这可能就是铁帽山的由来。山脚下是星罗棋布的村庄,白色的粉墙就像茫茫大海上的点点白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明日相思,山重水复,古道人稀茅店鸡。”道路曾给古人带来无限的诗意与愁思,古代道路也饱含岁月之美、文明之美。

行走古道,走进流逝的时光,不仅需要脚力,还需要执着不息的心力,更需要一份情怀。在这里,台阶、古亭、关隘不再是冰凉的石头,它们既有阅历,又有思想,同时还有一股难以诠释的力量,让人情不自禁地收敛起内心狂妄和不羁,祭出对生命韧性的敬畏。

短暂的一天,长于千年,而我还远远没有走到终点,也许它从来就没有终点。在落日的背影中蓦然回首,脚下的土地随着古道不断向着隐秘的深处延伸。或许,古道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时间概念。它是永远不屈服于时间的东西,它属于永恒。

“一场美丽的邂逅,可惜没能看够。”这是我对当地朋友们的告别语,也是我的心里话。

作者 | 驻安徽记者站首席记者 吴敏

配音 | 宇晗

编辑 | 李宁

审核 | 连萌

监制 | 陈林

投稿邮箱:xww@zgjtb.com

商务:010-6529362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徽州   旌德县   旌德   歙县   皖南   驿道   黄山   中原   脊背   古道   山坡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