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我们保持点“距离”会让关系更加的亲密,你觉得呢?

听我给你读我的文章

大家好,好久不见。

我是明天心理的主创明天。

今天想来和大家聊聊关于边界感的那些事儿。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边界”,这个边界是源自于我们在成长、生活中所塑造的自我保护圈,也是我们生物在生存繁衍中自然形成的自我防御方式。


一、什么是个人边界呢?


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我们自主决定的人际交往的尺度和规定。

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在群体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上所能够接受的最大限度能够保证基本舒服的底线。

如果超出这个界限就容易导致我们的自我防御被触发,产生“不舒服”的情绪反应,严重就会出现愤怒、暴躁等情绪。

就像是动物世界一样,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边界,当同类型的生物入侵自己的边界便容易引发因自我保护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关系中,或许对方是因为善意的关注和关心,但是仍旧容易引发我们的攻击性(言语、行为)一样。

而我们很多时候产生的攻击性行为,都是源自自我的边界(身体边界、情绪边界、心理边界)被侵犯而下意识地产生自我保护行为。

我想不管是在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亦或是家庭关系中我们都是渴望有边界感的。这会让我们更加的轻松和愉悦的去营造更进一步的关系并且享受在其中。

而没有边界感的关系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不适,也容易引发我们的压抑、愤怒、委屈等其他痛苦情绪。

而边界感不足的行为可能会表现在:

1、随意定义你的感受,并且坚信不疑,或习惯性地猜测别人的感受,并且深信不疑。

2、习惯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教育、指引”他人,随意介入他人的生活。

3、喜欢帮忙,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需不需要;喜欢找别人帮忙,不管对方是否愿意。

4、难以拒绝别人或难以接受被别人拒绝。

5、总是忍不住要给别人意见,即便是出于善意。

6、难以表达自我感受或难以接收到别人的情绪反应。

等等········

而没有边界感的生活,就像是两个人鼻子对鼻子的呼吸,那是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

我们可以尝试将边界感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具象化。

你看,我们在自己的边界里面就像是在自己的家里面一样,我们的家于我们而言是非常私密的空间,我们在自己的家里面是非常自由放松的。

但是如果有人不经过你的同意,随意地进出你的家,你会是什么感觉?

再或者,你不经过允许随便地进出别人的家,那别人可能是什么感觉?

你会发现,每个人的家里面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布置和生活模式。当另外一个不属于这个家的人,在没有征得主人同意的时候入侵到这个家,便会打破原本这个家的布置和生活模式,这就是导致不舒服的原因。

你看,我们这样一比较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个人边界”那么重要了。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比较清晰的自我边界,这其中或许有很长期的历史文化因素。比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有些时候,或许这样融合的边界反而会让我们感觉到压力山大。

虽然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比较清晰和明确的个人边界,但边界塑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因此它有着不同风格的模式。

美国学者尼娜·布朗将个人边界的风格分为四类:柔软型(soft)、刚硬型(Rigid)、 海绵型(Spongy)、灵活型(Flexible)。

其中柔软型风格的人常表现为不够自我和独立,容易被他人操纵和利用。很容易被别人“入侵”自己的个人世界,对外的规则和尺度不够强硬。就像是一块橡皮泥,容易被捏成各种形状。

刚硬型风格的人,与柔软型刚好相反,他们有着极强的边界意识,因此常容易陷入自我封闭中。别人难以进入到他们的世界,而他们也难以出来。他们可能会表现得过于个性、强悍、难以信任他人、缺乏安全感,很少有人能够靠近他们。除极少数信任的人外,大部分人对他们的靠近都会让他们不舒服。

海绵型风格的人则常常摇摆不定,很难确定自我的感受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一方面害怕侵犯别人的边界,一方面呢又担心和别人没有联结,充满矛盾,因此常常可能会小心翼翼。

灵活型风格的人,是我们比较期待的一种良性个人边界模式。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灵活的应对人际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选择性的扩大和缩小边界。就像是一个充满弹性的球,可以被挤压出各种形状,但是还是会恢复原本的样子。

边界风格建立和我们的性格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比如我们谈到的柔软型风格的边界,可能会被叫做“老好人”,不懂拒绝,容易被他人指使和操控。而刚硬型或许会表现得有距离感、孤僻、比较难以相处等。

这样,好像我们似乎就能够更为清晰地感受“个人边界”对我们的重要和对我们生活及人际关系中的影响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如何建立自己的边界。


二、如何建立自己的边界


其实自我边界建立的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自我认同感。

换做我们的习惯性用语就是:自信。

自我认同感在边界的建立中,往往有着“地基”的作用,它会帮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更客观地自我觉察,知道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边界。

关于自我认同对边界感的影响,我们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

就像在野外,一头老虎如果拥有了与实力不匹配的领地,那么大概率守不住,反而会因为领地太大而导致老虎筋疲力尽,最后领地被其他老虎给分剐殆尽。

相反如果领地太小,那则会导致领地内食物太少,要么领地内因为长期的食物消耗,物种殆尽,就像我们人类的不断内耗一样;要么常和同类干架!类比人类就是,常常和他人发生冲突矛盾。

所以,我们的自我认同感首要的便是帮助我们评估自我的“能力”范围,这将是我们边界感建立的基石,能够帮助我们打造个性化的个人边界。

有了上面的解释,我想我们就需要在现有条件下去觉察自我了,然后再慢慢的一点点的建立舒服的个人边界。

你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觉察自己的感受,当你的感受告诉你对对方的行为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或许便是意味着这样的行为于我们而言就是“越界”了。

2、评估自己的能力,当我们在自己舒服的范围内能够用到的最大的精力就是我们的能力范围了。就好比我一天可以做8个门诊,但是如果超过8个,那就会形成极大的消耗,导致我后面的门诊可能会做得非常糟糕,因此一天8个门诊就是我们能力了,这叫“量力而行”。

3、觉察我们的情绪反应,我们的生活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就像小孩子都知道,父母高兴的时候可以多要些零花钱,不高兴的时候要乖一点,别出幺蛾子。

所以我们可以去觉察我们的情绪反应带给我们的边界范围。比如我高兴的时候对方可以对我做的事,和不高兴的时候能够对我做的事,那就是我们边界感的弹性范围。

而超过这个范围,要么是不可逾越的“个人底线”,属于我们的绝对领域,要么是与我们并无多大关系的领域,也就是“与我无关”。

我想,我们通过这几个办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打造更舒服的边界感雏形。

而之后,则是在不断地与人相处中,去标记、规划、完善我们的个人边界。

与此同时,我们除了应该注意我们的个人边界,也需要去尊重别人的自我边界,更需要学会与人保持边界和距离。

这样会让一段关系更为长久和亲密,也会让我们更加的轻松和愉悦。

三、如何保持与人的边界感


如果我们把人比作一个又一个的小气泡,那么气泡的大小就是我们的边界了。

而与人保持边界感的重要性在于,如果两个气泡太远了,那么他们可能根本就无法有结合的可能,永远都在渐行渐远的路上。

这对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甚至其他人际关系来说,就是意味着不停地疏远和产生持续增加的距离感。

就像两个人在很久没有联系后,总会在相见那一刻,因为没有交际而产生一些陌生感,而这个会被我们叫做“距离感”。

相反,如果两个气泡相隔太近,要么大家一起炸,要么融合成一个气泡。

如果两个一起炸,那就是两败俱伤。

就像是我们在门诊里常见到亲子关系一样,父母和孩子经常在一起相处,但是边界感保持不够,就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

孩子小的时候还好,长大一些后(比如青春期,甚至8、9岁)时,父母像往常一样的关心和爱护或许就会因为孩子个人边界的扩大和边界意识的增长而产生碰撞,从而引发矛盾和冲突。

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父母和孩子都会感觉到委屈和痛苦。

长此以往,这些负面情绪就会积累,迟早会在某一天产生剧烈的碰撞,好的话就是边界感更加的清晰了,坏的话就是炸个满身是伤,留下长久的伤痕和痛苦。

那如果是两个一起融合呢,就是一个气泡里面两个灵魂不断地拉扯和碰撞,最后大概率就是外面风平浪静,里面翻江倒海,或者某一天气泡终于承受不住,炸裂开来。

就像是夫妻生活中,如果两个人太没有界限,那么也很容易出现强加自己的意愿给伴侣,导致自我的行为能力急剧下降。

就像是夫妻其中一方把孩子的教育都交给另一方,导致自己对孩子的养育能力急剧下降,最后和孩子越来越远,引发激烈的家庭矛盾。

或者被伴侣的意愿所支配,不断地产生自我内耗,总有一天会承受不住爆发,严重的最后可能会分崩离析。

这两种情况,或许在外界看来是其乐融融的,但是内部却是暗流涌动。

所以,保持边界感在我们的关系模式中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边界感不是为了疏远关系,而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关系!

而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来保持边界感:

1、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舒服就是不舒服嘛,不高兴就是不高兴。当我们表达自己的不愉快的时候,可以让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这是我们可以尝试地保护自我边界的方式。

就好比,愤怒情绪是我们边界感被侵犯的情绪预警,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读懂这种语言。当一个人表示出愤怒的时候,其他人就知道这时候不要惹他,也就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了。

同样的,你摸了一下你朋友的头,对方向你表示你这样他不舒服,那么你下次就知道不能摸他的头了。

你看对方通过表达自我的感受保护了自己的边界,让你们的关系中减少了因摸头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的减少是维持和营造更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学会拒绝: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学会拒绝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是我们仍旧可以尝试去做,或者间接性地拒绝。

当我们感觉到对方的要求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让我们出现明显的不舒服或者痛苦的反应后,我们可以尝试直接表达感受来拒绝,也可以尝试利用“规则、撒谎”来拒绝。

比如,“公司规定我们不能这么做”;“我待会儿还有其他事儿”等,以此来建立边界感。

当然如果对方不肯放弃,而你也能够把控以后不受影响和自我边界不受损,帮一下忙也无妨。

如果对方仍旧自我中心的不依不饶,既然对方已经给你示范了不断“入侵”边界的行为了,那你就照葫芦画瓢,当场“反击”回去吧,直截了当的拒绝也就可以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同样的,我们不仅要学会拒绝,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这也是维持边界的重要因素。

3、学会“敲门”是维持舒服边界好办法:就像我们之前将边界比作房子,当我们不知道会不会入侵别人的个人边界的时候,“敲一下门”、“问一问”是个不错的办法。

就像我们去到别人家,敲门是个好习惯,也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行为。

当然我们指的是轻轻的叩门,不是“邦邦邦”锤门。

前者更为温柔,后者很容易引人反感。

轻轻地叩门,可以理解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有意识的询问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比如:“你现在需要我的帮助吗?”;“你希望我可以做些什么?”;“我这么做可以吗?”;“我能不能········”等等。

比如在我的微信上,有时候有小伙伴要求助会给我留言,询问我的时间,然后等待我的回复。

但也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频繁微信电话,或者加了微信后刷刷刷把自己想说的、想抱怨的一股脑儿丢给你,也不管你愿不愿意。

前者,真的会让你挺舒服,即便是很忙,也仍旧会抽空尽一份微薄之力。后者,就有点让人下头了。

当然,也有例外,假如我们在“门外”的时候,发现屋子里出现了紧急情况,或者危机情况,这时候在礼貌的“叩门”就是有点不太合适了。

因此,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咱们就特殊处理。

所以,不管是我们坚守自己的边界,还是不去“侵犯”别人的边界,都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前者会让我们的边界更加清晰,后者会让我们的边界更加的有弹性。

最后,在自我边界保护和自我意识的维护中,作为群体生物我们也需要有着较强的群体观念,在大局上,我想或许在“我们”与“我”之间要学会更强的平衡性。

我们要成为自我认同高的人,而不是自私的人。

小伙伴儿们,我们一起去塑造张弛有度的个人边界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边界   关系   可能会   气泡   领地   亲密   舒服   情绪   距离   风格   自我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