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为什么不建议“打回去”?

反转,挽不回既定的错

最近,鲁医生打人事件的口碑出现了一些反转:

网友们发现,之前打人孩子的母亲上传的视频,只放了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对于自己是否道歉、鲁医生一家上门后的信息做了删减。

当网友们义愤填膺地指责鲁医生殴打孩子和老人的行为时,其实对方一家人也在激怒他。

并且邻居们反映,鲁医生平时待人礼貌热情,而他的孩子在幼儿园经常被欺负;反倒是打人的那个小朋友脾气急躁,他们一家人对孩子管教似乎也不到位。

但不管怎么说,鲁医生“殴打孩子和老人”是不争的事实,未来他也将为此负担刑事责任,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也将戛然而止。

孩子受欺负“打回去”,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鲁医生身体力行地为我们上了一课。

除了加剧矛盾,甚至可能会引火烧身,从受害者成为过错方。

归根结底,“打回去”不可取,是因为不可控。

不可控的“打回去”

一、打回去的力度不可控

孩子受欺负了,家长引导孩子反击时可能会提醒:控制好力道就好。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力道根本不好控制。

当鲁医生一巴掌将孩子打翻前,他一定没想着会让孩子仰倒;

当鲁医生在推搡中将孩子爷爷推倒,也一定没有存心让对方骨折;

……

但严重的后果就这样发生了。

作为成年人,在“打回去”的尺度上,也难把握得当,更遑论自制力有限的孩子。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最强大脑评委魏坤琳博士,曾提到:

作为打人者,我们的大脑会提前预知击打力道,手上传来的反馈,也就是疼痛感,会被大脑抑制,因此感觉不是那么痛。但是被打的人,没有这个抑制机制,会感觉特别痛。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可控范围内“打回去”,但自己却根本控制不了。

二、打回去的对象不可控

让孩子打回去,父母的初心都是想让孩子展示自己的力量,让对方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负的,知难而退。

孩子能够打赢对方,当然好,但如果打不过呢?

一般会受欺负的孩子,都是体格比别的孩子弱小或者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有的时候,他们不一定能够打赢对方。

即使这一次赢了,谁又能保证你每次都能打赢,如果是对方年龄比自己孩子大或者是对方力气大的时候,会让孩子吃更大的亏!

三、打回去的影响不可控

让孩子打回去,家长就已经默认,孩子与对方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无法好好相处。

但孩子之间有矛盾很正常,打闹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只是普通的小争执,其中一个孩子却反应过激,只会激化两人的矛盾,也会在同伴中落下不好相处的印象。

因为暴力的社会评价是负面的、不被提倡的。

传统语境下,做一个不好惹的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在合作共赢的今天,做一个机智友善、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才能更好融入社会、整合资源,实现自我价值。

孩子被欺负,应该这么做

当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家长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来帮助孩子应对。

第一:帮助孩子区分朋友与欺负他的人。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亚纳·尤沃宁教授研究发现,在很多家庭里,如果家长不和孩子深聊,甚至都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遭遇了欺凌。

有时候孩子会反应过度,把朋友、同学间的冲突当成被欺负,也有的孩子会对真正的霸凌一再容忍。

归根结底,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友谊,拒绝伤害,更好地投入社交。

第二:帮助孩子争取到对方的道歉与承诺。

如果孩子真的受到欺负,家长要协助孩子争取到对方的道歉,并让对方承诺不再欺负人。

孩子受了委屈来找家长,我们要做的并不仅是劝慰与安抚,更应该帮他争取他应得的东西:一次来自施暴方本人的正式道歉。

不用对方家长的解释,也不用来自对方的赔礼,更不要大事化小而后小事化了的和稀泥,唯有受伤的人接受道歉,同时对方承诺改正,才是最好的句号。

第三:当孩子被欺负,要让他记住自己不是一个人。

身为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他拥有什么资源,他自己、同学、老师、家长等等都是孩子可以求助的资源。

让孩子打回去,利用的是他自身的资源。但打回去因为不可攻,只是下策,除非遇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不建议孩子使用。

除此之外,他还有更多别的资源,比如永远站在他身后的爸爸妈妈,能够及时站出来的老师都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应对。

第四: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惹不起,躲得起”。这个世界,也许就有那种喜欢无缘无故欺负你,但你又拿他没有办法的人。怎么办呢?

我们也要告诉孩子,首要的一点是保存实力、保护自己。而不要去做那些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

也许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在当下可能“吃亏”,但成效却是持久而长远的。

不卑不亢,从容应对

当然,我们不是要做一个打不还手、任人欺负的角色。只是如今,“打回去”的方式已经不合适。

作为成年人,我们本应有更大的耐心、更多的智慧去解决冲突,可是如果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以暴制暴更有效,那这种反应可能终身都将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父母爱孩子则为之计深远,这种深远,体现在孩子学到的每一项技能,都能够令其受益一生。

一个成年人能够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做到不怕事不惹事:

不是因为他的年纪长到了20岁、30岁,也不是因为他个子长到了1米8、1米9。

而是从小在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之下,他一次次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性、分寸感、沟通能力和情绪控制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靠的一定不是“打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孩子   可能会   不卑不亢   力道   打人   成年人   可控   矛盾   家长   医生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