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皆春秋 进退皆风景-山东荣成“不夜村”沉思

俯仰皆春秋 进退皆风景

——山东荣成“不夜村”沉思

作者/丘梓岐

编辑/张英超



山东荣成“不夜村”办公楼


古今中外,对于一门心思追求功名的人,官场失意是很痛苦的。然而,100多年前,祖籍山东荣成“不夜村”的孙葆田是另类,他真正成为一个俯仰皆春秋,进退皆风景的文化官员。


壬寅季秋,走进了《山东通志》总纂孙葆田祖籍地——不夜村。


不夜,胶东地区一个古老的地理名称,位于今天的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这里便建立了一座城池,叫不夜城。


西汉初年在此设置不夜县,是当时山东半岛东端最古老的县级行政区划之一。至东汉初年撤并入东莱郡,不夜古城存在了近1000年。


此后,不夜古城一直是一处著名的古迹名胜之地。清道光年间,不夜古城又被列入“荣成八景”之首,此时的古城遗址尚依稀可见,后来渐渐湮灭。

孙葆田(1840—1911),字佩南。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腊月,孙葆田出生于荣成县不夜村一个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父亲孙福海,道光二十三年(1843)顺天乡试举人,潜心诗文,曾著有《之游睡余录》《古不夜城记》等;兄长孙葆源,同知衔,官至江苏知县;三弟孙叔谦,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官至河南光州知州,政绩斐然;幼弟孙季咸,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虽未出仕,但经史之学根底深厚,是清末山东知名文人。


孙葆田聪颖好学,从小博览经史子集,这为他的学问涵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治九年(1870),孙葆田一举中举。三年后其弟亦中举。不夜孙福海的门厅,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同治十二年(1873),30年的时间,一门出三位举人,这在荣成的历史上极其罕见。


中举还不是孙葆田的终极目标,他立志要金榜题名,取得更大的功名,拥有更大的人生舞台。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之后的同治甲戌(1874),孙葆田如愿以偿地高中第二甲七十三名进士。这在荣成科考历史上,除了梁萼涵之外,进士名次排名再无人能比肩。


同治十三年(1874),孙葆田被授刑部主事,做了一名京官。光绪八年(1882),孙葆田迁安徽宿松知县。《清史稿•孙葆田传》中记载其在宿松县的情形是:勤政爱民,日坐堂皇,妻纺绩,室中萧然如寒士。几句话就为人们勾勒出了一位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良吏形象。在孙葆田的治理下,宿松县的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光绪十一年(1885),孙葆田分校江南乡试,调署合肥县知县。合肥县出过不少朝廷功勋之臣,李鸿章(1823—1901)就是合肥人。这些功臣的亲属子弟常常目无法纪、仗势而为、欺压一方,因此合肥有“难治”之说。孙葆田上任后,以条律为准绳,秉公办事,这些贵宦子弟的行为还能稍稍收敛一些。


光绪十四年(1888),合肥发生一起逼租殴死人命案。凶犯乃李鸿章的侄子李经楞和其随从。孙葆田接案后,立即赶赴现场查验。李家自认为是豪门望族,在当地连官府也要畏其三分,所以根本没把孙葆田放在眼里。合肥的百姓也都认为孙葆田会偏袒李家,此事最后肯定要不了了之。谁知孙葆田到了现场后,依例验伤,记录详尽,完全没有徇私舞弊之处。犯罪人想上前理论狡辩,孙葆田毫不留情,依法将其痛打一番。在场百姓见此情景,无不雀跃欢呼、交口称赞。


审案期间,孙葆田秉公执法,依律论刑,顶住来自各方的逼压,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当地百姓为此无不拍手称快,到处传颂孙葆田是“包龙图复出”。合肥城也很快流传出一句“包公虽清,不如老孙”的民谣。秉正耿直的孙葆田,必然会因此遭到一些人的怨恨和陷害。不久,被孙葆田依法处理的李家串通个别御史给孙葆田罗织罪名,进行诬陷。孙葆田看透官场的腐朽黑暗,于是“称疾”辞官归里。临行前,合肥城里万人空巷,老百姓纷纷前来为孙葆田送行,并赠予“爱民如子,疾恶如仇”的颂词。


数年后,安徽省欲清丈民田,鉴于孙葆田的清名,巡抚福润上疏调请孙葆田主持此事。孙葆田坚辞不受,并写信给福润提出几点建议:“清赋之要,地报荒者,当宽其既往,限年垦复;平岁报灾者,当警其将来,分年带征。弊自可除,无事纷扰。”巡抚福润看到后,深服其说,认为是至理名言。从此,孙葆田“既以文行著称,又以强项名天下”。


孙葆田博学多识、德高望重且桃李满天下,时被山东、河南学者奉为大师,著有《校经室文集》《汉儒传经考》《孟志编略》《两传经考》等著作和大量诗文,可惜多已散佚,现存主要收集在《校经室文集》内。由于内容多属清末山东名人序、传、志之类,且态度严谨、故史料价值颇高,宣统《山东通志》和民国山东各县志多取材于此。


孙葆田作为近代一位著名学者,最使人称道的还是他晚年耗尽心血总纂的《山东通志》。


清乾隆、嘉庆年间,是修志的鼎盛时期。自乾隆年间修《山东通志》以来的100多年,山东省竟没有一部新《通志》,这与厚重的齐鲁文化极不相称。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巡抚张曜(1832—1891)奏请开设通志局,续修《山东通志》,聘孙葆田为总纂。孙葆田接此重任,遂物色人员和筹集资料,不料期间张曜病逝于任所,修志一事从此搁置10余年之久。杨士骧(1860—1909)继任山东巡抚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整修志局,任命孙葆田与著名学者法伟堂(1843—1907)为总纂。不久,法伟堂病逝,孙葆田便独自承担编纂大任。


在资金短缺、办事艰难的条件下,孙葆田不拿半分稿金,却四处访求博学之士并与之反复磋商,拟定出《山东通志》编纂方案,提出“后胜于前”的修志要求;对共事者则希望不要计较“利之厚薄”,而要“俯首以从事于文字间”,以期修出一部可供后人借鉴的高质量志书。历经3年的艰辛努力,书稿已完成大半。宣统三年(1911)正月初一,孙葆田因积劳成疾,在没有看到新志刊印之时,便猝然病逝。历城人毛承霖(?—1925)率领诸学者继承孙葆田未竟事业,又历经半年时间完成初稿。还未及刊印,清朝灭亡,此事遂无人过问。直到1915年,《山东通志》才正式刊印出版。


《山东通志》共200卷,128册,约620万字,卷帙浩繁,体例完备,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孙葆田被认为是《山东通志》的集大成者。


孙葆田官场上不顺遂,可是,他幸运遇到了山东巡抚张曜、杨士骧和著名学者法伟堂,以及毛承霖等人的理解与支持,使得耗费25年,200卷《山东通志》才得以问世。其中张矅、杨士骧、法伟堂都先他而去,继任者毛承霖又比他多活14年,虽未能看到作品面孔,但能青史留名,也算是一个有风骨文化名人的大幸。


站在不夜村石碑旁留影时,忆起山东巡抚杨士骧的一则死因传闻:


杨士骧于宣统元年(1909)逝于任上,享年50。至于杨的死因,当时众说纷纭,有病逝,仇杀,情杀,被革命党暗杀等说法,不一而足。杨氏兄弟《挽四大人》云:


五十而知非,说什么夫妇齐眉,儿孙绕膝; 一文带不去,只剩得兄弟落泪,姐妹伤心。


仔细品读杨士骧兄弟写的这副挽联,可谓情深意切。人的一生,谁都希望一路祥云漫天,柳绿桃红,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历史规律和自然法则,神仙也无奈。杨士骧毕竟是进士出身,是一位官场上的明白人,尽管阳寿不长,但山东巡抚任上积极推进《山东通志》编纂,善莫大焉。

孙葆田辞官回到家中后,闭门不出,专心读书,精研经史。他认为,把胸中所学教给后生,使他们学到本领,对其个人家庭及国家社会,都是一件好事。居家那段时间,就有人将子女请他个别教授,找他批改诗文等,他都认真指教。有的经他点拨后县考过关,府考录取,有的考上了举人。家长给钱不要,送礼不收,受到广泛赞誉。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凡夫俗子,都不可能永远阳光明媚。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有句名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孙葆田境遇不好的时候,心中有光芒,所以处处皆精致。他忍住寂寞,看淡一切,用文字诗化了心灵,诗化了人生。


(作者:丘梓岐,原名丘国荣。著名党建研究专家,人文学者)

文章经作者授权发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宿松县   山东   宣统   光绪   通志   巡抚   同治   举人   合肥   进退   沉思   春秋   学者   风景   荣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