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商银行行长冯亮:科技是唯一选择,也是解决小微金融难题的最佳路径

记者 李玉雯

一家自诞生起便天然带有科技基因的原生数字银行,打算如何用技术来解决金融问题?在第五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上,网商银行行长冯亮分享了网商银行在科技助微上的思考和实践。

“科技是网商银行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冯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不设线下网点,不可能依靠人力作业,唯一的道路就是全面拥抱数字化,用科技来解决行业主要矛盾,创造价值。”

冯亮将网商银行定位于“小微金融科技的探索者”:“我们探索科技,不想盲目追求技术热点,什么技术火就做什么,还是希望持续从用户、从场景的真实需求出发,先定义当下最大,最迫切的问题,然后用最适合的技术去提供创造性解决方案,提升用户体验和营运效率。这就是网商银行的科技价值观。”

目前看,这种探索确实已有实质成效。成立七年来,网商银行已累计为49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了数字信贷,每年新增用户中超过80%是经营性首贷户,对金融体系起到了直观的补充作用,也为行业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网商银行行长冯亮

技术探索的根本牵引力是真实的用户需求

谈及创新动力,冯亮表示,随着越来越多银行加码布局普惠金融,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进一步下沉,但即便如此,依然存在大量触达不易、服务不充分的“空白市场”和“薄弱地带”,而这部分小微的金融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打通这些堵点?这是网商银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农村金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冯亮向记者介绍道,“一直以来,规模小、波动大、缺抵押、缺征信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难点。农户的资产通常就是他们的土地上的作物,而识别这类资产、给农户‘精准画像’却并不容易。我们先后尝试过很多模式,比如人工勘探,无人机勘探,但都成本高效率低,不够标准化,无法进行商业化运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网商银行首创了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大山雀”,创新性地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识别作物及生长情况,并与县域政府的数据交叉验证,实现对农户资产的评估,从而为农户提供信贷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

“很多人好奇,怎么能想到用卫星呢?卫星遥感并不是一项多么热门的技术,选择去探索它,是因为农户作物资产识别难这个切实的痛点。”冯亮对记者表示,而这也正是网商银行选择技术探索方向的一个标准——能否解决商业世界里真实存在的问题。

近4年来,网商银行不断提升“大山雀”的覆盖范围、识别作物品种和准确率,已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准确率已达到93%,超过百万种植户通过这项技术获得信贷支持,享受科技带来的普惠价值。同时,越来越多的银行也开始在农村金融中采用了类似的模式,行业得以发展。

洞察用户需求,解决行业痛点,成为网商银行持续科技探索的牵引力。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供应链金融领域。

网商银行看到的痛点是,供应链金融往往需要核心企业提供担保,才能让下游经销商获得金融信贷的资金支持。“而且,即使是担保模式,往往也只能覆盖下游的一级经销商,而链条更下游的小微企业却因为看不清,无法确权而得不到金融支持。”冯亮进一步解释道。

针对这一痛点,网商银行推出数字供应链金融“大雁系统”,基于大规模图计算技术,首次提出了“1+N2

”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核心企业无需担保,而是以供应链上的小微为节点进行信用传导,构建出核心企业上下游的数字化金融体系。

“大雁系统能将供应链上小微企业的贷款可得率从30%提升到80%,对小微个体而言,经营空间更宽裕;对品牌而言,供应链可控性和弹性更强了,能够为他们带来实在的业绩增长。”冯亮对记者表示。

延伸金融服务深度需要更开放智能的数字化体系

“我们在走访客户的过程中发现,过去开展服务的场景往往数字化程度比较高,比如电商、码商。而要服务更广泛的小微群体时,会发现他们本身的数字化程度很低,数据不足,但对更深度的金融服务也有需求。这对我们而言,既是触动,也是启发。”在谈及网商银行当下的主要探索方向时,冯亮对记者说道,“我们想,有没有可能开发一些工具,帮助小微做资产的数字化,这是‘百灵’的由来。”

事实上,国内数字信贷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经营信贷额度“有没有”的问题极大缓解,但“够不够”的问题依然突出。而之所以不够,核心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小微商家的画像不够完整,风控难做。而今年网商银行发布的“百灵”系统,则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破解这个难题。

“网商银行很早就开始探索自证模式,但一直到今年才正式对外发布,是因为我们需要逐步验证,确保路走得通,风险稳健,且可以被大规模应用。”冯亮表示。“在不断调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工智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这是科技趟出来的一条小微金融新路径。”

自证模式,是指小微商家能够自主提交材料来证明自身经营实力和稳定性,从而提升信贷额度。这些经营材料既包括合同、发票等凭证类,也包括门头照、货车照片等实物类,“百灵”系统目前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0%以上,并且通过多项技术保证信息真实有效,可被风控系统采信,而全程不需要人工参与。

“‘百灵’的受欢迎程度超过预期,今年已有500万用户通过这个系统获得了额度提升,全程由风控系统自动完成,0人工介入。”冯亮告诉记者,“目前线上支持的自证任务已经超过70种,我们还在不断测试和上线新的自证模式。”

“百灵”系统有效打通了小微金融服务中数据薄、行业差异大、用户需求复杂等堵点,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小微经营者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更有可能维持经营稳定,进而让实体经济在不确定性之下增强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网商银行通过对“他证”和“自证”相结合的数字信贷模式探索,不仅为数据风控模式所面临的数据可得性瓶颈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也促使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服务不再局限于自身的数据积累。

“这种自证的模式,也让数字化的体系,不再是高度依赖某些特定场景,而是变成更开放的体系。”冯亮同时说道。

小微金融服务韧性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实现

近两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复杂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给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作为专门服务这一群体的金融机构,网商银行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

冯亮坦言,疫情带来的经营环境变化与网商银行的经营信贷业务是强相关的。“很多人觉得当前环境下,抵押贷款更稳妥,因为信用贷款更容易受到冲击。但我们还是相信,在不确定性中,有一些趋势是确定要抓住的,那就是科技和数字化的趋势。只要脚踏实地去解决问题,就能创造出‘确定性’,穿越周期。”冯亮对记者表示,“事实上我们发现小微经营者的韧性是很强的,而为小微提供金融服务,也需要足够的韧性。这种韧性也是借由技术进步实现的。”

冯亮向记者表示,科技员工在网商银行的占比超过60%,该行在科技上的投入连续3年超过总营收的10%,即便在疫情影响下也没有减少。并且,在人工智能、图计算、隐私计算等小微金融的关键领域,网商银行都着力建立人才和技术储备,不断尝试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

事实上,根据IDC对中国小微金融服务机构的一项调研显示,有超过90%的机构在小微金融科技的投入上有增长,科技投入已经逐渐成为整个行业的关键路径和增长引擎。而在开展小微金融数字化业务的关键要素选择上,感知与认知技术、数据隐私安全技术、交互技术和开放平台被认为是小微金融科技下一阶段的主要创新方向。这也与网商银行的选择不谋而合。

也正因为如此,在冯亮看来,科技是解决小微金融难题的最佳路径和唯一选择。在此背景下,网商银行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致力于做好国家普惠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者,与小微企业、与实体经济、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每日经济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金融   科技   韧性   农户   百灵   信贷   路径   难题   银行行长   记者   模式   银行   技术   冯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