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删视频冲上热搜!动的是用户的缓存还是隐私?

近日,网友爆料得物App疑似擅自远程删除其手机视频一事引发持续关注。11月13日,得物方面回应称,并未删除原视频,只清理了缓存文件,而清理缓存是为了缩短视频上传时间,以及不占用手机额外空间。

此前,得物也曾初步回应称“完全没有任何动力去做删除用户相册等不合规的行为”,也“没有相应技术能力”。

根据闻海大数据平台显示,近一周时间内,“得物APP擅自删除用户视频”的全网信息总量达3.1万条,互动总量为151条。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从媒体曝光趋势来看,得物APP擅自删除用户视频的相关话题热度从11月12日开始迅速增长,并于11月14日达到舆论顶峰,信息量为15,793,之后热度下降并趋于平稳。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监测周期内头条、微博、APP渠道报道居多,其中头条报道量最多,微博其次。头条报道量18,714条,占比61.22%,头条报道量5,369条,占比17.56%。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得物APP擅自删除用户视频的相关热词中,“手机”、“用户”、“视频”、“权限”、“回应”等信息量相对靠前。虽然得物在此次说明中强调,“为了让用户安心消费,得物App一直将信息安全保障置于首位”,但这已不是得物首次陷入侵害用户隐私的争议之中,曾多次卷入类似争议,不仅被工信部“点名”,还引发多名网友对其进行投诉,因此“隐私”“投诉”等词语信息量也居高不下。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虽然整体情感倾向趋于中立,但随着舆论的发酵,负面信息波峰出现在11月13日,负面信息占比28.53%,情况不容小觑。

得物回应前,不少网友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一个App而已,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权限和胆子,对用户隐私直接动手?也有网友表示,类似事件已经发生过很多起,而一般来说,应用程序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其中可能有误会。待到得物回应后,不少网友表示,放心了不少,但仍有人不理解,缓存就能删了吗?这样的情况,到底算不算侵犯用户隐私

得物被指删除用户视频,隐私风波外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雷达财经

作为新一代潮流网购社区,得物一直以“鉴别服务开创者,力保全新正品”的理念自居,但得物却多次陷入有关质量方面的质疑。

2019年7月,网经社发布的“2019年全国零售电商TOP30消费评级榜”显示,得物App由于平台反馈率、回复时效性、用户满意度得分较低,导致综合购买指数低于0.4,获得“不建议下单”评级。

2020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曾指出,监测期内,共收集得物App有关负面信息8735条,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

今年1月,得物又被央视“点名”。彼时,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直播电商产品质量调查的结果,其中得物高达50%的抽样不合格率让其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官网显示,得物平台上的商品涵盖球鞋、服装、手表、服饰、奢侈品等品类,目前得物的线上鉴别量已经超过6000万起。接二连三有关商品质量及正伪等方面的质疑,对于声称“每件商品都经过独立查验和多重鉴别,以确保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为全新无瑕疵的正品”的得物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得物删用户手机缓存:谁动了我的“手机垃圾”?

新京报

到底删除的是不是缓存文件?手机的隐私权提示又是不是“误触发”?这两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权威的说法。但是,这种对隐私被侵犯的焦虑是实实在在的,应该有权威部门的调查,特别是这种“误解”已经多次发生过了。此前,多家知名App都曾遇到类似情况。

自己的手机就像自家的口袋,但是若有App平台以“为你好”的名义,把手伸进你的口袋,“帮”你清理垃圾,那所有用户都会产生厌恶心理。

对于目前屡屡被曝光的“删缓存”问题,工信、网信等部门也不妨更多地介入、调查,制定更多行业标准,明晰规则,压缩擦边球的空间,让用户有一个不被打扰到的手机。“删缓存”是法律空白地带,但也是真问题,需要通过公共事件来推动技术规范的细化,打上法律的补丁。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本期舆情分析到这里就结束了,对于此事大家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缓存   舆情   隐私   用户   视频   来源   网友   数据   手机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