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回溯历史,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中一道重要的分界线,工业经济的出现挑战并最终战胜了农业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形态。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使这段历史以相似的方式再次上演——1991年,美国信息技术相关消费的总金额首次超过工业用品消费金额,数字经济时代正式宣告到来。[1]


人工智能有着比数字经济稍久的历史,其概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被提出,但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才真正迎来爆发式的发展。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这份《规划》标志着中国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一个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新时代[2]



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在科技助推下的快速发展变迁让人们明白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未来我们的孩子所生活的世界,必然会与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大不相同。因此,当我们谈到人才培养时,实际上真正要培养的是适应未来、创造未来、改善未来的人才。而这牵扯出了第一个关键问题,也即“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中所蕴含的目标问题: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背景的未来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


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2009年,一本详细阐释21世纪人才培养之道的《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在美国一经出版便掀起热烈反响,书中的“21世纪技能彩虹图”至今仍被全世界的教育者们频繁引用。在这本书中,作者将“21世纪技能”概括为三大核心内容: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化素养技能、职业和生活技能[1]。其中,排在首位的“学习与创新技能”几乎直白地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本质:这是一个不断变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去适应时代的新变,并通过创新推动社会沿着更好的方向运行。



21世纪技能彩虹图

图源:Charles Fadel


学习与创新技能具体包括了三项“子技能”,分别是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创造与改革的能力。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而言,以上三项能力均缺一不可——


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21世纪学习的基础。这一能力既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思考必须要在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以将思考成果加以转换运用为目的。沟通与协作能力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字技术让人们的沟通变得更紧密也更便利,学习与工作中沟通“密度”的增加也要求人们提高相应的能力,从而让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的目标得以实现。创造与改革能力的重要性来源于全球发展对创造性知识劳动的需求。新的时代带来了新的问题,当我们尝试用新的方法加以解决时,新的知识也随之产生。而创新人才所负有的责任,正是为我们的社会开拓知识的疆界。


如何理解创新人才培养?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现在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随之而来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则是,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创新人才培养?或者说,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何在?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时应该注意哪些观念性问题?


就个体的角度而言,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创造性发展是人最根本的发展[3]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并在认识世界之后创造性地改变世界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能力。因此,对学生个体而言,创新人才培养本就是顺应发展天性的重要教育举措。


其次,创新人才培养也让不同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4]创新人才培养往往作为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出现,这样的形式能够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条件,让他们的创新潜能得以被发掘,教育者也可以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而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有着更为宏大的意义。如前文所述,创新人才培养是符合人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因此在“应试思维”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各阶段教育的当下,创新人才培养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方向指引[4],让教育在适应未来的同时,也能“回归”应有的模样。此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人才之争。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国家战略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变化?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简单来说,“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达到目标的方式。本文前两部分可以视作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回答,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者主要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着力。


1

教学内容:一改传统的课程设置


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相互关联的课程,是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举措[5]其中,“多类型”和“多层次”就是指课程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丰富的课程类型让学生在尝试中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不同的知识层次让学生能够通过选修更高层级的课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一步探索钻研。“相互关联”指的是不同难度的课程需要彼此衔接。同一科目类别下的课程不是各自独立的,学生需要在修读一定难度的必修课程之后,再决定自己想要深入学习的方向。


作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AP课程实际上就承担着高中阶段深度课程的角色,让有能力的学生提早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四维度、十模块”的课程体系在AP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增加了“研讨+研究”的精修外延课程,为学生多层次的创新发展助力。[6]


图源: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官微

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发自己的特色课程系列,培养特定领域的创新人才。学校可以利用地理区位、集团办学等条件,找到自身的发展优势所在,在相应领域开设系列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课程。


2

教学方法:好的课堂,没有围墙


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时代是创新创造的时代,完全以教师主导、在教室中开展的课堂形式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适用。要让学生成为未来的创造者,首先应该确立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


近年来,“真实性实践”的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视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将学生置于真实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被归于此类,如实验室探究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其中,项目式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材章节为单位的学习模式,将一个项目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单位。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学习项目,在学习相关知识、获得实践技能的同时,如团队合作、时间管理等综合能力也能得到锻炼[5]。WLSA上海学校的特色项目“全球影响力项目(GIP)”中就涵盖了项目式学习的内容,这是学校引以为傲的创新人才教学方式。[7]


图源:WLSA上海学校官微


启发式教学同样是被众多学校采纳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之一。在2022年京领诺奖创新论坛中,不止一所学校的校长在演讲中提到“启发”的重要性——青苗教育集团中方总校长王淑艳在30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中认识到,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开启未来创新成长的钥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孩子的热爱并激发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8]


图源:BIBS青苗学校官微


宏文学校与中科院上海脑科学研究组合作,通过科学的评估帮助孩子发掘兴趣潜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培养。[9] 深圳国际预科学院学术校长于怡婷表示,创新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潜力,而学校要做的就是通过教育唤醒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学习动力。[10]


图源:深圳国际预科学院官微


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打破边界”的过程。这里的“边界”除了指学科的边界,同样包括教育资源、教学场所的边界。


“融通”是一个常常被重视创新的教育者们提起的概念,学校通过打破课堂的“围墙”,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将丰富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也能接触到学术界和社会上的最新发展趋势,紧紧把握时代动向。


一些企业办学的国际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例如,宏文学校依托远东宏信有限公司的企业资源,扩展了学校经济和金融教育的边界;北京大兴熙诚学校利用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集团的资源,帮助孩子洞见未来的发展趋势,站在时代的高度培养创新人才。


图源:上海浦东新区民办宏文学校官微


除了上述变化之外,也有学校通过建设专业的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改变学习空间等方式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了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珠海英华国际教育中心投入大量成本建设了STEAM中心、VR教室、机器人实验室等专业设施。在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学生可以在灵动的学习空间中学习、讨论、实践,并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模式让自主学习能力与各项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图源:珠海英华国际教育官网


3

教育管理:创新源于方方面面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变化关系到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什么”和“怎么学”,教育管理则涉及到学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学”,以及“在怎样的理念引领下学”的问题。


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确立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从每一个学生本身就有的潜力中释放而来的。现在众多学校践行的“全人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代表。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关注与适当的培养,而自己的天赋和热爱所在也能在教育的“灌溉”中破土生长。


此外,良性育人环境的创设也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一步。在一个设施完善、专业,校园文化开放、包容的环境里,学生探索的愿望能够得到满足,新颖的想法能够被接纳,创新能力发展的“阻力”也由此减小。


北京中学在校园生态建设方面着力,努力营造“致中和”的校园生态,抓住教育的根本和发展规律,让校园环境与孩子生命的内在动力和谐同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然而又创造性地成长。


图源:北京中学官微


汇佳学校则从另一个层面建设了积极、包容的育人环境,学校鼓励学生大胆挑战、勇敢试错,学会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汇佳执行校长李艳丽在京领诺奖创新论坛上提出,“从失败中获得的经验远比最终的成果更加有意义”[11]


图源: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官微


今天,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也应该更加重视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


一些著名国际学校品牌在中国开设的分校天生具有国际交流方面的优势,能够与全球各地的分校互动,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另一些国际学校在办学中与海外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有机会借鉴这些名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发展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正如在京领诺奖创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的北京鼎石学校副大校长贾莉莉所说,“世界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对差异的认识,对不同于己的未知领域积极本能地学习的愿望。”[12] 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学习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是为学生开启新知、创新发展的一把钥匙。


结语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进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势而变。学习与创新技能是21世纪最核心的技能,这个时代也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而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涵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三大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动向,一些走在创新教育前列的学校已经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表率。


根据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趋势,总体来看,在教学内容方面,未来的课程设置将更加个性化、特色化,越来越多的孩子将有机会接受最适合自身的教育;在教学方法方面,从教材章节到课堂环境、教育资源的边界都将被进一步打破,知识的呈现形态将为学生的创造性成长服务;在教育管理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被进一步确立,学校也会将创新教育贯彻到校园的方方面面。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pexels.com


参考资料


[1] [美]特里林, [美]菲德尔. 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2] 澎湃新闻: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十九大”“新时代”上榜.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8292

[3] 冷余生.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1).

[4] 罗洁. 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北京市“翱翔计划”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研究, 2013(07).

[5] 郑太年.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美国科技高中的探索与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15-16).

[6] 京领新国际:诺奖创新论坛丨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李树明校长解读如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新路. https://mp.weixin.qq.com/s/xz0PJTJhYFXnRttJTAPxeA

[7] 京领新国际:诺奖创新论坛丨WLSA上海学校校长Tony Little分享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创新发展. https://mp.weixin.qq.com/s/nB-H3t4HR4jNnszcKdgoWg

[8] 京领新国际:诺奖创新论坛丨青苗国际双语学校中方总校长王淑艳分享如何帮助学生在国际教育新时代健康成长. https://mp.weixin.qq.com/s/8gWjY25R3CptTMD45Iu3Zg

[9] 京领新国际:诺奖创新论坛丨宏文学校创始校长、总顾问任国芳分享宏文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之路. https://mp.weixin.qq.com/s/0vI-M1tBsGGXvg6UICJcjQ

[10] 京领新国际:诺奖创新论坛丨深圳国际预科学院学术校长于怡婷博士分享深国预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https://mp.weixin.qq.com/s/zOQJwnkUT8j85wPDxlVJDg

[11] 京领新国际:诺奖创新论坛丨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执行校长李艳丽分享如何“适变鼎新 面向未来”. https://mp.weixin.qq.com/s/Oi_aiO4q2hyUSABirurPXA

[12] 京领新国际:诺奖创新论坛丨北京市鼎石学校副大校长贾莉莉剖析国际化教育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https://mp.weixin.qq.com/s/H721KsqB8Ii3MigVG0vXa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人工智能   人才   人才培养   校长   技能   能力   课程   学校   学生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