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千载谁与友 往看万壑争交流-蓬莱阁“苏公祠”静思


独立千载谁与友 往看万壑争交流

——蓬莱阁“苏公祠”静思

作者/丘梓岐

编辑/张英超


作为研究苏东坡文化的学者,壬寅金秋登上了有“人间仙境”之誉的蓬莱阁。


蓬莱阁建筑群顺应丹崖山势的抬升而建造,蓬莱阁主阁就坐落在山巅,需从东、西两侧登梯而上,似是凌空飞渡,一览海阔天空。


蓬莱阁上,耸立着苏公祠、卧碑亭、宾日楼等与苏东坡有关的建筑。历史上,苏轼在蓬莱为官的时间仅有短短五天,是何原因能让当地百姓如此怀念,又是为何蓬莱阁上为其建起苏公祠?





众所周知,苏轼的一生是浪迹天涯的一生。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已被流放黄州苦闷煎熬六年之久的苏轼,在新一轮的政权交替后,终于得以启用。这次,他被安排到山东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做登州知府,相当于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这正是蓬莱阁初建后第二十四个年头,当时的蓬莱阁还名不见经传,又远离朝廷。苏轼在蓬莱做了五天的知府,总共呆了不过二十几天的时间,然而在蓬莱这些日子里,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踏踏实实做数件好事,让他在蓬莱的足迹成为永恒。

一是写诗为蓬莱阁做宣传。卧碑亭内横放着一块长约217厘米、高92厘米、厚23.5厘米的碑石,两面刻字,正面为《题吴道子画后》,背面即是名扬天下的《海市诗》。作为“宋四家”之一,苏轼在这块碑石上尽显行楷之风,笔墨醇厚,中锋苍劲,线条自由,寥寥数笔已将人带入那个虚无缥缈的逍遥仙境。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诗末,诗人喜笑颜开,“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充满着幽默与豪迈。毫无疑问,苏轼的诗词为蓬莱阁注入了灵气和精神,犹如画龙点睛,让这座寂寞矗立在海岸的亭阁从此声名赫赫。


二是密切关注蓬莱海防。苏轼只在登州任上五日,他在任期间上书就海防向朝廷提出建议,谏言不仅行文优美,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颗炽热报国的拳拳忠心。


登州自古是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朝初年即在文登设置登州,不久予以废除,如意元年(692年),朝廷又于黄县复置登州。到了宋朝,登州辖蓬莱、黄县、牟平和文登等地,府衙则设在蓬莱。


苏轼知登州对于大宋王朝的重要,当时的登州北部接近辽国,随时可能爆发战事,处在国防前沿,而在登州的数日里苏东坡发现这里的防御不尽人意,立即向朝廷进奏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 在《议水军状》中,苏东坡首先分析了登州在防御东北少数民族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接着报告了百余年间登州屯兵戍守的具体情况,指出当时登州武备松弛,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向朝廷表示了他深恐“兵势分弱,以启戎心”的忧心。奏请之下,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从此,登州海防、边防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也正是在苏轼的努力下,宋代蓬莱阁下建成了刀鱼寨,明代更是大兴土木,将其扩建为备倭城,做了如此多的好事,登州百姓自然对这位关心民生疾苦的知州大人感激不尽。


三是推介蓬莱美食。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等。苏轼在蓬莱发现的美味,在《鳆鱼行》的第一句就说到:


渐台人散长弓射,初啖鳆鱼人未识。 宋代所说的鳆鱼,就是如今海八珍之一的鲍鱼。苏轼对于美味的敏锐嗅觉。可见一斑。若他早生数百年,第一个吃螃蟹的就不该是巴公而应是苏公了。对于鲍鱼,苏轼进一步写到: 舶船跋浪鼋鼍震,长镵铲处崖谷倒。


可以想见,浪花猛烈地拍打着蓬莱阁下的山崖,勇敢的渔民们乘风破浪,用长铲从崖壁上将肥美的鲍鱼铲下来,是何等的豪迈。无怪乎苏轼也将小小的鲍鱼写入诗中,也让后人在品尝这道美食时,多了一分风雅。


四是关心百姓生活。俗话说:“油盐酱醋茶”。当年,灶户(煎盐之人)煮盐为生,老百姓吃的食盐规定从灶户那里买。而榷盐制度(“榷”指专卖),是当时的规定,灶户所产盐只能卖给官方,再由官方转卖给百姓。由官方低价购入,高价卖出,老百姓必须高价从官家买盐,价格高昂,经济负担极重,百姓买不起盐,只好少吃盐或不吃盐。长期以来,百姓身体缺盐缺碘,身体虚弱患病,造成了社会危害。这一制度的弊端被苏轼发现,他疾愤写出并上书朝廷《乞罢登莱榷盐状》,朝廷经过商议,废除了食盐官营专卖制度,改为由沿海盐民(灶户)直接卖与地方百姓,官府只收盐税,减轻了百姓负担。清代盐政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


苏东坡离开登州之后,当地老百姓立起很多苏公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他写的《乞罢登莱榷盐状》,在这块土地上,他的诗词和奏章成为代代传诵的锦绣华章。 蜉蝣一梦千年过,八仙从此阁中留。或许是“八仙过海”的仙道文化吸引着苏轼想一探究竟,又或许,身为军事总长屯兵戍守、巩固海防是职责之本。当49岁的苏轼登上蓬莱阁时,正值这座千年古阁的少年时,二者相遇多少有些“忘年之交”的默契与幸运。苏轼五日为政,办成四件事,让当地百姓自发在蓬莱阁附近修建了苏公祠,祠内供奉着苏轼的画像,苏公祠门口,曾有一对联“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短短一联,便把苏轼对蓬莱的影响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蓬莱阁,“遇见”苏东坡,不由忆起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其中两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进入新时代,用什么标准评价官员和选用官员?笔者认为,90多年前苏东坡的政论《六事廉为本赋》,依然有现实历史意义。六事是: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善心),二曰廉能(才能),三曰廉敬(敬业),四曰廉正(公正),五曰廉法(守法),六曰廉辨(辨是非)。归根到一条,在从政为官的所有素质中,“廉洁”是根本;这一点做到了,官员六项素质也就完备了。


苏东坡为官以民为本,为政以廉为首,为文以真为魂。在蓬莱阁上,后世曾有人赋诗曰“诗卷从来已折衷,古祠今又拜遗风,果然日与山海对,公爱此间我爱公”。


苏东坡从政为官的人格文化,集中体现为政治家情怀与文学家风采的高度融合,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人格文化精神,富有固本性、惠民性、多维性、修炼性特点。


如此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如此胸怀旷达、才情满腹的诗人,哪有老百姓不爱戴他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文登   东坡   蓬莱   碑亭   碑石   海防   鲍鱼   朝廷   老百姓   独立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