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穷养过才懂的4个扎心细节:贫穷,是你一辈子的烙印吗?


穷养和富养的话题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其实养小孩这么复杂的事情,简单粗暴地用两个词来一刀切都有失偏颇,一味娇纵砸钱也不完全是好事。

但如果非要二选一,我始终觉得还是“穷养”对一个小孩的伤害更大。

我在网上看过很多被穷养的小孩长大之后,无论如何都治愈不了童年的故事。

他们摆脱不了强烈的自卑感

有人说,因为自己从小家里穷,长大之后和条件稍好的人打交道,都会陷入一种又卑又亢的怪圈,觉得对方一举一动都在表达瞧不起自己。

我见过比较夸张的,是别人请他去高档餐厅吃顿饭,多问了一句“你之前来过这家吗”,他都觉得自己被冒犯到。

这种强烈的自卑,也会让他们更难以接受别人的好意。

别人主动来交朋友,下意识的反应不是开心,而是紧张——

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哪里值得他对我好?他有什么目的?我该怎么回报他?

……为什么就不能是别人单纯地喜欢你,想认识你呢?

对习惯性自卑的人来说,不存在这种可能。

同时,他们也更容易焦虑,害怕失败

我看到过有人说,穷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选择权,更没有试错机会。

被穷养的小孩从小多半都听过父母说,你家里穷,学习不好就没有出路,只能去要饭。

父母可能觉得这是激励,但对小孩来说,这就是一种“你毫无退路”的恐吓。

人生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失败等于要饭。

于是他长大之后,也不敢尝试任何带有一点点不确定性的事情,恨不得事事做好“万全”的准备再开始。

哪怕他已经无数次因为“没准备好”而错失机会。

哪怕他后来发现,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万全的准备。

但他就是改不了,他怕失败了就得重温小时候那种“只能去要饭”的恐惧。

他们会控制不住过度节俭

节俭是好事,但有一种“节俭”,能一眼看出匮乏过的烙印。

他所有的消费行为,都以价格为唯一导向——点外卖选的都是最便宜的,而不是最喜欢吃的。

即便两者差不了几个钱。

我也见过有女生家境不好,从小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长大之后也只舍得买二手衣服。

她不是真买不起新衣服,只是她习惯了,自己就该穿便宜的。

至于花点钱“投资自己”更不可能了,别说为自己花钱,他们恨不得把自己榨干去换钱。

为了多赚一两百的加班费,透支身体996,或者做好几份兼职,你跟他说身体重要,他会告诉你,太穷了,没办法。

是的,这是贫穷的悲哀,有什么事都恨不得拿命去顶。

命比纸还轻贱。

更悲哀的是,他们还最容易受到所谓“捷径”的诱惑

我经常看到那些网络刷单诈骗的受害者都是大学生,或者收入不高的打工族,只想多赚点零花钱。

旁观者总说,这么低级的骗局也信,太傻了。

但有可能他们确实缺钱,也没什么高瞻远瞩的格局,不知道赚钱的逻辑是什么。

举手之劳就能赚到钱,这个诱惑实在太大。

女生在这方面还会面临更多额外的危险,无处不在的“夜场招聘”和“捐卵小广告”,都是陷阱。


贫穷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也许未必。

但“穷养”,真的有这么可怕。

穷养的背后是一种规训

这种规训,反反复复把“你很穷”,“你家里很穷”,“你穷到只能穿旧衣服”,“你穷到不努力就只能要饭”这些话,狠狠刻进一个孩子的大脑里。

也许你会说,这是事实,家里真的没钱,难道要对小孩说谎吗?

不,关键不在于事实的真假,而在于这些规训往往带着“固化”的意味。

家里穷,穿旧衣服,要饭,这些关键词会成为这个小孩成长中的一部分,会成为他对自己认知的一部分

他就是一个穷人家的,买不起衣服的,一不小心就得沦落去要饭的人。

这个认知一旦固化,哪怕小孩长大了,拥有再多的钱,都很难改变。

一方面他会害怕,他怕这些钱压根不属于他,一不留神就没有了,他又得回到从前“穷得只能去要饭”的魔咒里。

所以他不敢花,他打从心里没办法认为这是属于他的钱,这是属于他的新生活。

另一方面,除了不敢还有不配

小时候都没有新衣服穿,长大了怎么配穿这么贵的衣服呢?

小时候连五块钱的洋娃娃都买不起,长大了怎么配拥有喜欢的东西,过喜欢的人生呢?

我们常说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其实本质差异就在于,富人花钱会有很多考虑,考虑性价比,考虑投入产出,考虑能不能花小钱赚大钱。

穷人思维里,这一切都不存在。

钱就是不能花,不敢花,不配花。

花掉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也许有些同学会觉得,长大了自己赚到钱,一切就会好起来。

但我也见过太多先例,被穷养的小孩已经经济独立了,来自小时候的声音依然会持续发出规训:

你很穷。你不应该。你不配。你不够好。

“贫穷”本身也许已经被解决了,但“穷养”带来的匮乏感和不配得感,却固化成了他们的一部分。

想要挣脱,谈何容易。


所以怎么办?

我试着提供一个思路:

实在摆脱不了“贫穷”这个认知,或许可以试着调整一下“固化”的认知。

小时候很穷,家里也是穷养你长大的——这是事实,改变不了。

但“贫穷”是固定的吗?小时候穷,现在就一定穷吗?

未必吧。

小时候穷——甚至现在依然穷,都只是一个现象,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一件事。

它不是你,不是你的一部分。

“你现在暂时没什么钱”和“你很穷,你就是个穷人”,是对同一个事实,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

前者有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在于,它不会加剧匮乏感和不配得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穷人能不能住昂贵的高档酒店?

作为客观事实,你月入3000,高档酒店一晚上5000,确实有点住不起。

但用匮乏感和不配得感主导的固化思维,会这么想:

我很穷,所以我不配住高档酒店。

甚至会延伸到,高档酒店一定不欢迎我这种人,住高档酒店的人和我有壁垒,他们的生活我永远高攀不上,我只配像蝼蚁一样苟且地活一天算一天……

但你也可以选择把贫穷只当作一个现象,不去夸大它和固定它,把“不配”,“不能”这些词从你的脑子里删掉。

替换成,以我现在的收入,住高档酒店不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哪怕你月入3000,你就是要拿两个月的工资去住一晚高档酒店,前台也不可能拦着不让你进去不是吗?

这就说明你依然是“配得上”住高档酒店的,只不过你没必要这么做——两个月的工资,你完全可以拿来做更多对你更有帮助的事情。

你只是基于自己的收入水平,把钱做了更好的配置,做了更好的选择而已。

而且,无论你做哪一种选择,钱都是为你服务的。

你用它来买一晚上奢侈的酒店体验,或者买两三个月的菜,买老家一平米的房子,买一次知识付费,自我提升的机会,都是你的自由选择。

你面对钱,一直都是自由的。


最后,提到自我提升,我顺着多说两句。

前面说富人思维是考虑投入产出,考虑钱生钱,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投资”和“消费”的区别。

我们也常说,富人花钱是投资,穷人花钱只看得到消费。

其实这点不能全怪穷人,毕竟穷人本来就没有钱,也没有合适的途径去做投资,市场有风险,一不留神就变成韭菜。

但我想说,有一种相对风险最低,回报最高,还最可控的投资方式,就是投资你自己

把钱花在自我提升上。

但是这里存在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我整篇文章里最想强调的一部分:

自我提升和自我投资,要落在“学习”上。

这几年“投资自己”这个词之所以被玩坏,主要就是它过多地落在了“花钱得钱”——

你花钱买衣服包包,提升了穿搭水平,是自我投资。

你花钱办健身卡买私教课,提升了身材和外形,是自我投资。

你花钱给知识付费软件,那更是投资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嘛……

但是,中间最关键的一环被忽略掉了:

花钱之后,学到了什么?

买衣服包包,学习怎么搭配了吗?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穿搭方向,提升“衣品”了吗?如果没有高档的服饰,能用普通基本款搭配出得体的着装吗?

健身卡更是,办卡之后真的有去练吗?有控制饮食吗?有学到健身知识吗?

知识付费同理,认真听过课吗?把课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

不是“钱花出去”,就等于“投资自己”。

而是“钱花出去,并且真的通过学习有所收获,有所改变”,才是完整的,投资自己的流程。

也只有这样的自我投资,最有可能改变“贫穷”的现状。

三五年之后再回头看,“穷过”就只是小时候的一段经历而已。

它不是你的一部分,更不会以任何形式,成为你的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万全   贫穷   心细   高档   匮乏   烙印   穷人   小时候   家里   小孩   自我   酒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