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他穷尽毕生精力,终于参透了真正的觉悟之道

#头条创作挑战赛#

导读: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痛苦,但你又是否想过所谓痛苦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些事物,还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某一件事情。其实这些东西本身并不具备苦和乐的属性,真正让我们感受到痛苦的,往往是自己的内心和意识。

因为事件和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谓的是非好坏善恶,都是人们通过主观意识所产生的判断。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把自己的心放在了外物之上,所以才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经历喜怒哀乐的心境流转,滋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释迦牟尼,又被人称为佛陀,亦或是佛祖。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是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一位伟大的觉悟者。

自从他在菩提树下悟道开始,他的思想已经在人类社会中传承了2500多年。直到现在全球依然有7亿多人,将其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释迦牟尼的求道、证道的全过程,从他的人生当中,去解析他曾经悟出的真谛。

求道之路

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时期的迦毗罗卫城,这个时间恰好对应着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而且当时的印度也正处在一个诸国混战的阶段,大大小小共有16个国家,释迦牟尼所在的迦毗罗卫国就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这一段时期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和圣人,

比如中国的老子和孔子,还有西方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及古印度的佛陀,他们几乎全都出现在这一两百年之内,而释迦摩尼就是他们其中之一。

释迦牟尼原名叫做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从一出生开始,就享受着非常丰富的贵族生活。

然而年幼的悉达多王子,却和其他王室成员不同。他总是喜欢思考一些在常人看来不屑一顾的问题

比如当时的印度存在着非常严苛的种姓制度,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人们普遍认为婆罗门是主神梵天的头颅所化,因此最为尊贵,这些人的身份普遍都是宗教的神职人员。

而刹帝利,则是神的肩膀所化,因此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其中身为王子的释迦牟尼,就属于这个种姓阶层。再往下就是吠舍,被认为是创世神的手臂所幻化,属于平民阶层。

而最底层的,就是首陀罗,他们被认为是创世神的脚底,所以最为低贱,属于奴隶阶层。但是对于这种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却抱有非常大的疑惑。

他不理解为什么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为什么高种姓的人,就能够肆无忌惮地去奴役压迫那些低种姓的人,使他们的生活痛苦不堪。

而且随着年龄渐渐增长,他又逐渐意识到,即使身为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这些贵族,其实也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底层人有底层人的苦,而这些贵族也有贵族的苦。

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在外界需要不断地争夺和厮杀,内部也总是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生活在烦恼和痛苦之中,而不得解脱。

于是他开始思索,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人真正远离痛苦,摆脱这些忧虑和烦恼。

直到有一天他在出城的时候,他看见有一个人穿着破旧的衣衫,嘴里嚼着难以下咽的,粗茶淡饭。

可此人脸上的神情却显得怡然自得,根本看不出有半点痛苦的神色,和那些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奴隶们相比,显得尤为特殊。

后来询问身边的侍卫他才知道,原来此人是一个出家的修行者。经过这件事情之后,释迦摩尼对于修行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并且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挣扎之后,终于在29岁的那天夜里,他自己一个人悄悄离开皇宫,来到摩羯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平罗村苦行林,成为了一名苦修的僧人。

因为在这个时期的他认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世间的苦难,才能真正了解痛苦的本质,从而寻求解脱。

在此期间,他一天只吃一麻一麦,并且还用各种方法来虐待自己的身体。所谓苦修其实就是让自己拼命的受苦。

整整6年时间,他从一开始那个养尊处优的王子,逐渐变成了一个形体枯瘦,身心衰竭的落魄修者。

但是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没能找到能够让人远离痛苦的智慧。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这样的苦修,和那些纵情享乐的人,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

两者只不过是走上了两个不同的极端,结果都是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变得麻木,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

于是他便留下了一声苦行非道的长叹,独自一人离开了那片树林。不过就在他为前路感到迷茫之际,却偶然在距离王舍城附近的一条河边,遇见了一位长着花白胡须的老人。

只见对方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盘膝而坐,看上去是那么专注而又淡然。在这位老人的身上,释迦牟尼若有若无地感受到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隐隐觉得对方有些异于常人。

于是便停下来坐在老人身边,直到良久之后,老人方才悠悠转醒。经过一番详细交谈,他终于了解到,原来老人刚才是进入了一种名为禅定的境界。所谓禅定其实就是一种深层次的入静。

可以暂时封闭一个人对于外界的感知,从而达到精神意念高度集中的状态。

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内在的思维感知会变得异常活跃,甚至实现所谓的内视内听。是佛家用来观照自己内心,寻找自性的关键法门。

这一点和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以及庄子的坐忘心斋,极为相似。大体方式都是通过冥想打坐,来排除内心中的杂念,从而提升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悟能力。

接触到这种名为禅定的方法之后,释迦牟尼觉得自己心中的那一扇门,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打开了一条缝隙,他即将触摸到这扇门背后,所蕴藏的终极真相。

悟得真相

辞别老人之后,他徒步来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进入了禅定的状态,而这一坐就是7天7夜。

直到第7天即将结束的黎明时分,释迦牟尼终于再次睁开了双眼。此时此刻,他的眼中早已没有了之前的迷茫和困惑,取而代之的是象征着智慧的深邃与浩瀚。

他看着夜空中明亮的星辰,缓缓说出了一句话: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念执着,不能证得。这句话的含义便是在告诉世人,其实世间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潜藏着无上智慧的光芒,但是却被一层厚厚的尘埃所覆盖。

而所谓的尘埃,就是一个人的执着和妄念,正因为执着和妄念的存在,才会让世人身陷六道轮回,无法脱离苦海。

释迦牟尼口中所说的六道轮回,便是佛经中所记载的天人道,人间道,阿修罗道,以及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

其中天人道,人间道和阿修罗道,为上三道,又称为三善道。而其余的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则被称为下三道,同时又叫做三恶道。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认为这6道,代表着6个不同的世界和空间。但事实上六道轮回的原本含义,其实并没有丝毫的神话色彩,它真正代表的,是一个人的6种意识形态。

比如一个人的心里充满了痛苦和煎熬,就如同身在地狱。如果一个人对世界满怀恶意,那么他就如同恶鬼。

同样与之相反,假如一个人心怀善念,为人处事恰到好处,那么他的意识形态自然就会升华到三善道之内。

所以在释迦牟尼看来,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其实都在6道之内轮回。有人从善到堕入恶道,也有人从恶道升华至善道,而这其中变化的根由,就是因果循环的生生不息。

一个人当下所处的状态,正是由此前的言行举止,心念所至,种下了一个又一个因,如今才形成了现在所得到的果。而促成因果循环的力量,就叫做业力。

这一切都是自然规则的演变,当一个人种下一段因,业力就开始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结出所谓的果。

如此也就完成了一段因果之间的循环,而佛陀所觉悟的智慧,正是针对于因果业力的循环。

换句话来说,释迦牟尼所悟出的真理,就是让世人跳出因果和六道轮回,最终脱离苦海的方法。

不生不灭

关于如何脱离苦海,释迦牟尼留给世人的只有4个字叫做不生不灭。所谓不生不灭,并非针对一个人的生命而言,而是针对人类内心中的执着和妄念。

因为按照释迦牟尼所说,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始终都存在着因果业力的法则,所以世间万物都处在无常的状态之下。

所谓无常,就是不能以一个永恒不变的状态存在。比如一朵花有绽放,就会有凋落。一个杯子有成型的那一刻,也会有破碎的那一刻。而一个人也是如此,会经历生老病死的不同阶段,这些都是客观的事实,是无常的真相。

而人类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对这些无常的事物过于执着,总想着让一些事物,保留在一种美好的状态之下不再改变。

而人一旦执着于这些无常的事物,就会滋生妄念,妄念得不到实现,就会化生出贪嗔痴三毒。

人的内心里一旦有这三种念头的存在,就会陷入无边苦海,堕入六道轮回。而不生不灭的精髓,就是让人不要对任何事物,生出过分的执着和妄念。

正所谓一念起,则因果相随,而一旦生出了因,就必定会结出日后的果,所以唯有不生妄念,才能不惹因果。

正如金刚经中所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将自己的心念,寄托在任何事物之上,讲究不因外物生出一丝一毫的念头。

不生一念,则无牵挂,无牵挂则无执着,无执着则无烦恼,无烦恼则无妄念,无妄念则无痛苦,这就是释迦牟尼所悟出的解脱之法。

他从人类的内心里找到了痛苦的根源,然后又用自己的方式,把痛苦的根源从内心当中剥离了出去。

他用7天7夜悟出了这一条真理,之后又用49年的时间,把这条真理践行到了圆满的程度。最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究极涅槃,成为了受世人所敬仰的佛陀。

总结

其实纵观释迦牟尼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的纯粹。他这一生只做了两件事,第1件事是追寻真理,第二件事是为众生传达真理。

他和老子一样,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阐述了自己对于世界本质和规则的理解,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

而至于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接触并且走上这条道路,或许并不是他所在意的事情。

正如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言:

因果不可改,智慧不可赐,真法不可说,无缘不能度。

所以看到这条视频的朋友,应该都是有缘之人,但至于缘深缘浅,也都是不可更改的因果。所以无论我们能够从释迦牟尼的思想中悟得多少智慧,一切随缘就好,凡事不必执着,否则徒增妄念和烦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释迦牟尼   种姓   普度众生   婆罗门   妄念   穷尽   苦海   毕生   因果   真理   执着   精力   事物   痛苦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