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迎开市一周年 从数字看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属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将迎来开市交易一周年。哪些企业在北交所上市较多?北交所上市企业在创新方面又做得如何?

11月13日,天目新闻记者从北交所相关部门了解到一些数据,并在北京采访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申万宏源新三板首席研究员刘靖。

123家上市企业,四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

从记者拿到的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占比39.8%。

“北交所主要服务于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过去一年有力支持了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发展。”诸建芳告诉天目新闻记者,“从这点上看,北交所上市企业创新特征十分鲜明。”

“如果把统计范围放宽到省级,那么这个数字就更加靓眼!”诸建芳说,“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八成以上公司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就拿率先在北交所成功上市的4家浙企来说,它们都是各自行业的“隐形冠军”。“无一例外,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球冠电缆是区域龙头企业;广脉科技、七丰精工,是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三友科技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诸建芳分析说。

“它们,都很注重创新。”诸建芳表示,“这也符合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

公开资料显示:三友科技拥有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球冠电缆拥有浙江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及院士工作站,承担了国家级项目课题,还是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广脉科技是站在数字化浪潮风口的高新技术企业,自2013年被认定为“雏鹰计划”企业以来,公司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杭州准独角兽企业”,是浙江省5G产业联盟会员单位;七丰精工则是北交所紧固件第一股,2021年被列为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中高端紧固件领军企业。

北交所上市公司,都有哪些创新属性

最新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

刘靖是申万宏源新三板首席研究员,多年来一直深耕新三板企业研究。自一年前北交所宣布设立以来,他又在北交所上市企业研究领域投入了诸多精力。

在他看来,北交所上市公司立足科技创新,坚持聚焦主业,努力克服疫情反复及复杂国际形势等诸多挑战,今年前三季度整体业绩保持稳步增长,体现了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发展韧性。

“创新是否有效,业绩可以说话。”刘靖表示。

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同比增长33.25%;实现归母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19.4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2.23亿元,同比增长21.30%,整体业绩稳步增长。

刘靖指出:“仔细分析,这些企业的创新形态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

他还强调,“研发投入是驱动这些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交所上市公司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专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

相关数据也表明,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微创光电等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20%,连城数控等4家公司的研发支出达1亿元以上。

这其中,部分公司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发展动能得到充分释放。比如,利通科技研发推出超耐磨酸化压裂软管等高附加值产品,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8.58%;比如,富士达主导制定的IEC国际标准发布,标志着公司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领域保持着国际技术领先地位。

图片来源:北交所发布

北交所在审在辅企业,创新属性后劲足吗?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在审在辅企业合计429家,其中在审企业133家,在辅企业296家。

这些在审在辅企业,它们的创新属性如何?

“同样不可小觑!”刘靖表示,“在审在辅企业中,近八成获得国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认定;31%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行业分布来看,这429家公司共分布于52个大类行业,以中高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为主。排名前五的大类行业分别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0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8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7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6家)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3家)。

从经营业绩来看,在审在辅企业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5亿元、4124.52万元,近两年分别复合增长20.19%、30.29%,较现有挂牌公司分别高出12.71和20.18个百分点。其中,近三年营业收入、净利润持续增长的在审在辅公司各有274家、228家,成长性具有显著优势。归母净利润超过4000万的公司有168家,已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位水平;在审在辅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3.98%,较现有挂牌公司整体水平高7.63个百分点,与北交所上市公司基本持平。

在创新属性方面,在审在辅企业2021年平均研发费用1725.27万元,182家公司研发费用规模已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在审在辅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达3.56%,其中,研发强度超过6%的公司数量为124家,基本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精工   浙江省   企业   净利润   省级   上市公司   强度   制造业   中小企业   属性   周年   数字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