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幼儿教资,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考纲及婴幼儿发展

幼儿考纲+婴幼儿发展


幼儿园小朋友

1.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2.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4.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5.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6.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7.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8.理解幼儿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9.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

10.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如发育迟缓、肥胖、自闭倾向等


书籍

第一讲 婴幼儿发展

考点1 婴幼儿发展概述

一、婴幼儿发展的含义

婴儿发展是指婴儿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量变和质变的过程。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不断发育增长、身体机能不断增强的过程。心理的发展是指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变化的内容既包括认知发展,又包括个性、社会性发展。

二、婴幼儿发展过程


三、婴幼儿发展的特点

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顺序性: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

阶段性:指婴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及主要矛盾。阶段性还表现为各个阶段具有连续性,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形成各自典型、本质的特征。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教学。婴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

2.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各不相同,具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一是表现为婴幼儿在同一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平衡,二是表现为婴幼儿在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平衡性,我们要厘清四个概念。

关键期;敏感期;转折期;最近发展区。

(1)关键期

关键期是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难以弥补。

(2)敏感期

敏感期又称为最佳期,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敏感期,幼儿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异乎寻常,与关键期不同,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二者区别:关键期更为重要)

(3)转折期或危机期

转折期是指在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婴幼儿心理常常发生紊乱,常常表现出各种否定和反抗成人的行为,因此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实际上,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必然出现,但危机期不必然出现。

(4)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提出来的概念,指个体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相邻阶段之间的过渡状态。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儿童已有知识、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基础上,找准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略为超前”的适度教育方案,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和积极引导统一起来,既不仅仅看到婴幼儿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这是一个正在发展变化的过程。

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相同,相对稳定。

可变性:是指身心发展只是相对稳定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可能不一样。

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遗传素质、内在机能、环境影响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

婴幼儿发展四大特点: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课堂

四、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儿童心理以外的因素即客观因素,包括生物、社会因素;儿童心理本身的内部因素为主观因素。

(1)生物因素

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与基础,制约着婴幼儿发展的可能性。

①遗传素质:遗传是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通过遗传,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可以传递给后代,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②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婴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者水平。婴幼儿的生理成熟或发展具有一定顺序,该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前提。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该因素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程度和方向,将婴幼儿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教育因素是社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

(3)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制约。

①遗传决定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受先天遗传决定,儿童的智力与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已决定,心理发展只不过是这些先天东西的自然发展,环境和教育仅起到引发作用,而不能决定或改变它们。

代表人物

理论

名言/实验

高尔顿

遗传定律/优生学

——

霍尔

复演说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格赛尔

成熟势力说

双生子爬梯实验

②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归结为环境和教育作用的结果,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是行为主义者。

代表人物

理论

名言/实验

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创始人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富豪、或使他们成为盗贼”

斯金纳

程序教学理论

通过“操作”和“强化”任意塑造人的行为

③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认为遗传与环境都是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是影响程度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吴伟士将遗传设为长,环境设为宽,发展等于二者构成的长方形面积。

二因素论把遗传和环境看做共享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将二者视为互相孤立存在的因素,并没有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简单拼凑。

④相互作用论

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观点。持该观点者认为,遗传和环境不仅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均起作用,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和影响。主要表现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

(3)主观因素

总体上看,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具体来看,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4)主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要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又不能忽视儿童心理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主客观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婴幼儿   幼儿   关键期   儿童心理   科目   顺序   身心   因素   能力   儿童   环境   心理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