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场全马:向北马的最后一分钟致敬

毫无疑问,艰难的2022年北京马拉松必将载入史册。

2022年11月6日,全中国只有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如果按照一个月前的赛事排布看,这一天本应有20多场城市马拉松同时开赛。

于是,这必然成为了一届充满过多争议,并引发巨大话题的赛事。

赛前,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人在质疑北马办赛的必要性,有人在质疑北马的报名规则,有人在质疑马拉松运动与疫情防控的孰轻孰重……不一而足。

尤其是在北京的疫情仍不明朗的背景下,北马,到底能不能如期举办,一直是悬在所有参赛者包括赛事工作人员心中的石头。

直到比赛日早晨,进入天安门广场时,我看到数以万计的跑者,在阴湿潮冷的空气中群情激奋,齐声高唱国歌时,我用余光看见身边人脸上滚下的泪水,才最后向自己确认:久违三年,北马,你好!

六个小时后,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景观大道上,北马终点线上方的计时牌时间显示为6:16:42。

一位穿着一身蓝色怀旧运动服的老人,手中拿着两罐云南白药气雾剂,刚刚坚持着以跑姿迈过终点线。

这是本届北马参赛年龄最大的跑者,86岁的张顺老人,同时,在右侧赛道还有一位小伙子艰难过线,他们成为赛事的最后一、二名完赛跑者。

在老人的身后,站着一排北马官方收尾工作人员,我亦身在此列。

和往年一样,我仍然担任“收尾兔”,全程严格按照6小时15分的赛事关门时间执行配速,全程伴跑、精准配速,确保跑马经验和能力有限的跑友可以在每五公里的CP点及关门前顺利完赛。

北京马拉松领跑员的收尾组有12个人,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在F区前、后起跑,相信距500米,约定到5公里处会合。

收尾兔的领跑有严格的时间限定,每5公里处都设有关门时间节点。我们要根据《竞赛规则》规定的自然时间跑过这些时间节点。在我们后边没有跟上的,可能就要放弃比赛了。

我们的职责就是按照赛会规则,在每个关门时间点负责收尾工作,可以说就是“移动的计时器”,确保尽可能多的选手们可以在关门前安全顺利完赛。

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往届一样,组长王涛细心地做了关门工作人员手册,我把他发的打卡点表做成了手机屏保,便于随时检查。很有“关门”经验的海霞一直充当着“人肉计时器”,把每一公里的配速分毫不差告诉大家。艳芳、宝家、洪跃、维红、大花、思妤几位都是身经百战的熟练跑者,稳定地踩着配速往前跑。敏敏、王涛、刘广、庞宁和我前后呼唤着落在后面的跑者。

>>>

收尾兔团队的最后一分钟

在北马的33.5公里处,我们遇到了这位北马最年长跑者。

老人问我们,是不是跟着我们就能完赛。我们说,是。

于是,老人就一直跟着我们跑。他不急不躁,一直保持着匀速。我们注意到,他的鞋子磨损很严重,应该是穿了很多年,跑量很大。

之后五公里的路程上,我们一直陪着老人前进,到了大约三十八公里处,老人的配速稍微提升了一些,超过了收尾兔团队,向前跑去。

当收尾兔团队按照关门时限的配速来到41公里左右时,再次遇到了这位老人。他的跑姿有些迟缓,边跑边问我们:我还能不能完赛?

收尾兔团队的小伙伴们纷纷鼓励他:只剩最后一公里了,您一定没问题的。

老人皱了下眉,嘟囔了一句:那你们怎么跑我前面去了?

一句半开玩笑的话惹得大家大笑,虽是玩笑,但也可以感觉出,尽管身体已经很疲惫,但老人的头脑依然很清醒,时刻了解着比赛进程。

在距离终点只剩三四百米时,老人的步伐越来越沉,我们一边在为他加油,同时又要严格执行组委会的关门时限,因此只能超过了他半个身位跑向终点。

按照组委会规则,当收尾兔团队跑过终点后,比赛全部结束,之后再抵达终点的跑者将不计成绩。

在距离终点只剩一百米时,老人已经落后我们几个身位。

此时,距离赛会关门时间仅剩下1分钟。突然,收尾兔团队中传出一片非常炸裂的女高音。

收尾兔大花高喊:还有个大爷呢,我宁愿不要这成绩也要把大爷送到终点

大栗子、海霞、敏敏、艳芳等几个人也在高声向其他团队成员提示,(我们的)后面还有个大爷呢!

在和组委会协商一致后,我们决定等待老人通过终点。

为了给老人加油,大栗子跑到他旁边,一路陪伴着他缓慢地奔跑。其他收尾兔成员,一边为老人加油,一边默契地跟随在他身后,直到终点。

这样人性化的场景,过去我在欧美参加马拉松赛事时曾经见到过,今年北马全场赛事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见证了北京这座城市的质朴与激情。

一场有人性味的城市马拉松,以一个温情脉脉的画面结束。

计时器显示,老人的枪响成绩定格在6:16:42,由于北马起点处近两万人的出发时间差异较大,老人的芯片计时净成绩为6小时12分15秒,完全符合组委会关门时限,成绩有效。

>>>

年龄不再是北京马拉松的藩篱

关于老人的跑步故事,这两天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已经呈现出爆炸式传播。86岁的张顺老人的月跑量超过了200公里,这个跑量即便放在普通成年业余跑者身上,也属于中上水平。

据我们了解,老人这次参加马拉松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点特殊情况。原本,他预计在5个半小时就能完成比赛的。但在路上肚子不太舒服,去了一次厕所,耽误了时间。他前面应该跑得挺快的,所以我们在30多公里才遇到他。

最后10公里的赛道上,我们感觉老人跑起来挺轻松的,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虽然慢,但没有停下来。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他的心态特别好,他在以自己的速度跑自己心中的马拉松。即便没有跑到终点,老人也不会受挫,而是流露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目送着老人跑过终点时,很多收尾兔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我招呼大家并排站好,给站在终点远端的老人和赛道两侧的志愿者、裁判员们深鞠一躬。

这一躬中,包含着我们对老人在奔跑过程中展现出的体育精神的敬意,也包含对于所有赛会组织者克服重重压力与困难成功办赛的敬意,此外,更是想代表所有热爱马拉松运动的跑者,向北马致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北马的报名规则中,对于跑者年龄只设低龄限制,不设高龄限制,这也是目前大量国外马拉松的趋势。

马拉松运动,正在成为一项开放的、充满无限可能性的魅力运动。

人性的瞬间,永恒的经典

赛后,我收到了这样一张照片。

画面前端的老人,笑着迈过终点,画面后端的我们,笑得比老人更加开心。

我必须承认,这是我一百多场马拉松赛事经历中最温馨的定格画面之一,因为它极致而又完美地诠释了马拉松运动的精神内核。

永恒的经典。

除了帮助86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分钟顺利完赛,还有很多个充满温情的、令人震撼的瞬间值得被记录。

我们的收尾兔庞宁,在赛事过程中多次用身体帮助几乎想要弃赛的跑者重新出发,两只手各领着一位跑者,艰难地向终点进发。

收尾兔刘广的马拉松成绩在4小时以内,这次也来加入到收尾团队中,在赛事过程中,他甚至一度停下来,挡在收容车和赛事工作车前,向身后已经失速过多的跑者声嘶力竭的喊话。

有一位跑者迟到了,没有时间去存包,收尾兔团队的队长王涛竟然直接当起了“人肉行李车”,帮跑者拎着一大包行李跑到了终点。

过去几年,我连续以收尾兔的身份参加到北马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中。2022年的北马,是因疫情中断两年后的重启赛事。疫情并没有影响到我们对于这项运动的热情与理解,反而让我们有了更多关怀与照料,这些都深度体现在我所在的收尾兔团队的赛事收尾工作中。

>>>

马拉松没有“最后一名”,只有温情守候

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定格在某一个瞬间,这些瞬间串联、拼接出一场盛大的马拉松赛事,也让我对马拉松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我们为什么热爱马拉松?

为什么热爱那看似漫长而空洞的几个小时?

为什么热衷于将马拉松当作一场盛大的节日游行盛典?

正是因为一个个不期而至的马拉松故事,那些坚强的跑者,通过无数种方式打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运动之美,生命之盛,世界之大。

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在上海的外滩,在纽约的韦拉札诺海峡大桥,在香港的尖沙咀弥敦道,在柏林的勃兰登堡门……

无论在哪里,我们只要奔跑,就会总会有故事发生,并且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太多用于滋养我们生命的养分。

我们哪里是在跑一场马拉松?我们分明是在感受一场又一场的人生旅程。

跑马多年,我早已经不再拘泥于某一条赛道本身的元素,而更多地将视线聚焦于赛道上的人,还有赛道外更多的可能性。

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伟大的马拉松赛事,对于跑者的尊重,并不是唯成绩,更不是唯名气,在真正热爱这项运动的人们眼中,我跑过,我努力过,我感受过,才是马拉松的真谛。

2014年的纽约马拉松,曾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老兵塞德里克·金佩戴着一副假肢,陪伴着一位癌症患者耗时近10个小时抵达终点时,距离赛事官方指导关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但终点处仍守候着很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两位跑者虽然失去了官方成绩,但仍有资格获得一块完赛纪念奖牌。

布拉格马拉松的关门时间为7小时,在终点前几百米,赛事组委会专门安排了志愿者旗手,每人挥舞着一面跑者国籍的国旗,为他们加油。当最后一位跑者迈过终点时,这些志愿者还会跟在他的身后,DJ也会调出激情澎湃的音乐为他们助威。

近年来,随着马拉松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事实上,很多中国本土赛事对于“最后一名”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友好。

比如武汉马拉松的“最后跑者”受到了市长的颁奖,前几年的深圳大鹏马拉松赛,郁亮会亲自为关门跑者颁奖。

是的,我们需要试着去理解那些坚持到赛事关门前完赛的跑者,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敬意。因为,当他们决定从起跑线上迈出第一步时起,就已经为自己这六七个小时的生命时光定下了一个了不起的小目标,以及一段很可能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

>>>

写在最后

北马结束后,“最后一名完赛老人”的短视频、照片以及他的赛场外故事迅速成为了互联网热点话题,破圈走红,吸引了大量非马拉松爱好者的关注及讨论。

我注意到,在各种关于完赛老人的评论中,引发人们最多共鸣的话题,无一例外是对于生命能量的感动,以及对于坚韧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感悟。

其实,不止是帮助张顺老人完赛,在收尾的一路上,很多跑者是从起点一直跟随着我们完赛的,他们中有些人是首马,有些人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系统训练,所以希望跟着我们的配速安全完赛。

收尾兔团队寄托着他们全部的完赛希望,压力重重。

当拐过北马全程的最后一个弯道,远端的北马终点拱门若隐若现时,收尾兔团队的很多人放慢了脚步,为这些努力坚持到最后的跑者鼓掌,加油,为他们让出赛道,让他们跑到我们前面,给他们最大的信心,去赢得属于自己的一面奖牌。

收尾工作完美结束后,在赛事终点,很多跑友向我们大声说谢谢,那一刻,我能感受到身为一名“兔子”的最大成就感。

疫情三年,大家都很难,生活中有困难,企业经营有困难,而且很多都是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困难,这些困难一件叠加一件,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事一旦多了起来,人的精神状态肯定很难振作。

这时,我们就更需要跑步,更需要让身体在释放的过程中重新集聚能量。

赛后,收尾兔团队的唐维红老师的一番话更是代表了所有团队成员们的心声:很多人在北马上拿到第一块奖牌后,一定会爱上马拉松。还会有更多人加入到马拉松的行列中,他们的工作、生活也会因此而受益。马拉松运动的精神不只体现在42公里的赛道里,更体现在赛道之外。

写这篇文章时,距离北马结束已经过去了几十个小时,但从比赛日前一夜查看健康码,到比赛日凌晨的装备核查准备,到进入天安门广场时空气中的微冷清寒,到发令枪响后跟随数万同胞一道在长安街上奔跑的震撼,再到一路上遇到并激励过的大量首马跑者、低体力跑者,直到最后一刻,目送着一位可敬的耄耋跑者通过终点……

记忆的闪回,不足以表达我对2022年北马的敬意,但我将永远记得,这是一项足以载入中国大众体育运动史册的马拉松赛事。

2022年北马,已经超越了赛事本身所能承载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场马拉松本身的功能性,已经超越了近两万名跑者的美好参赛体验。

这一届北马所涵盖的意义,是所有中国人,对于三年疫情过后可以早日回归正常的、秩序的、自由的生活与工作的向往与渴望。

健身跑也好,马拉松也好,我们坚持下去的一切理由,其初衷,都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毛大庆简介

毛大庆,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学博士,区域经济、人口学与城市更新学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北京新闻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著有《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等。

爱好马拉松运动,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截止2022年11月,已经完成全程马拉松144个。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仪式火炬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收尾   赛道   马拉松   终点   北京   关门   赛事   老人   团队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