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观点 - 李国华:科技不是艺术的“救世主”

科技 X 艺术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方式,不断举办的科技艺术展应证了这一点。而当我们走进这些科技艺术展览现场时,我们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疑问:这究竟是一次披着艺术外衣的科技普及体验展,还是借科技手段拓展艺术范围的当代艺术展?艺术与科技的主次关系如何,还是说双方已经可以融为一体了?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青年策展人李国华的评论文章。

科技不是艺术的“救世主”

/李国华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方式,不仅仅是多样化的材料和科技化的创作手段,更是观念的改变,特别是人工智能、AI技术、大数据、生物技术。

不断举办的科技艺术展应证了这一点:2015年8月,号称旨在探讨美术馆最具先锋、未来性的空间概念的“想象的未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2018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主题虽然为“后生命”,但集中展示的却是艺术家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同年,另一场强调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展览“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2019年4月,在武汉美术馆主办的“天桥——交叉的经验”中,也出现了大量与科技相关的艺术创作;2021年成都双年展上也出现了大量的科技艺术作品,比如霍勒《十进制时钟》、埃利亚松的《你正发生的,己经发生,即将发生》……

而当我们走进这些科技艺术展览现场时,如果不是在美术馆这个特定艺术场所,我们会误以为自己闯进了某个科技产品的博览会:电子仪器、管状莫名物体、转动的圆筒、时不时机器发出的怪异声响,丝毫没有让我们感受到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美术馆氛围和艺术展览应有的场景,但这些现场又确确实实都是打着艺术展的美术馆现场。于是我们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疑问:

这究竟是一次披着艺术外衣的科技普及体验展,还是借科技手段拓展艺术范围的当代艺术展?艺术与科技的主次关系如何,还是说双方已经可以融为一体了?

798韩国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科技展

2021成都双年展现场

广州三年展加速的未来展览现场

当然,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都会对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当代艺术创作和传播手段的丰富产生重要影响。从摄影术的发明、录像机的诞生、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运用、再到当下的人工智能、生态技术,每一次在科技手段进步后不久,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当代艺术领域,就会被一部分艺术家们迅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可以说,科技影响了人类命运的进程,它也在影响着艺术史的发展。并且,在杜尚将现成品直接运用于作品创作之后,科技产品在艺术展览现场中的直接出现更是司空见惯。国内的艺术家们也纷纷开始尝试使用科技的手段完成自己的创作。

韩国艺术家白南准在1995年创作了《电子高速公路: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电视机兴起后,取代传统的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尤其是图像信息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电视信息是否比纸质的媒体更值得信赖吗?显然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它带来更多信息交流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谎言、焦虑与不安。

白南准,《电子高速公路: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

《身份》是艺术家胡尹萍基于互联网科技完成的作品。她在互联网上,看见一位随处可见的一个普通女子的形象,但是这个形象通过艺术家的朋友把这个照片传给她的时候,这个朋友说这个照片很像艺术家本人,然后这个艺术家通过反复观看,对这个照片产生一种冲动,就是她想成为这个照片中的女孩子的形象的这种冲动,所以她做了如下的行动,她通过打扮、通过增肥,通过发型的改变,定制同样的服装,无限接近这个形象。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行动探讨了图像与现实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身体、身份及社会关系的衍变和错位。

胡伊萍,《身份》

艺术家是梁半,也是一位喜欢探讨现实和虚拟科技之间的各种关系的一个艺术家。他经常以移动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启动自己的创作,也擅长利用交织的图像和现实之间互文关系以及各种后网络艺术中散落的符号基因,在现实之外,编织和重组出新的剧情,这些剧情幽默、调侃又不乏诗意,并且夹杂着批评。比如说他的作品《月亮上的男人》:一个男子(艺术家本人)手持自拍杆,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被闪电击中,这既是一种恶搞和调侃,也精准地描述了这个时代典型的图像,又释放出一种幽默和诗意,也是在探讨人工智能跟我们今天的一些关系。似乎越是科技化的媒介也越是执意导向一种诗意的表达,这或多或少地承认科技的趋冷现象,而人为地制造诗意,就显得弥足珍贵。

梁半,《月亮上的男人》

……

当然可以被冠之以科技艺术的作品还有很多,还有类似近期崛起的数字艺术、生物艺术,都可以被概括在科技范围内。可以说,科技对当下的艺术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只是通过笔者列举的这些创作,我们不难发现,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使用,并没有取代艺术。这些创作虽然通过科技、互联网或机器完成,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的社会和人。这也就是说,科技并没有取得撇开艺术家的再制作,成为被直接展示对象的地位。或许在未来科技将能表达一切,成为所有领域的主宰。但至少在当下,虽然面对着人工智能的冲击,艺术的主体依然是艺术家。而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需要表达的主题,仍然应当是跟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与事件。可以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和事件,比如前不久发生的对儿童基因进行编辑造成的伦理问题或者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命运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冲击,但科技本身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并不能直接成为展示对象,它只能是手段。并且虽然与艺术相比,科技的日新月异更为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艺术领域,科技只是艺术的一种手段或者一种形式,而不能让其本身成为主题,毕竟艺术的核心还是艺术家,并不是科学家。观者产生这样的担忧: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在众多领域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但它也可能超越人类,反过来控制甚至奴役人类。

也因此,科技并不能解决中国当代艺术面对的其他一些问题,艺术问题的核心仍然是与人有关的问题。这也是当中国当代艺术在进入诞生的第四十多个年头时,虽然拥有了比过往更为先进的科技、更为丰富的知识资源、更为良好的经济环境,但却仍然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和困难的发展困境。

因为这种困境既来源于外部的生态环境,也来源于内部创作生命力的缺乏活跃和动力。

概括地说,这既是因为今天的艺术界已经没有了象征时代的观念大厦或者一抓就灵的“灵丹妙药”,也是因为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新阶段:艺术现象的多样化和价值观的纷乱,批评界的立场、观点与策略的多重性,几乎每一种艺术现象所针对的问题又迥然不同,并且都具有改变历史的种种颠覆性特征,而这些不是科技能够解决的。

所以,虽然今天的当代艺术圈仍然看上去繁忙无比,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它面对的问题或许比过去更为困难了。同时,当下全球化政治语境的转向,经济出现的下滑,更加剧了文化艺术发展形式与结构的复杂与多重性。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只能说:

人们面对的将是一片更为迷茫的世界!而科技或许会给艺术的展现方法和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但它并不能成为艺术的“救世主”。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李国华 编辑/解雅祺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凤凰   艺术   科技   人工智能   救世主   美术馆   艺术家   手段   观点   领域   关系   作品   李国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