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锤子”陷阱

马斯洛曾经说,如果给一个人一把锤子,那么他会把任何问题都当作钉子,都想去锤两下子。


这表面看似有点荒谬的论断,但是想想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这些古人朴素且有趣的形容,就会知道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多么常见。

如果说起锤子这件事,本质上还有着“愚蠢”和“绝望”两个版本,一个是表面的、看似不“聪明”的人才会干的傻事;另一个却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认知宿命。


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强调最多的就是要“举一反三”,什么叫做举一反三呢?并不是找出四个相同的东西,看到一个就能反应出另外三个。

“举一反三”的背后,实际上代表着人类在认识过程中的一种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或者说从实例到模式再到实例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圆形的物体,并测量它,这并不能让我们能知道其他圆形的特征,只有当我们发现周长与半径的固定比,也就所谓的圆周率的时候,才真的能做到举一反三,甚至夸张点是举一反一切。

这个过程就是从实物中发现一些模式,并将这个模式再应用回实物的过程。对于那些拿着锤子找钉子的人,无非就是缺少了模式的想象力,还只是停留在从实物到实物的阶段。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钉子,如果无法抽象出模式,就会陷入完全相异的世界当中,要么无法做出任何行动,要么就只能做出把一切看成钉子那样的愚蠢决策。

当然缘木求鱼的行为,很多时候都可以归结为是个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有关,或许还可以被当作某一种笑话在人群中流传。但当这个问题从个体扩展到人类全体的时候,就不再有人能笑得出来了。

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成为拿锤子的那个人呢?一些实用主义的代表哲学家都曾就此做出过论断。

普特南就很明确地指出,没有任何所谓中性的与人的参与无关的“客观事实”,一切认知活动都渗透了人的价值观念。认识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行为,它既离不开人们过去的信念,也离不开人们当下的文化环境,正是具体的文化群体为知识提供了衡量的标准。

奎因否认我们可以越过我们的信念和语言找到中立客观的知识标准,认为所有的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无非是一种“人造的网络”。要理解知识,就必须理解我们的语言、信念的社会性。

而罗蒂,这位后实用主义大师,继承了古典实用主义的精神实质,一生都在关注认知过程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的作用,把生活作为谈论问题的出发点,否认有所谓建立在“对应世界”基础上的纯客观真理。


如果说个体的锤子问题,是难以形成模式,而是直接从实物到实物的认知缺陷。那么群体的锤子问题,则是人们无法真的完全去认识客观,以及完全得出所谓的客观结论,一切的认识,都必然有人的因素,无论是历史的、文化的、语言的、甚至是个体心理生理上的。

在每个人身上,“眼界决定世界”,是几乎毫无疑问的判定。上升到群体,眼界是由历史、文化、语言等多种因素塑造的。一个人是无法脱离他所成长的环境来认识这个世界,这就好比出生后,就被人类文明塞过来一把锤子。

如果是哪个有个性的人,拒绝了那把锤子,可能他在世界上生存起来,并不会太轻松,甚至可以说是步履维艰。首先跟他人的沟通无法进行,其次如果他想重新发明一个新的“锤子”,可以参考一下人类文明史,可能要跨越上千年的文化演变,姑且不说他的智力程度,就算时间和经验,都不足以让他发展出一个可以应付认识当前世界的全新工具。

那么夹在“愚蠢”和“绝望”之间的人们,该以何种心态和行动去应对这个世界呢?

有的人不停的在学习新东西、新理论,手中的锤子型号不停变换,不论实际效果,他们收获更多的可能是不停换锤子的新鲜感,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参悟一个新的理念所带来的那种认识上的愉悦。

还有的人更乐于停留在某一个熟悉的氛围里,掌握在这里应对不确定性的那些工具,熟悉到有时根本不用去思考反应,都可以下意识地去应对。这样会让生活很轻松,但如果想在有限的生命中达到这个效果,唯一的可能就是缩小自己所能接触的世界范围,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少量工具就可以掌控的空间中。

这有点像以赛亚·柏林所说的刺猬与狐狸——狐狸掌握了很多事,刺猬却只在一件事情上下功夫。

无论狐狸还是刺猬,本质上都难以逃脱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命运。即便是人类文明中那些所共识的道理,比如能量守恒或质能守恒这样的东西,深究的时候,里面还是隐藏着人们对于“无缘无故”和“无中生有”的不安,企图寻找事物从哪儿来,去到哪儿这种因果逻辑就会促使人在世界种去寻找那些相等、守恒的东西。

这样探讨下去,岂不是怎么样做都不行了?

有的时候问题并不是一定要得出一个向左或向右,要这样或要那样。也许像康德一样得到“认知是有局限的”这样一个结论就够了。或者说借用马克思那句“一切坚固的都将烟消云散”,我们手里有的锤子,看似坚固,但最终也会跟钉子一起烟消云散。


保持对认识的怀疑和对未知的敬畏,这可能是手持锤子的人对钉子和自己的最大尊重。

特别是那些持有具备更大力量的锤子的人,如果失去了怀疑和敬畏,一味愚蠢的坚信自己手中的锤子,认为这个最坚实、最有力的工具可以帮自己解决一切问题,凿实所有的钉子,那么早晚有一天,锤子与钉子,还有那些拿着锤子的人,终将会消散于一声巨响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锤子   实用主义   世界   钉子   实物   认知   陷阱   客观   过程   模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