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苏门山

苏门山的山门(由北向南看)

金秋时节,与同学在故乡小聚,午饭后阳光正好,于是结伴上苏门山游玩,涉目皆景,颇为有趣。

苏门山坐落在河南省辉县市城区西北,与有着“北国小西湖”“中州颐和园”之称的百泉湖比邻,高度虽只有180多米,却是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游览隐居之地。我们沿着百泉路北行,从东华门进入百泉湖景区,很快便到了苏门山下。

苏门山的山门由青石砌成,是一个拱形圆门,造型优美,十分耐看,山门两侧的围墙是老式的灰砖,石灰填缝,表面平整,结构紧密,别具一格。

进山门拾级而上,我们首先到达的是振衣亭。亭子建于清道光年间,名字取自晋代诗人左思诗“振衣千仭岗,濯足万里流”的诗句,亭两侧镌刻着一副楹联:“海面未观多大水,岳巅既跻不看山”。亭畔树木茂盛,松柏泛翠,芳草萋萋,清幽雅致,空气清新,让人忍不住大口吸气。

别振衣亭继续前行,苍苔满阶,杂树遍绿,不时与喜鹊、黄鹂、鹪鹩等林鸟邂逅,不知不觉中便到了孔庙。据介绍,庙堂建于明嘉靖年间,开始时是县令吕光化的公堂,明崇祯年间改为孔庙,庙前立有“子在川上”石头牌坊。我们站在牌坊前,南眺百泉湖,禁不住想起《论语》里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转身仔细观赏,大殿为砖石结构,不见木梁架,建筑风格可谓别具一格。殿内孔子的石刻像,据传为清康熙年间刘芳猷所绘,仿了吴道子所绘勒石手法。当年袁世凯、徐世昌曾亲临孔庙朝拜,并在东侧建了“三亭碑”予以记载。

半山腰上有一个亭子,还有一处古墓。亭子与开封的龙亭同名,但其规模与建制要小得多。开封的龙亭是一座大型宫殿,而此处的龙亭是一个“感谢亭”。1692年包括辉县在内的广大河南辖区普遍遭灾,于是康熙皇帝的下旨免征河南的钱粮税,当时的河南卫辉府设计修建了此亭,亭中间的石碑上刻着康熙皇帝的当年的谕旨。不过,1928年冯玉祥驻军百泉时,将碑面改刻上了孙中山的《建国大纲》,日军侵华期间,碑面被磨平变成了无字碑。

龙亭的无字碑

古墓叫“饿夫墓”,埋葬着一个名叫彭了凡的河北人。据史料记载,清兵入关后,彭了凡不愿接受清朝的统治,携带妻儿由河北举家南迁,途中妻儿相继而死,绝望了的彭了凡来到苏门山上,仿效“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绝食静坐。彭了凡死后,在百泉书院讲学的大学者孙奇逢按照其遗愿,用两口瓮上下扣在一起,将他立身安葬,并在其坟前立碑刻写了“饿夫墓”三字。冯玉祥曾到“饿夫墓”前祭拜,并在“饿夫墓”前竖起了四个一人高的大石碑,上书四个大字:“民族精神”。

啸台位于苏门山顶,晋朝隐士孙登曾穴居于此。《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专门为孙登立传。后世对孙登的评价,赞颂、理解者居多。清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到辉县游览,曾登临苏门顶的啸台,并作诗一首赞誉孙登的行为。诗曰:“太行逶迤苏门山,宜为隐者所盘桓。我来深秋气萧霁,旷怀以上千年间。辞骑屟步凌崇峦,憩藉猗靡之皋兰。怅笔天风吹凤鸾,即与公和相周旋。清澈啸旨我不解,慷慨啸理我或闲。嗣宗猖狂岂能攀?诗留片石飘忽仙。”我们登山的季节恰与乾隆皇帝相同,驻足山顶,凉风习习,百泉湖景,尽收眼底,不仅让人宁静,让人超脱,更激发了心中的山水情怀。

与同学在啸台合影

下山路上,一位同学说:他前几天一个人爬山,感到特别累,今天和大家一起爬,有说有笑,既赏风景,又锻炼身体,还重温了有关苏门山的历史故事,却一点也没感到累。另一个同学接着道:这就说明参加群体活动的好处,尤其像我们这样退出职场的人,更要积极主动参与老年人群体活动,这样才能分解和稀释退休后的诸多负面情绪,如果自我封闭,只会身心更加疲惫。

大家十分赞同他俩的观点,相约下次聚会,共登苏门山东侧的另一座山——韭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皋兰   辉县   牌坊   孔庙   亭子   山门   妻儿   石碑   河南   年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