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奥运冠军陈晓敏以399万拍卖所有奖牌,全部所得捐建学校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

陈晓敏这个名字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可能已经有些陌生,但是如果时间倒退20年,她也是风靡一时的人物。

作为举重运动员,她为国争光拿下举重项目的大满贯,让人敬佩,可同样她也绯闻缠身一度陷入兴奋剂的风波。

图1

退役后,为了做慈善,她以399万的价格拍卖了所有奖牌,一时间带动了运动员公益的风潮,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标杆。可她也因为自己整容参加胸模比赛,惹来吃瓜群众们一阵群嘲。

那么真实的陈晓敏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陈晓敏的人生,来看看这位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

要命还是要比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常常调侃周围的人遇到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而作为举重运动员的陈晓霞,挑战生命里的不可承受之重就是生活里的常态。

1999年,国家开始了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项目比赛的选拔。陈晓敏作为举重项目的老运动员,自然不肯放过这次机会。而且这可能是她唯一一次登上奥运会的机会了。

图2

陈晓敏出生于1977年,作为家中长女,她从小就要帮家里干活,练就了一把子力气。

1988年,也就是陈晓敏11岁那年,她生活的广东省鹤山县响应国家号召,开始组建举重队。教练来学校选拔时,一眼就看上了陈晓敏,认定她是个好苗子。就这样陈晓敏开始走上了举重的道路。

一开始,陈晓敏练举重的初衷很简单,她只是想要一份不一样的前程。她的老家太穷了,作为女孩子,要想走出贫穷的小山村是很难的,她不甘心一辈子都被困在那里。

举重,看起来是一条不错的捷径。可是很快她就尝到捷径带来的苦。

图3

世上没有免费的晚餐,在训练室里,她吃了常人吃不到的苦,为了在举重上更近一步,进入省队,她每天都要举起比自己重得多的杠铃,还要按时做体能训练。一天下来,真是连动的力气都没有。

有时她看着大街上和她同龄的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无忧无虑地享受着青春的美好,也会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可第二天到了训练室,看到一屋子的器械,她就又充满了干劲。

她不愿意认输,不甘心作罢,她一定要给自己的青春一个交待。

1990年,陈晓敏如愿进入广州队,走上了更大的舞台。她还来不及高兴,就被现实打击到了。

图4

原来在体校里,她为了追求成果,留下了不好的举重习惯,导致她抓举不稳当。如果不改正,以后很可能断送她的运动生涯。

可说来容易,做来难。现在她在举重时的一举一动都刻入了骨子里,哪能一下子就改变发力方式呢?教练蔡俊成没多说什么,直接给她制定了一套训练方案,行动是一切的基础。

于是,从这天起,别人轻而易举掌握的技术要领,在陈晓敏这里要重复训练千百次。别人可以早早结束训练去休息的时候,陈晓敏还在被蔡俊成加练。

图5

这样的日子,跟体校比起来,只有更累,更难过。陈晓敏常常天不亮就起来,夜深了还没回去。时间在陈晓敏这里仿佛冻结了,除了训练,还是训练。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1993年,在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上,陈晓敏拿下了54公斤级三项比赛的冠军。这是她第一次代表国家站在领奖台上,当她站在领奖台上唱着国歌看着国旗升起时,内心充满了自豪。

随后,陈晓敏在举重界大放异彩,直到1997年,她一直是各大比赛的常客,冠军的热门人选。

但是冠军带来的不仅是荣耀和掌声,还有焦虑和伤痛。

图6

长期举重对人的身体是有损害的,本来陈晓敏就是个训练起来不要命的性子,她受得损伤也比其他人更重。

一路走来,她咬着牙坚持了那么久,实在不甘心放弃,她太渴望改变自己了,她没办法想象自己不能举重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她是一定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一定要从家乡的村沟沟里走出来的。

鬼迷心窍之下,陈晓敏做了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

1997年,陈晓敏在比赛使用兴奋剂,导致被禁赛两年。20岁的陈晓敏,正处在运动员最好的年纪,禁赛两年,对她的运动生涯该有多大的影响啊。

图7

陈晓敏为自己的举动懊悔不已,一度陷入消沉。可是真让她从此放弃,又不甘心。在家人的鼓励下,陈晓敏并没有停止训练,还努力地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做准备。

陈晓敏确实对得起她这些年来拿下的冠军,即使禁赛,她也始终保持在高水准,从来没有荒废。正因如此,她的伤也加重。一度患上了神经压迫疾病,差点瘫痪,出门只能靠轮椅,吃饭穿衣都无法自理。

即使如此,陈晓敏依旧想着要训练,要参加奥运会。气得身边的人都骂她,到底是要命还是要比赛?

陈晓敏没有回答,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哪怕不要命,她也要参加奥运会。

拍卖奖牌

2000年悉尼奥运会,绝对是陈晓敏一生的高光时刻。作为中国队63公斤级举重队员,她获胜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并且在比赛场上两次打破世界纪录。

图8

陈晓霞终于代表中国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看着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陈晓霞哭了。

她的泪水里,既有实现梦想的喜悦,也有为国争光的荣耀,还有她也意识到,自己该退役,离开努力多年的赛场了。这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奥运会经历,让一切停在这里似乎是最完美的结局。

谁也不能永远当英雄,回归普通生活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说到这里,陈晓霞想起了伍丹,那个在绝望处予以她光明的男人,也是她的恋人。

认识伍丹对于陈晓霞来说是个巧合,当时在备战奥运会的她,被高强度训练折磨得一身伤。

图9

伍丹是一名中医,主要负责陈晓霞的治疗。在陈晓霞伤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伍丹每天给陈晓霞做康复治疗,给她按摩双腿,还给她加油打气。

陈晓霞被伍丹的细致温柔感动,伍丹也被陈晓霞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吸引,两人顺利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在奥运会前,陈晓霞集中训练的那段时间,伍丹还在会场附近租了一个单间,就为更方便地照顾陈晓霞,替她放松紧绷了一天的肌肉,尽可能的减少她的受得伤痛。

爱情的滋润,也让陈晓霞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奥运会备战中的一切困难。

2005年,两人结束了8年的爱情长跑,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除了爱情开花结果,陈晓霞在事业上也开起了新的篇章。

虽然陈晓霞是一名职业运动员,但是她在训练间隙从未停止学习,有时候身边人会劝她,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多休息一会儿,反正她也不需要文凭。

陈晓霞每次都解释说,她想让自己懂得更多一点。难道因为做了运动员,就要被时代甩在身后吗?

2001年,陈晓霞退役后进入广东商学院进修法律,并顺利拿下法学学位。应《羊城晚报》的邀请,陈晓霞进入《羊城晚报》的团委工作。

在工作里,陈晓霞接触到了社会上的更多人,知道了更多的人间疾苦,作为曾经的奥运冠军,她不想仅仅只是背负着好听的名声,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家做点实事。

图11

这时,陈晓敏的家乡小学正好处于缺钱缺物的状态,孩子们没有课本,没有操场,甚至还有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陈晓敏心痛极了,就在这时她想到了自己的奖牌。如果她把自己的奖牌卖了,是不是能更好地帮助到那些孩子呢?

说干就干,陈晓敏联系了一家拍卖行,开始着手拍卖奖牌的事宜。她的家人知道后,纷纷阻止。可以说陈晓敏活到现在,所有的荣耀都在这里,把奖牌卖了,陈晓敏那些年的努力不是全白费了?

陈晓敏却觉得,那些荣誉已经是过去式,而且即使没了奖牌也不妨碍她曾经取得过的成绩。比起奖牌而言,她这些年的经历和经验,以及比赛带给她不放弃的精神,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奖牌不过是身外之物。

2003年,陈晓敏以399万的价格卖掉了所有的奖牌。说实话,这个数字大到出乎了陈晓敏的想象,没想到这些金牌有这么高的价值。

图12

但更让她高兴的是,她终于可以为家乡做点什么了。陈晓敏用那些钱,为家乡新修了一所学校,还给学生们配备了电脑等学习用的设备,并免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费,一时间社会各界纷纷赞扬。

陈晓敏没在乎这些,她把精力又放在了工作上。其中一项工作,就是策划集体婚礼。

2005年,是她策划的第一场集体婚礼,陈晓敏和丈夫就是其中一对新人。这项活动的社会影响很大,效果也极好。

可惜到了2007年,第三届集体婚礼后,陈晓霞因为身体伤病复发辞去了《羊城晚报》的工作,她本人也离开中国去了澳洲,开始长时间的休养。

图13

直到2016年,人们才再一次有了她的消息,没想到的是,这次她居然是以胸膜大赛的参赛人员出现的。

整容吧,胸膜比赛也是比赛

作为一个运动员,在各项运动会中比赛的场景,始终在陈晓霞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比起那些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取得荣誉的日子,现在的生活虽然恬淡舒适,但是少了些许激情。

这是其一,其二陈晓霞虽然是坚强的奥运冠军,但是没有那个女人喜欢一身伤病的身体。

训练给她身体留下了不可逆转的损伤,以及大大小小的疤痕,陈晓霞每次看到这些疤痕就觉得心酸难过。

图14

仔细想想,在最美的年纪里,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训练上,如今闲下来,她想弥补自己青春时留下的遗憾。

所以,当她看到中国举办胸膜大赛时,不免心生波澜,为什么她不可以去参加呢?

为了这次比赛,陈晓霞做足了准备,她不仅去整容,还通过抽脂等技术来完善身材,争取用最靓丽的姿态登上了选拔舞台。而此时的陈晓霞已将近40岁。

果然比赛当天,在舞台上的陈晓霞一袭长裙,婀娜多姿,落落大方地跟观众们打招呼。这一刻她不再是举重冠军,而是一个美丽的女士,一个向外界传递美好的人。

最终陈晓霞在比赛里取得十强的好成绩,她本人也为自己感到高兴。

图15

虽然成绩不错,可陈晓霞依旧招来了许多骂名,人们觉得一个奥运冠军参加这种比赛不够庄重,尤其是为了比赛整容这一系列动作,会教坏年轻人,影响大家的价值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奥运冠军也有享受美的权力。何必制定那么多的规则,让本来单纯的美变得那么奇怪呢?

当然,奥运冠军的头衔,确实会给人一些误导。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作为社会名人,必然会接受更多人的监督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作为吃瓜群众,心中有自己的底线才是最重要的。随便因为他人做了什么事,就影响了自己的价值观不也是很可笑的吗?

回到陈晓霞身上来说,她有勇气让自己美,让人们欣赏她的美,对她本人来说这是她活得越来越自信的标志。

图16

现实中有多少女孩子,是输在了自信上呢?在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向陈晓霞学习。

从山区的普通女孩到奥运冠军,从奥运冠军到拍卖奖牌的公益人,最后陈晓霞的身份停留在胸膜大赛选手上,陈晓霞的经历不可谓不戏剧。

如今陈晓霞和她的家人在澳大利亚定居,国内的对她的各种议论和纷扰,已经通通不会干扰到她的生活。

希望她以后也能一如既往地为了自己真实的活着,也希望我们也能像她一样创造自己精彩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奖牌   胸膜   举重   羊城晚报   运动员   所得   奥运会   家乡   身体   冠军   时间   学校   陈晓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