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1436.5亿美元!这个世界从未如此渴望这些传感器(大爆发)

以下文章来源于电子工程专辑 ,作者顾正书

据知名市场调研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到2027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份额将达到1435.5亿美元,智能传感器拥有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

其中,物联网是智能传感器的强劲增长引擎之一,小型化、智能化的智能传感器加速推动物联网落地,同时物联网也为传感器带来更多的发展需求。

本文着眼整个物联网电子行业的发展,探讨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应用的新一轮变革。MEMS传感器将占据超过50%市场份额,还有那些传感器在物联网中获得巨大收益?

物联网真的来了,这个世界从未如此渴望这些传感器!


传感器专家网(sensorexpert.com.cn)专注于传感器技术领域,致力于对全球前沿市场动态、技术趋势与产品选型进行专业垂直的服务,是国内领先的传感器产品查询与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基于传感器产品与技术,对广大电子制造从业者与传感器制造者提供精准的匹配与对接。


传感器与智能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可以将特定物理量(如光、声音、压力、温度、振动、湿度、速度、加速度、特定化学成分或气体的存在、运动、灰尘颗粒的存在等)转换为电信号来检测、测量或指示它们的装置。当传感器感知并发送信息时,执行器被激活并开始运作。执行器接收信号并设置其所需的动作,以便能在环境中采取行动。

智能传感器是指能够对外界环境信息进行感知、采集并自主判断、分析和处理的智能化传感器件。智能传感器具有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存储和传输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是集传感器、通信模块、微处理器、驱动与接口,以及软件算法于一体的系统级器件,具有自学习、自诊断和自补偿能力,以及感知融合和灵活的通信能力。

与一般传感器相比,智能传感器具有如下优点:


智能传感器的需求增长驱动力主要包括:

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报告,从2020到2027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将以18.6%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2027年将达到1436.5亿美元。其中汽车行业是全球智能传感器最大的应用市场,约占四分之一。在2020-2027年的预测期内,汽车智能传感器市场增长率预计将达到21.7%。此外,可穿戴设备和健康医疗应用将为智能传感器带来短期的增长机遇。

从技术角度看,微机电系统(MEMS)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在预测期内,纳米机电系统(NEMS)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型,但是MEMS技术仍将保持主导地位。阻碍市场增长的因素之一是,设备中的集成智能传感器会缩短这些设备的使用寿命。

十大物联网应用的智能传感器技术趋势

物联网的快速增长和普及带动了智能传感器的强劲需求,下面我们列出10大物联网应用场景,来探讨一下智能传感器在每个应用领域的技术趋势。

  1. 智能可穿戴
  2. 智能家居
  3. 智慧城市
  4. 智能交通
  5. 智能电网
  6. 智能楼宇
  7. 智慧农业
  8. 智慧医疗
  9. 环境监测

10.智能制造

智能可穿戴设备

在很多可穿戴设备中,传感器都是核心器件,也是设备的主要价值诉求。例如,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是围绕提供人体健康追踪和运动数据而构建的产品,并逐渐朝着与医疗保健相关的方向发展。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VR/AR/MR)设备依靠一整套传感器(包括RGB摄像头、惯导、3D摄像头、力度/压力传感器等组合),使得用户能够与周围环境及虚拟内容进行交互。其它可穿戴产品类别(例如电子皮肤贴片、TWS耳机、智能服装等)也都相似,需要一套核心传感器实现人与环境交互。

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五大模块:处理器和存储器、电源、无线通信、传感器、执行器。其中,传感器是五大模块的创新要素,是人与物沟通的“芯”。得益于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可穿戴设备现在可以实现更精准的数据监测。

可穿戴设备中集成了很多种传感器,其中主要包括: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Smart Home)是以住宅为载体,将安防监控、家电控制、灯光控制、背景音乐、语音声控融为一体,通过综合布线、网络通信、安全防范、自动控制和音视频等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智能地联系起来,以集中管理,从而提供更具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节能性的家庭生活环境。

这些智能家居设备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配件,就是传感器。智能家居系统由传感器、执行器、控制中枢、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获取室内环境的各种数据,目前在家庭中使用比较多的传感器有以下几种: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框架来改善城市管理并鼓励经济增长的城市。ICT与连接的网络(IoT)进行交互,它可以接收,分析和传输有关当前状况和事件的数据。物联网包括可城市更高效或更易访问的任何设备,包括手机、智能车辆、安全摄像机,以及嵌入在道路中的传感器等。

智慧城市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物理和技术基础设施、环境监测和响应能力,以及为公民提供的智慧服务。  

一个智慧的城市由三个层次构成。首先是技术基础,其中包括大量的智能手机和通过高速通信网络连接的传感器;第二层由特定应用组成,要将原始数据转换为警报、洞察和行动都需要适当的工具;第三层是城市、企业和公众的利用情况。许多应用只有在被广泛采用并设法改变行为的情况下才能成功,比如引导人们在下班时间使用公共交通、改变路线、减少能源和水的消耗,或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使用,以及通过预防性自我保健减少医疗保健系统的压力等。

麦肯锡全球分析机构提出的智慧城市三个层次

在智慧城市中,传感器、摄像头、无线设备和数据中心的网络构成了关键的基础架构。其中传感是智能基础架构的核心,传感器是城市景观中隐藏但无处不在的组成部分,是任何智能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感器网络包括声学、激光雷达、雷达、3D摄像头传感器、环境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气体传感器以及湿度和温度传感器等。集成的传感器系统有助于与应用和集中式平台建立无缝互连的网络。

为特定目的而建立的传感器网络(例如路灯)可以启用其他几个连接的应用,例如环境监控、公共安全,这种集中式网络将有助于减少重复的投资成本,并且不需要多个单独的复杂网络。

未来智慧城市主要利用四大传感器技术来扩展其智慧功能——电子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热传感器以及接近传感器和激光雷达传感器。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就是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装备,推动交通的数字化、网联化和智能化。其中,网联化对于智能交通的发展至关重要。利用物联网,可以让交通各环节和各方面成功联网,不仅能有效增强交通监管、升级交通服务,同时还能进一步完善现有交通业态。

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在城市交通中主要体现在微观的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控制和诱导等方面,通过提高对交通信息的有效使用和管理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 率,主要是由信息采集输入、策略控制、输出执行、各子系统间数据传输与通信等子系统组成。

信息采集子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辆和路面信息,策略控制子系统根据设定的目标(如通行量最大、或平均候车时间最短等)运用计算方法(例如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计算出最佳方案,并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子系统(一般是交通信号控制器),以引导和控制车辆的通行,达到预设的目标。

在智能交通系统里,传感器就如同人的五官一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由无线传感器构成的传感网络具备优良特性,可以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信息采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可以检测路口各个方向上的车辆,并根据监测结果,改进简化、改进信号控制算法并提高交通效率。

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可以应用于执行子系统中的控制子系统和引导子系统等方面,如改进信号控制器,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公交优先功能。而位置传感器能够有助实现节能、减排等功能。

传感器除了能帮助追踪高速公路实时路况之外,还能提供驾驶行驶时间的预测数据,这些数据将会以动态消息标志(DMS)陈列在高速公路的上方供驾驶参考。大量数据亦有助于交通规划,为未来的高速公路改善计划与决策提供更多有利信息,助力智能交通行业的建设。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能源资源开发、转换(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售电及用电的电网系统,通过智能管理可以实现精确供电、互补供电、提高能源利用率、供电安全,以及节省用电的目标。

智能电网的好处在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和减少停电,而建立智能电网所需的主要投入都花费在终端电力分布系统上,以及电力设施上的终端信息系统,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在传感器网络上面。

IHS报告显示,智能电网相关传感器的市场从2014年到2021年增长近10倍,达到3.5亿美元。传感器网络建设是智能电网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传感器引入各级网格的层次结构。

WSN(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是智能电网构成的三个层面。其中,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各种传感器、传感器网络(指由大量各类传感器节点组成的自治网络,具有自组织、自愈合的特点),WSN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感知和识别物体,采集并捕获信息。

智能楼宇

智能楼宇不同于智能家居,专指办公大楼、购物中心和酒店等非住宅建筑。这些建筑物中的设备都连有传感器,可以提供能源消耗信息,并自动做出优化运营的决策。一系列联网传感器可收集环境信息,以及与楼宇运行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数据。

这些信息既可在边缘(边缘计算)处进行处理,也可发送到到本地或云端运行的中央BMS系统。这些信息再被用于触发自动操作,以便对建筑物内的HVAC系统、照明系统、百叶窗和许多其他设备做出调整。

利用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在不同子系统之间建立交叉互联,建筑物即可实现“智能化”。如果把互联比作智能楼宇的骨架,那么实际设备和控制装置则相当于建筑物的肌肉和大脑。

智能组件之间的这种交互,能够根据室内空气质量(IAQ)和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来控制通风系统。照明系统也可根据是否有人存在及室内亮度等附加因素予以自动调整,这样可以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传感器在设备状态监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安装在设备内部或外部的传感器,可以收集反映设备运行状况的各种参数的数据。例如,在HVAC设备中使用气压传感器进行气流监测,在电机驱动器中使用电流传感器进行电流测量,或者使用微机电系统(MEMS)麦克风进行声音异常和振动测量。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地检测出偏离预定最佳状态的状况。

HVAC设备只是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传感器如何能够帮助实现状态监测和预测性维护,从而为楼宇经营者、租户和设备制造商发掘更多附加价值。对于电梯、阀门和照明等其他关键的子系统而言,相关半导体解决方案和先进的软件智能可解决维护问题并提供深入洞见。

智能制造

智能传感在制造过程中的典型应用之一,体现在机械制造行业广泛采用的数控机床中。现代数控机床在检测位移、位置、速度、压力等方面均部署了高性能传感器,能够对加工状态、刀具状态、磨损情况以及能耗等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实现灵活的误差补偿与自校正,实现数控机床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此外,基于视觉传感器的可视化监控技术的采用,使得数控机床的智能监控变得更加便捷。

汽车车门检测(图片来源:e-works)

汽车制造行业应用智能传感也较多。以基于光学传感的机器视觉为例,在工业领域的三大主要应用有视觉测量、视觉引导和视觉检测。

在汽车制造行业,视觉测量技术通过测量产品关键尺寸、表面质量、装配效果等,可以确保出厂产品合格;视觉引导技术通过引导机器完成自动化搬运、最佳匹配装配、精确制孔等,可以显著提升制造效率和车身装配质量;视觉检测技术可以监控车身制造工艺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用于保证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高端装备行业的传感器多应用在设备运维与健康管理环节。如航空发动机装备的智能传感器,使控制系统具备故障自诊断、故障处理能力,提高了系统应对复杂环境和精确控制的能力。

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综合多领域建模技术和新型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出可精确模拟物理实体的数字孪生体,该模型能反应系统的物理特性和应对环境的多变特性,实现发动机的性能评估、故障诊断、寿命预测等,同时基于全生命周期多维反馈数据源,在行为状态空间迅速学习和自主模拟,预测对安全事件的响应,并通过物理实体与数字实体的交互数据对比,及时发现问题,激活自修复机制,减轻损伤和退化,有效避免具有致命损伤的系统行为。

在工业电子领域,生产、搬运、检测和维护等方面均涉及智能传感器,如机械臂、AGV导航车、AOI检测等装备。在消费电子和医疗电子产品领域,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更具多样化。如智能手机中比较常见的智能传感器有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图像传感器、三轴陀螺仪和电子罗盘等。

可穿戴设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传感器实现运动传感,通常内置MEMS加速度计、心率传感器、脉搏传感器、陀螺仪、MEMS麦克风等多种传感器。智能家居(如扫地机器人、洗衣机等)涉及位置传感器、接近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流量和速度控制、环境监测、安防感应等传感器等技术。

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也称为精准农业,可以使用最少的资源(例如水、肥料和种子)来实现最大化产量。通过部署传感器和测绘田地,农业工作者开始从微观角度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科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精确农业中使用了许多传感技术,它们提供的数据可帮助监测和优化农作物,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其中包括:

智慧医疗

医疗传感器经常被用于造价高昂的医疗器械,因此医疗电子传感器是具有高价值的一类传感器。医用传感器主要按工作原理和应用形式进行分类。

按照工作原理,主要分为:物理传感器、 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以及生物电极传感器。按照应用形式,主要分为:植入式传感器、暂时植入式传感器、体外传感器、用于外部设备传感器、可食用传感器。

随着材料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柔性基质材料以其柔韧、可弯曲、延展、可穿戴等优势逐步进入医疗市场。

柔性传感器兼具柔性基质材料的优点与人体相适应,不论是可穿戴设备还是植入设备都有着非常好的适应性。柔性传感器可用于智能创可贴、智能绷带、柔性血氧计,以及柔性可穿戴离子型湿度传感器等。

可植入传感器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生物相容性强等特征。可植入传感器一般自己供电并利用无线技术传输。与可消化传感器不同的是,可植入传感器通常植入皮下或器官中,获取用户的电生理或化学信号进行传输,重要用途在于精准监控生理信号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医疗。

传统的可植入传感器的难点是传感器本身不可降解长期存在体内损害体内周围组织或细胞造成二次感染,手术取出也会造成二次伤害,近年来生物降解的可植入传感器也开始被采用。

环境检测

传感器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与检测物质中的污染物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判断检测物质中是否存在污染物;把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环境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可将传感器技术分为光学传感器和电化学传感器;根据反应机理的不同,可分为生物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液体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将功能基因、抗体等生物材料作为敏感材料,利用信号采集装置采集生物化学信息,分析转化为电信号的生物化学信息。

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敏感材料和传感器元件越来越多,有助于准确识别环境中更多的污染物质。

与常规传感器相比,生物传感器具有更强的选择性,操作也更加便捷,测试速度更加快速,结果也更为准确。生物传感器技术大多应用在大气环境检测中,包括:

水体环境的检测是通过液体传感器技术实现的,液体传感器技术能够检测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目前来看,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两种: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

这些污染物绝大多数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承受能力,引起水体污染。液体传感器技术在水环境检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气体传感器能够检测大气环境中的氮氧化物以及含硫氧化物,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效果良好。气体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气体通过传感器探头时,探头收集和分析气体的相关信息,将获得的气体体积分数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污染物质。

以氮氧化物为例,利用气体传感器技术检测氮氧化物时,通常利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对其进行检测,目前研究人员又提出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例如传感器将铂作为电极,离子转换器采用的是氧化钇和氧化锆,检测废气时,只需将其放在排放口位置,待数据收集后,便可准确检测出氮氧化物的含量。


结语

物联网的发展为传感器带来了海量的需求,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渴望各种传感器。

2015年,日本电子原料和磁材料巨头TDK看中物联网的发展,押注重要的底层器件传感器,并购了应美盛、Epcos等全球传感器大企,因此造就了TDK今日传感器业务的爆发,成为其业务增长的重要支柱。

物联网时代刚刚开始,传感器走向了舞台的中央,我们中国传感器企业要把握好这次契机。



参考来源:

1. Allied Market Research

2. 传感器专家网

3. Techbriefs

责编:Steve



您对本文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分享!

顺手转发,将中国传感产业动态传递给更多人了解!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传感器专家网观点或立场。更多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传感器   这个世界   穿戴   土壤   测量   价值   美元   环境   智能   数据   设备   系统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