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是如何做到,在1米高处精准反推着陆的?为何美国不用?

此前中国梦天实验舱作为“天宫”的组成部分之一,已经顺利完成了交会对接过程,神州十四号航天员无疑又协助完成了一项太空在轨任务。

此时三名宇航员的在轨驻留时间已经达到了近5个月,过不了多久就会结束“出差”,返回地球,因此返回舱着陆技术再次进入人们的讨论范围。

而参考对象,自然是实现了1米高精准反推着陆,以极其平稳姿态落地的神州十三号返回舱。

以平稳姿态着陆的神舟十三号返回舱

那么,这种精准反推着陆到底是如何做到的?美国为何不用呢?

神舟飞船的精准反推着陆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反推着陆。

这种着陆方式的关键点在于反推发动机,反推发动机启动之后向上产生的冲量可以大幅度减小着陆速度,进而有效降低“冲击载荷”。

反推着陆的关键在于反推发动机

这种着陆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很低,着陆时产生的冲击载荷比较小

不过由于对发动机等要求比较高,所以缺点也很明显,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和系统质量,主结构承担了冲击载荷之后,会产生变形的情况,难以重复利用。

其次再来看看神舟飞船返回的基本流程,为了尽可能地降低速度,返回舱需要依次打开降落伞。

使用反推发动机着陆的基本流程

第一个降落伞是引导伞,它的作用是帮助返回舱校正位置,避免它以东倒西歪的造型落下来。

在确定返回舱的位置之后,再打开第二个伞,这个伞的功能是帮助返回舱减速。它的开伞速度比较快,伞面则比较小。

最后一个伞就是大家熟知的主伞了。

这个伞比前面两个伞要大得多,比如神舟十三号主伞的表面积可以达到1200平方米,完全展开之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

神舟十三号的主伞又大又显眼

之所以做得这么大,除了是想让它进一步发挥减速效果以外,还要让其起到提示的作用,让人们用肉眼也能直接捕捉到返回舱。

以上是着陆之前的减速工作,可是哪怕经过这样的减速过程,返回舱的速度依旧能达到9米/秒,所以此时就轮到反推发动机开始发力了。

即使有伞协助减速,返回舱速度依旧很快

咱们以神舟十三号飞船为例,它身上装了4台反推着陆发动机,为的就是帮助返回舱减速,让宇航员顺利着陆。

不过只有发动机是没用的,还需要它做到在关键位置“精准刹车”。这个所谓的刹车需要4台反推着陆发动机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然后让燃气从尾部喷出,以此来起到减缓落地速度的目的。

需要让返回舱底部的4台发动机同时点火

根据资料来看,每台反推发动机都能在一瞬间就产生3吨左右的推力。因此,当4台同时工作时,推力能达到十几吨,而这个推力刚好就能有效地减弱返回舱的速度,降低它的冲击载荷。

由于返回舱携带的燃料并不多,所以不能在太高的位置就实行点火,而且位置太高,落地时可能依旧会出现颠簸的情况。

因此动力所的研究人员,就为神舟飞船设计了专门的刹车流程,让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米时,再启动反推着陆发动机。

研究人员为神州十三号设计了刹车流程

至于为啥能精准定位在1米的高度,主要得益于返回舱当中的电磁波测距技术

它也被称为γ射线,是原子核能级跃迁推激时释放出来的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正是因为有着很强的穿透力和敏感性,使得电磁波测距能够精准地把控位置,在返回舱和地面的位置达到1米的时候迅速作出反馈,让反推发动机在10毫秒中全部启动,以实现整个缓冲流程。

返回舱当中有着敏感的电磁波测距装置

咱们用文字介绍这个过程,似乎显得非常容易,但实际上却需要各个设备保持正常的运转,而且时间和距离都不能有丝毫的偏差。

因此,神舟飞船在1米高处实现精准反推着陆,确实是相当不容易的,它考验了很多方面的细节。

此外,由于神舟十三号上的反推发动机在轨运行了很长的时间,所以人们对其能否顺利正常运行还是捏了一把汗的。不过,好在最后还是顺利完成了着陆,这证明咱们的飞行器着陆技术确实获得了较大的进展。

神州十三号在轨运行时间很长

当然,也有人疑惑,似乎没见过美国使用这种缓冲着陆方式,也没听说他们完成过类似高度的精准着陆操作,难道说美国没有掌握这项技术吗?

传统返回舱的着陆缓冲途径有很多

实际上,并不是美国没有掌握,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另外的途径让返回舱实现缓冲。

要知道,传统返回舱的着陆缓冲途径是有很多的,咱们上文说的那一种,目前主要是中国的神舟飞船和俄罗斯的联盟号在使用。

俄罗斯的联盟号也采用反推力发动机

至于美国,他们基本都选择海面溅落式缓冲,这种着陆方式的着陆点往往位于海洋,它主要通过返回舱主结构与海水的相互作用,来吸收返回舱的冲击动能,以实现缓冲的作用。

这种着陆方式的优点在于,海水不像陆地那么“硬邦邦”的,本身产生的着陆冲击载荷就比陆地低。

返回舱选择在海上着陆的基本流程

再者,这种方式不用配备发动机、燃料等太多设备,降低了返回舱系统的复杂程度

那么,这种缓冲方式是否利于回收呢?

别看其主结构接触海水之后很难受损,但是由于回收过程中,返回舱会在海水中浸泡较长的时间,所以返回舱还是会受到盐蚀作用的影响,从而不利于维修和重复使用。

飘在水上等待回收的返回舱

根据资料来看,美国大部分载人返回器都选用海面溅落式缓冲的途径,比如阿波罗、MPCV、龙飞船等系列。因此,美国返回舱着陆点大多都位于海上,这一点和咱们国家还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除了以上这两种缓冲方式,还有气囊式着陆缓冲、主结构着陆缓冲等也常被人们使用。

以气囊式着陆缓冲为例,它主要是想实现返回器的重复利用。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方式利用了气囊的可压缩性,来吸收着陆时产生的冲击能量。

气囊式着陆缓冲方式

中国的新一代飞船,也有可能会选择使用气囊式缓冲。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商业航天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还发明了更多返回器着陆的缓冲途径。

接下来,咱们就简单来介绍一下。

新型返回器着陆缓冲途径

第一种是反向重构式着陆缓冲,这种方式是正在研究的半刚性机械展开式气动减速技术。

反向重构式着陆缓冲装置示意图

从结构来看,它像是在返回舱顶部支起了一个“雨伞”。而之所以要研究这种着陆方式,就是在为登陆火星做准备。

第二种就是着陆腿式缓冲

以美国SpaceX公司“龙飞船”的设计为例,它先是和我国神舟飞船一样,利用4台反推力发动机进行减速,然后再从底部伸出几条腿,完成最终的缓冲。

SpaceX为龙飞船设计底部缓冲装置

不难看出,大家都根据自己的需求为返回舱选择了最合适的着陆方式。相信在科学的进步之下,未来的着陆将会更高级、更精准,而这样的话,宇航员在返程途中也能少受一些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神舟   美国   飞船   精准   载荷   推力   发动机   返回舱   速度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