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徜徉 天门东湖的天下文章

东湖的“天下文章”

向金祥


我是先认识省城武汉的东湖后认识家乡天门东湖的。

1970年春节后的一天,父母亲要我从天门乡下送7岁的姑表弟回汉口汉正街。那时候,乡下到汉口要从汉江坐轮船。麻洋镇地处汉江边,是个古老的集镇,船码头有个轮船候船室。下午三点左右,我们从麻洋登上“竹山”号客轮,深夜到达汉口。姑伯要表弟当东道主,留我在汉口玩。我们俩一会儿坐公交,一会儿坐电车,玩着玩着,就玩到了东湖。

初见武汉东湖,留给我的印象除了大,与我在乡下见过的湖泊没有什么区别。水上有人划艇,三三两两的人不多,后来才知道是在搞训练。因为崇拜朱总司令,记得了他老人家给东湖写的诗:“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

如今,伟人的预言变为现实,武汉东湖媲美杭州西湖。家乡天门的东湖,以风光秀美、景文并茂与同城的西湖交相辉映。

天门,是一个对湖泊有特殊感情的城市,城中拥有东南西北四个湖泊公园,纵观全国,极为罕见。湖泊公园,是天门的城市名片,也赋予天门独特的灵秀与内涵。

东湖是天门的璀璨明珠,是天门人的时光记忆。东湖公园是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从稚嫩孩童到白发老人,都对东湖爱得欢欣,爱得深沉。

从“钢筋混凝土的森林”,走进这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内心的困顿一扫而光。来之前,日思夜想,充满期待和憧憬;回去后,那些在湖边嬉水、追闹、留影的欢乐,久久难以忘怀。

生态道路、临湖栈道、亲水平台、湖心小岛串联起水、林、城,使之成为了市民呼吸清新空气、亲近清澈湖水、享受清静环境的生态休闲空间。这里没有忙碌和烦恼,可以慢下脚步、静下心来,品味生活,诗意徜徉。

湖水清凉,湖风阵阵。身心疲惫时来湖边一洗炎炎燥热,在林荫掩映、花香袭人的生态道上,或骑行、或漫步、或小跑;或在路边草坪席地而坐、在椅子上随意歇息,看湖光潋滟,赏怡心美景,享受都市慢生活的悠闲,对这座城市的爱恋与自豪不禁喷涌而出。

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今天的东湖,天、地、人和谐相处,生态与人文完美融合,让世人看见宜居天门的独特魅力。

临湖回廊,依水傍岸。生态道路连接生态湿地岛、湿地栈道、阳光草坪、生态密林,水榭、景亭矗立湖中,环湖绿化带翠柳成荫,湖面各种水生植物生机勃勃,引人入胜。

凤之舞休闲广场有一座巨型雕塑“凤”,源于出土文物中的凤凰造型。湖心岛旱喷广场、水幕电影喷泉、滨湖休闲步道、儿童娱乐广场、特色景观桥等景点各具特色,直插云天的广播电视塔,色彩缤纷的湖上摩天轮,富有诗意的路灯,爱心满满的座椅……游人在优雅恬静的湖景中韵语友情,在鸟语花香的林荫道流连忘返。

东湖的特色,不止在风光秀美,而在于细枝末节中所蕴含的城市睿智,凝聚着对城市的信仰,将文化藏于四季,与千年文明印记对话,与其相辉映,历久而弥新,变成永恒的精神符号。划彩船、舞蚌精、三棒鼓,惟妙惟肖;磨豆浆、烹蒸菜、贴锅盔,栩栩如生;车水、推磨、乘凉,特色迥然;抬花轿、背媳妇、玉女献鲫(吉),出神入化;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天门糖塑,始于唐代的民间曲艺“活化石”皮影戏,迄今200多年的花鼓戏,久负盛名;这一组组雕塑匠心独运,是一种文化、一种风俗、一种传统,是一篇生动的文章、一个美丽的传说、一部不朽的书,传承着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艺术瑰宝。

东堤水月,浮远烟树,八屋晴雪,一都春风,见龙跪照,乾明午钟,谷庵稻熟,花巷蓼疏。古之东湖,“八景”之美令人萦怀。

以人为本,“还湖于民”。近十年,东湖扩容三倍,公园面积66.98公顷,湖面24公顷,实现了湖泊与天门河水系自然连通。

岁月静好,移步皆景。文化活动区,滨水休闲区,生态湿地区,时尚生活区,新时代的东湖涅槃重生,举目满眼春。

从空中俯瞰东湖,粼粼的湖水与环绕四周的绿树相互映衬,宛如一幅城水和谐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

行走中感受东湖,河清海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多彩东湖版的“美丽中国”欣欣向荣。

随时光品味东湖,在抖音短视频各种平台上比时髦赚人气,接地气的舒心欢歌振奋激昂真实而淳朴。

若是湖上泛轻舟,“东湖水迎天上月”,没有滤镜用真情,拍出来的是大美天门奋进向前的精气神。

夜晚,华灯初上,东湖夜色更加璀璨、迷人。

东湖上的鲫鱼桥,在霓虹灯下美轮美奂,水中的倒映神似一条肥硕的鲫鱼。为一条鱼在湖上造一座桥,这是天门人的神来之笔。在百度上搜索“以鱼的名字命名的桥”,没有出现雷同和巧合。

传说唐朝尉迟恭老年受封鄂国公以后,来到“柳绿春暖湖如碧,葮黄秋高沙鸥飞”的竟陵,在东湖筑起“乾明殿”安享晚年。东湖鲫鱼,鳞片灿灿如金,背厚腹宽,个大体肥,肉质细嫩。尉迟恭发现其与别处的鲫鱼不可相提并论,煎、煮、蒸、炖,味道都属一流,特别喜爱烹食东湖鲫鱼,他常以此馈赠老人、产妇,作贡品进奉唐皇,被赞为上等佳品。

“氽汤鲫鱼(cuān tāng jì yú )”,是中国菜谱湖北菜系中的一道名菜,“汤色洁白,酽如奶浆,鱼肉腴美,鲜润爽口”,首创者就是尉迟恭。天门民间小调中,流传着“清炖活鲫鱼,等我郎来吃”这类借东湖鲫鱼表示爱情的佳作。“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在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里,东湖鲫鱼居“天门四珍”之首。

鲫鱼——机遇——积玉!一条鲫鱼,盖过了“天门东湖的风头,尉迟恭的知遇之恩功不可没。

犁泥最苦教弟子诸恶莫作,

清泰极乐劝大家众善奉行。

东湖,有座“历汉晋隋唐”数千载的乾明寺,又名东禅寺。今天的天门第一人民医院,位于乾明寺所在地。1950年,乾明寺为“护佑生命 守卫健康”,把地盘献给了天门县人民医院,成为杏林佳话。

岁月悠悠,星河浩浩。乾明古寺,从历史的源头穿越时空踏歌而来,一所现代化医院巍然矗立于美丽的东湖之滨。

东汉时,“乾明寺”肇基于东湖湖心屿上,晋代始名“东禅寺”,佛殿经堂随佛、道之教盛行而日臻宏阔,唐代贞观中,取唐诗“日月东西见,湖光表里明”之意,易名“乾明寺”。自汉代以来,历代有浮屠高僧驻锡其间,香火鼎盛。明代竟陵派文学家钟惺撰文称赞:“邑有湖,湖有寺,寺有阁。登阁亭,如坐舟中,倚松窗而下观,可掬、可濯、可洒,即不可以为佛国,而不以为胜境不可”。明、清两朝,寺院香火鼎盛,“来往小舟如燕,观戒士女如云”。1938年日军入侵天门后,千年古刹面目全非。

2004年7月,重建的乾明寺以美好愿景更名为“慈光寺”。红墙绿树掩映下,一方佛门净土,北枕七星高拱,南纳荆楚雄风,东迎旭日冉冉,西接紫霞映空。

湖光水色映高楼,诗意栖居“第一村”。东湖社区,明朝中叶形成居民点,国土面积228公顷,居民点近20个,居民近万户。原住居民2420户,8282人。倪氏为最大姓氏,有300余户,1000余人。辖区内有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青少年宫、科技馆。社区村(居)委努力建设“人文环境最优 经济发展最快 居民实惠最多”的宜居社区,荣获“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夯实‘绿色家底’,留下‘生态银行’”,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水清起来人富起来景美起来,越过越红火的日子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进。

东湖的形成有5000多年历史。在远古时代,受地壳运动和洪水冲刷的影响,潴水成湖。据东湖、西垸的老人们讲述,东湖为古代汉江钟祥段狮子口溃口,泗港河、南港河、三澨河、天门河等汊流之凶猛洪水冲刷而成。

天门,古为云梦泽风国地,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秦统一中国后,设竟陵县,隶属南郡。古竟陵区域广阔,包括荆州长江以北、石城以东、江夏以西的全部地域。

云梦泽,又称云梦大泽,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先秦时这个湖泊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到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相互分离的湖泊。

《大明一统志·山川·竟陵》载:东湖,竟陵东城外。清康熙《竟陵县志》和乾隆、道光《天门县志》均记载:“东湖,县东城外,广袤三里,中有洲。”洲连东禅寺(今名慈光寺),寺前长堤接东门河街。“殿阁隐起,水竹萦纤,望之为邑胜处。”

《禹贡》是公元前第三世纪前期的作品,较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早六十年。《禹贡》载:夏禹“番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清乾隆三十年《天门县志》载:三澨系天门境古河流,属荆州之域,接天门河。东湖,中有桥,覆有亭殿阁隐。起水竹萦纡,卢雉叠影,烟火稠密,望之邑胜处。沈伦《夜泛东湖》,有“一拳刹影着烟蒙,四处苍茫未有中”之句。在东湖可感受“东湖日出”“湖上泛舟”“层林夕照”等自然风光。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十年路、百年潮、千年梦,东湖巨变,今天不是终点,明天才是起点。

秀水泱泱,湖风温馨,美景多情。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鲁铎、钟惺、谭元春,清代张其英等曾在这里留下歌咏东湖的传世绝唱。

东湖,曾是鲁铎办学的地方,也是他走向仕途的起点。

鲁铎(1461年—1527年),字振之,号“东冈居士”,他晚年称“止林老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鲁铎因多次落第使得家中生计艰难。于是,他在竟陵办了个“东湖书院”,力学之余授徒数十人,每天讲诵不倦,并作好了终生不第的准备。

东湖荷花遍布,鲁铎位于东岸的住宅叫作“东庄”,当地人称作“莲北庄”,他因此又自号“莲北居士”,其《东庄》诗有“不妨兼有渔翁乐,秋水东湖一钓槎”。

三年之后,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会试,鲁铎暗自寻思这是最后一战,如果不第就不再考了,却出乎意料地夺得会元,在随后的殿试中竟名列二甲第二名,被遴选为庶吉士。从此,他深为大学士李东阳赏识,引为知已。

正德二年(1507年)冬天,鲁铎出任国子监司业,正德十年擢升为位于陪都南京的南国子监祭酒,十一年调任北京国子监祭酒,十二年辞官回家养病。

据《祭酒鲁铎传》(著者胡德盛)所述,县城竟陵东南的城隍庙附近,弯弯曲曲的小巷深处,旧有一个高地,高地上有个一丈来高的古台,名叫“梦野台”,据说从前登上这里可以饱览云梦泽的风光。告老还乡的鲁铎买下这块僻静的荒地,在台西空地上建起几间屋子,教导儿孙和同族子弟读书,老师李东阳亲笔题写了“梦野台书院”的匾额。他在临水的梦野台以东则筑成了“己有园”,以庆幸自己终于在故乡有了一处安歇之地。“每风日晴美,扶杖起行,药时复陟降,倦则倚树而立,藉草而坐,间闻好鸟语,取琴弄膝上和之,或从童子钓池上。”鲁铎一直受到家乡人的爱戴,当时的人都知道有个鲁先生,是位德高望重的大贤。

时光流走无声,风景变换不停。传承鲁铎办学的遗风,师范、卫校、技校、职校、乒乓球学校,实验高中、陆羽高中、万林实验小学等等,一所所学校坐落在东湖畔。

时间前行不舍昼夜,连结起过去和未来。

东湖公园主入口北面,有个月影观景台。平台上设一斜面花坛,挡墙上刻有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所编《唐诗归》第一首诗《帝京篇》,为唐太宗所作。

明朝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反对拟古,倡导“抒写性灵”。钟谭诗文“涤荡俗尘”,一新世人耳目,“名满天下”。

1985年,天门县政府为纪念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和谭元春这对文坛巨匠,在东湖修建一亭一榭,命名为“隐秀亭”“元春榭”。亭是依据钟惺攻读之所“隐秀轩”而命名,榭则是寓谭元春正月初一生辰之意。1986年春,谭元春诞辰400周年,县政府隆重举行隐秀亭、元春榭落成典礼。城区还命名了元春街、钟惺大道。

隐秀亭与元春榭一东一西紧密相靠。元春榭为两层,内设左右两道旋转楼梯,水磨石地面与组合式的栏杆,绿色琉璃瓦组成三角形楼,楼与地面连接以4根大理石方柱,顶楼与二楼相间处为四支飞檐翘角:隐秀亭两层均为四角翘檐,8支尖角凌空欲飞,亭的四周设有水磨石排坐。九曲桥像一串项链,连接亭、榭和湖岸。

明清时,东湖畔立有“钟谭合祠”,坊上题书“天下文章”四字。1939年被日本侵略军所毁。1988年版《天门县志》载:“钟谭合祠” 在县城内天王堂处(老教育局北侧),是为纪念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而建。清康熙八年(1651年),由谭元春之弟元方在钟氏宅基上拓建。内有拜殿、正厅,前立牌坊式门洞,俭事吴之纪临祀题额:“天下文章”。旁阁上有学谕吴景所题“仰经”二字。清乾隆二年进士,天门人龚学海撰联:

真契可忘年笑畈寒河古道干秋照颜色

雅音能绝俗中原北地骚坛七子谢风流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石家河文化载入《中国古代史》,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竟陵派文学载入《中国文学史》,皮日休的诗进入小学《语文》教材,天门糖塑编入小学《美术》课本,天门民歌的经典之作《幸福歌》被收录为全国音乐鉴赏教材,邹荻帆在第24届斯梅德雷沃国际诗歌节荣获“金钥匙”奖,傅敬恭独立执导的故事片《燕归来》参加三十一届西柏林电影节比赛。曾有热心人士谋划建“钟惺谭元春纪念馆”,问我选址何处?我的回答是东湖畔最合适。

东湖最美是文化。东湖里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沿革,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铢积寸累的世代积淀。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在这“诗和远方”之外,还有一种更广阔、更深远、更充实、更大写的“诗和远方”。历史不忘开路人,时代不负追梦人,未来不枉有心人。



向金祥,天门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主任记者。曾任湖北省记协群工内参专业委员、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评委,获湖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湖北省双十优编辑记者、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出版《心海帆影》、《喊出时代强音》等专集,《天门蒸菜》编审,《湖北省天门中学校史(110年版)》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半月谈》和今日头条、搜狐等报刊传媒,百余篇作品获得全国省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等奖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天门   东湖   云梦   汉江   汉口   竟陵   湖北省   鲫鱼   湖泊   诗意   生态   天下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