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节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我一直在想,一个人开始斩断幻想,蹋实行动的起点在哪里?

想来想去,我得到一个不可思议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大概是因为我们有幸做一次傻瓜。

我敢打赌,凡是买了一堆书没读报了,一堆课没上,心中有无数欲望的人,几乎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比如养成早起跑步阅读的习惯,练就写作画画的技能,考个好成绩,开个好公司,有高收入等等,这个判断是我基于很多人的经历做出,当然,我非赌徒,甚至凡事都有例外,平时很少说绝对的话,之所以用打赌开场,只是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和思考,而非争论。

毕竟现实中有太多人终日心怀变好的愿望,四处探索努力,结果不仅毫无起色,甚至徒增很多焦虑,我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因为自己有过这种经历,在那个时候,我心里始终萦绕着两个念头,一是凡事必须在看到明确的结果后才行动,如果前景不确定不明朗,即使别人说得再有道理,我也不愿意投入。

二是如果一个道理或方法,不能让自己快速发生变化,就不是最优的,所以要不断寻找,这样才有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法,当时觉得自己能这么想,还挺聪明的,现在回头看,发现自己是精明过了头,这种精明让自己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阻碍。

就像一道无形的门槛,把我挡在了成长的门外,怎么也跨不过去,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打破了障碍,径直地跨了过去,然后一切开始改变了。

成长中的悖论。

2016年9月,我在得到APP上订阅了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专栏。

按照他只字不差的阅读要求,我竟鬼使神差的做了一个决定,把文章全部用键盘重敲一遍,包括文后重要的留言。

一年52周,每周四天,每天约两个小时,我就这样读完了这些内容,此前我从来没有用这样用心读过一本书,如此践行,我极度认真地思考了维度价值复利耐心元认知刚需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以及对写作的认知,2017年2月,我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艺术。

对书中每日反思的做法很受触动,于是开始实践,我写着写着竟一口气写了160天,然后很自然地萌生了写公众号的念头,便于这一年7月开通了公众号清脑。

因为这160天的每日反思,我认认真真地审视了自己的状态和目标,也切切实实的体会到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这个习惯保持至今,截稿前反思文章超过了1000篇,猛然回头,自己竟然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一次是傻傻地敲键盘,一次是傻傻地写文章。

我看到了创造文字的好处,进而主动做成了这件事。

而以前的我,爱耍一点小聪明,总希望能先看到结果,再行动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真是一个成长中的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事实上,只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那些小聪明,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这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我们有时就是对他视而不见,这倒不是说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在行动前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是不同的。

在能主动做成一件事之前,我们眼里的世界是二维的扁平的,然而在能主动做成一件事情之后,我们就能够从测试的角度看到三维的,立体的世界,注意到人与人在认识水平上的差别。

在立体的世界里,处于高层次的人和处于低层次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态度往往有天壤之别,比如刻意学习艺术是这样描述的。

你觉得学英语没用,是因为你看不到生活中有需要英语的地方,只有英语学好了,和英语有关的机会,才会慢慢的出现在你的周围。

你觉得学历没用,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学习对你的生活轨迹能带来多少改变,只是基于当时的场景,认为自己手里只是额外多了一张纸。

你觉得锻炼身体没有用,正是因为你不去运动,所以感受不到它的价值。

没错,这个世界是有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


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这些东西在他们眼里确实没什么用,因为人们无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过的事,想要打破这个悖论,只有让自己行动起来,将认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断。

我此前一直强调想清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才能想得更清楚。

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的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事实上你只要坐上一次,就会发现做成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这揭示了又一个悖论,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

反过来说只有当我们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这样就不会想要那么多了,而欲望一少,焦虑消散,我们反而能更专心地做好手头的事情,凡事看结果,当你从现实结果中得到成长的真相时,什么学习焦虑,三分钟热度知而不行就都不算事了。

你会主动斩断幻想,专注一点静心行动,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不要垂涎别人20几岁身家百万,不要羡慕别人一夜成名,他们的故事若无法真实地改变你,那对你而言都是幻想,还不如踏踏实实地用行动让自己一点一点变好。

毕竟,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突破阈值。

打破这些悖论的方法就是不计得失的,先行动起来,有些人并不完全同意这些观点,因为他们行动后依然看不清结果,体验不到好处,消除不了欲望。

如果是这样,我想你有必要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行动量,看他是否突破了发生改变的阈值,因为付出的努力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影响一个体系,而努力程度低于这个阈值时,你的行动就会收效甚微。

比如广告行业就存在阈值效应,广告投放不足时不会产生多少效果,要让受众对广告作出回应,就必须让广告投放量超过阈值,我们在行动时也应如此,我们要专注,要持续行动,直到突破阈值,这样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风景,我在这方面体会颇深,如果我想养成一个习惯,通常不会以21天为标准,而是要求自己至少做半年,我相信,一件事情要是能被持续做180天,他就会成为习惯,比如我开始早起和跑步的时候,起初是有一些痛苦的,但扛过去之后,我就体会到了早起和跑步给自己身心带来的不可思议的体验。

回头想最难坚持的时候,可能就是突破阈值的时候,幸好自己当时没有放弃,从那以后要是哪天没有早起跑步,我反而会觉得难受,我知道当自己停不下来的时候,表示已经突破了阈值,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用同样的路径,我养成了阅读,写作以及每日反思的习惯,做一个有理有据的傻瓜。

之所以在傻瓜这两个字上加上引号,说明我并不认为这样的人真的傻,有时反而是一种聪明,这里的傻并不是盲目和冲动,而是有原理,有依据的坚定。

行动力强是因为自己赞同行动背后的原理依据和意义,而不是别人说做这个好,自己不深入了解就跟风去做,那才是真的傻,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的行动。

在实践途中,你自然也要保持思考,用行动反复验证他们的理论,不是则改,试则用,直到自己真正做到为止,届时你不仅能做成这件事,还能探索出自己的理论,成为别人眼中的高手。

当然,即便只是进行一个小小的理论,坚定的人也会有更多收获,比如我告诉过不少读者如何在舒适区边缘提升自己,多数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却并不行动。

而读者如如大王却严格执行了这些方法论,结果她用了两周的时间,就把钢琴考试的节拍,速度从160提到一百九十二一扫考前焦虑的情绪。

再比如,我在第五章提到了如何利用番茄钟进行主动休息,很多人频频点头表示很有道理,却没有真正行动体验,反倒是一位妈妈看到后立即让孩子用了起来,结果孩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说。

国庆假期用番茄工作法指导孩子假期学习非常有效,他自己设置闹钟,自己学习,自己休息,有时候只用两小时就完成了全部的作业,从此写作业时家里不再上演父子大战。

孩子有了更多的游戏时间,但在学习时也保持着极高的专注度,孩子这几天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同样的道理摆在面前,有的人觉得那是鸡汤没什么用,而有的人却觉得那是干货好用的不得了,如果你能够持续行动,我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特别偏爱你。

——我是“霞霞”爱阅读爱分享 摘自《认知觉醒》片段 希望我们都可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走,不计较得失的享受过程。也只有行动才可以消除焦虑和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阈值   悖论   这个世界   得失   焦虑   认知   傻瓜   层次   道理   主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