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欢子的废材养成记(一)

二欢子年过五十,回首自己的大半生,唏嘘不已感触良多,能够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已觉幸运不已,而于酸甜苦辣咸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存在,真是上天的恩赐。在幸运和恩赐之余,二欢子总感觉自己努力不够,做事做人不够勤勉和踏实,以至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废材,工作生活像在混日子上不了台面,碌碌无为甘于平庸甚至于自甘堕落。然而这样一个废材却于一个个难眠的深夜里心有不甘,想要发愤图强活得稍微精彩一点,净口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太宏大,但二欢子却总想往那上面靠,他对于自己要求是不放弃不抛弃,他这样想的时候有些搞笑又有些自我标榜和陶醉。二欢子努力于在他以前的日子里找寻他的废材养成的缘由,而在这过程里他竟也在回忆里找到些许快乐,于是便有一些记下来的冲动。

二欢子七二年生人,用网络流行语说那是典型的骨灰级七零后。小学初中高中同学的离去,让他感叹生命的无常,自己没有挂掉便倍觉上苍的眷顾。二欢子出生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目之所及的家乡还是公社大队小队大集体的治理模式,革委会是各级党委的权力中枢。典型的计划经济年代,在农村大白话就是集体劳作再集体分配劳动所得,二欢子那时最大的印象就是那是一个缺衣少食年代,吃饱饭穿暖衣是那时候人们最大的诉求。以至于在二欢子有记忆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过年吃上肉穿上新衣服是最大的快乐,又要感谢老天,二欢子在这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里下河地区出生,这里物产还算丰饶还可算作鱼米之乡,二欢子没有饥饿的记忆,以至于在后来的岭南和江南的打工岁月里和全国各地工友聊天时,相对于对于别人的吃不饱饭饥饿的描述,二欢子自觉幸运不已。家乡的鱼多,多到没有盐去腌制保存和煮食;家乡的红薯多,多到几十里外的亲朋挑着干柴草来换,所以二欢子没有挨过饿。虽然穿过打补丁的褂子和裤子,冬天的棉衣棉裤露着棉花,二欢子也没有挨过冻。多年以后二欢子回想那时候没有挨饿受冻是不是举全家之力不得而知。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他是一个拖着前清辫子的男丁,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吃饭和穿衣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全家最好的资源,后来两个姐姐初中都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帮忙干活了,妹妹有没有初中毕业都忘了,都不好意思问。爷爷父亲都是单传,二欢子又是兄弟一个,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在家里他自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时候没有婴儿车,奶奶和妈妈都告诉过二欢子,他是太爷爷太奶奶抱大驮大扛大的。同村人叫他“惯子子”叫了很久,他长长的小辫子也一直拖到十岁才剪去。这万千的宠爱一直是二欢子最大的念想,也是他成就废材的最大的基础。二欢子很早就已经不怨天尤人了,一切的后果都是自作自受也都要自己承担。量子力学(是不是佛家说的二欢子不确定)说我们一出世,后面的所有凡此种种都是注定的,如果再来一次,二欢子还想得到那备受宠爱的幼年和童年。

对于太爷爷和太奶奶,二欢子已经完全没有了面相的记忆,但是却有语言的的记忆。那时候没有人专门看管小孩子,在有记忆和没记忆之间的朦胧时期,二欢子和村里一大帮孩子一齐出去野了,就是野蛮生长的出去疯了,天要黑的时候在大集体做事的大人们回家后开始找孩子了,直到整个村庄都没找到,大人们开始急了,于是便有了二欢子一直都记住的太爷爷的发话,他说别人家的孩子都有兄弟两个以上,二欢子却是一根独苗,催家里人赶快去找,天可怜见二欢子和那帮孩子在天全黑下来时被找到了,没有人贩子没有集体溺水,他们只是野的忘了时间疯到天都黑了也不管不顾。后来的二欢子记忆清晰了,太爷爷的话也随着二欢子年龄增长而愈加清晰,那关爱无边里二欢子却恃宠而骄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天全   爷爷   奶奶   家乡   时期   集体   年代   记忆   两个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