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升级!中国经济的两大矛盾是什么?未来两年世界会怎么样?

2022年已经快走完了,很多人对明年的中国和世界经济有一个问号:中国经济到底会如何走?未来两年的中国和世界局势到底会如何?

先来说一下今年的情况。总的来看,中国迎来了破而后立的一个过程。

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度过危机?

一季度的经济相对稳定,而二季度由于华东等地区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需求放缓和供给不足两大矛盾,而这两大矛盾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二季度的GDP增速仅有0.4%。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出台了一些保民生,稳增长的政策,使得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宏观经济的积极因素增多,我们逐渐看到了希望。

22年三季度,我们的GDP增速出现反弹

而最后的四季度,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会有什么影响?未来的世界到底会如何走?今天我们就从宏观角度谈谈这个话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中国经济的两大矛盾:需求转弱,供给不足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的两大问题在于需求转弱和供给不足,而这两点又导致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有所减弱。所以现在大家最多的话题一个是怎么赚钱,另外一个就是如何“活下去”。

如何赚钱?如何活下去

当然,个人的主观勤奋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看懂未来的发展周期,只有站在风口上才会成为会飞的猪,所以我们才要用经济学的大周期来分析一下中国和世界未来的发展周期。

第一,大基建项目的不可持续。

三季度的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复苏?主要原因在于二季度出台了很多增加供给的措施,比如以投资为主导的大基建项目不断开工,刺激了水泥,房地产,钢铁的企业产能的恢复,这就创造了一系列的GDP,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

大基建项目开工,但是单纯依靠投资并不可持续

从数据来看,光9月份就有超过1.5万亿元的基建项目开工。而今年1-9月份,光中国建筑一家央企的新签合同金额,就高达2.45万亿。总的来看,9月份的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6.29%,是拉动GDP的主要动力。

然而我们要知道,以投资为主的大基建只能刺激一时,有的项目建设成功,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经济收益,比如京沪高铁等主要动脉,以及山西等地运输煤矿的普通货运铁路。

满载煤炭的货运铁路是赚钱的

但是有的线路建造了,虽然能够带来短期的GDP推动,但是并不能产生持久的经济效益,这就会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比如西部省市某些铁路干线项目的建设,有的项目甚至造到一半因为没有资金而被迫停工(具体项目就不说了)

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一个情况:中国作为基建狂魔已经很长时间了,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所投资的大基建项目是有限的,等到了能够稳定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建设完毕,那么以投资基建为拉动GDP的方案就不再有性价比,再搞基建就不是利国利民,而是劳民伤财。

中国作为基建狂魔,基建在GDP中的占比较大

需要注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信贷投资拉动GDP依然是主要选项之一,并不意味着基建会马上退出经济序列。

第二,需求转弱,普通人不敢消费

由于叠加全球经济衰退和美联储加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欧美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总体有所下降,所以中国的外贸出口是受到压制的。而基本盘上看,东南亚是中国外貌的基本盘,欧美方面的下行压力比较大。

外贸和出口增速下行,就需要内需来补;然而内需消费却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较大短板。根据统计局数据,9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 2.5%,是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增速最少的那个。

9月份社会零售品消费增速放缓。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一个是消费的大头餐饮企业受到了重挫!

9月份的疫情导致全国各地疫区出现了管控,餐饮和部分服务业关门歇业,居民就算有消费的需求,也没有消费的场所。

同样是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9个月,中国的餐饮业收入为31249亿元,同比下降4.6%,比如2021年还要低。

餐饮消费遇冷,很多地方以外卖为主

我拿餐饮业举例,只是众多消费行业中的一个缩影,没什么新电影上映的电影院,关关又开开的网吧和酒吧,其实都是受到影响的对象和行业。

再比如今年的旅游业和航空业,比去年还要困难得多,都是一个比较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居民的消费渠道在不断减少,也许只有网上购物网站中的拼夕夕,才是蓬勃发展的行业

旅游和航空业面临危机

除了居民的消费渠道不断减少之外,很多普通人变得“不敢消费”。

从失业率看,9月份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8月上升0.2个百分点,出现了抬头的趋势,这反应了国内经济面临疫情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

既然就业岗位出现不确定,裁员随时可能发生,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就会选择存钱,攒钱以应对可能带来的危机。

青年失业率降低,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回升

顺便提一句,9月份的1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7.9%、4.7%,这突出了年轻一带的失业率依然较高,作为消费的主力军,年轻群体失业率升高,意味着刺激消费的动力有所减少,这是我们值得警惕的。

第三,供给不足,产业链受到限制

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在什么?在于制造业,而国内很多城市之间的协作,是中国全工业体系运转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城市出现的“管控”,那么整个产业链条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举个例子,我一直买新疆产的牛奶,但是现在由于疫情的原因,牛奶发到浙江很困难,这就导致农牧产业销售受到影响,我想喝牛奶就喝不到。

疫情管控对于产业链协作有一定负面影响

再举个例子,A企业要造一辆汽车,这个汽车零件可能需要成都,郑州,合肥等一些城市来提供,只要有一个城市的物流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车就造不出来,就无法送到消费者手中。

所以多点发散的疫情,以及较为严峻的防疫形势,其实对中国的供应以及产业链都是一个威胁。

总的来说,疫情的防控影响了我们的内需和供给,导致十四亿人口的巨大消费需求被抑制,全产业链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如何用最小的经济代价来防控疫情?这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关心的事。

国际经济周期衰退,未来需要严阵以待

除了国内的影响,国际上的经济大周期也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现在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是什么呢?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亚太地区的经济已经进入了“逆风期”。并指出了三大原因:

IMF认为,亚洲经济进入“逆风期”

第一个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经济衰退,美联储加息之后,美元逐渐回流国内,造成全球金融环境的收紧,世界各国开始缺钱。

第二个在于乌克兰冲突,对于世界和亚洲来说,体现在能源和农产品的价格更贵了,也就是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

IMF认为全球经济面临三大问题

第三点主要在于中国,我们国内的房地产增速今年出现了较大的放缓,这导致了GDP并没有向以往那样强势增长,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今年的动力有所放缓,也是一个原因之一。

世界的未来如何走?我们该如何应对?

根据IMF的判断,未来全球经济,特别是亚太国家的经济增速,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疫情和美联储的加息政策。

疫情导致了各个国家国内经济发动机的运转受到影响,从而体现在失业增加,消费减少,外来投资减少等一系列方面。

全球经济或将继续衰退

而美联储加息更是让全球经济大环境雪上加霜,一些负债较高的国家很难承受住压力,容易出现债务危机,甚至连锁反应。外部周期的利空影响大概会至少持续1年以上,乐观点看是1年到1年半,如果悲观一点可能就更久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有家庭债务的,特别是房贷,车贷等债务的家庭,需要预留足够的现金,第一要务是防止断贷的发生。毕竟一旦出现因为疫情导致的“被迫断贷”或者主动弃贷,其代价是惨痛的,会出现经济损失和信用黑名单。

警惕停贷影响自身

其次,要有居安思危的想法,有的人想要创业,那么就得避开餐饮,旅游等容易受影响的行业,而选择一些不那么受影响的,可以线上售卖的行业。有的人想要高消费,那就看看自己的口袋里还有多少余粮,如果家庭本身并不富裕,还是苟一点过冬比较好。

在大的方向上,拥有充足的现金流,不要轻易上杠杆消费和投资,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一点。

相信中国经济会重新启动,中国这艘大船会行驶的更快更远!

最后也衷心希望,疫情能够早日得到控制,我们的防疫代价会一步步地减轻,中国的经济发动机最终会重新启航!中国加油!中国百姓加油!

------------------------------

【樱狼财经】探寻热点背后的真相,欢迎转发、点赞、评论。图源来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中国经济   危机   未来   失业率   基建   疫情   中国   全球经济   矛盾   需求   经济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