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以制造业为重点,这些工业强城抢跑了

作者:子非鱼

01 | 制造业保卫战打响

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

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家发改委官网

目的很明确,就是充分引用外资的力量,助力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这个目标,文件提出了三个发力点:一是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增量。二是加强投资服务,稳定外商投资存量。三是引导投资方向,提升外商投资质量。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第二次以文件的形式助力制造业发展。

第一次是在最近的大会上的报告。提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这是对实体经济的重新定性。这意味着,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在这一定性之后,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纷纷表态,提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

昨天,平安银行也明确表态: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对民营与小微企业、制造业与科技企业,及居民消费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扩大内需,积极支持“六保”“六稳”,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02 | 为何不断强调制造业

中央为何要强调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何发改委要发布文件利用外资力量助力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

根本原因有二:

第一,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之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1%,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

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占比中,工业超过了三分之一的贡献。我们想要实现经济的复苏,复苏工业至关重要。

第二,制造业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环顾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是依靠房地产走向富强的。环顾全球,所有跻身发达国家的经济体,都是依靠工业现代化。

18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并让英国具备了全球殖民的力量。之后法国、德国跟随工业革命,完成了现代化的转身。

二战之后的德国,虽然满目疮痍,但凭借着工业革命的家底,以及美国对欧洲的经济重建扶持,迅速成为了欧洲工业实力第一大国。

二战之后的日本、韩国,也是通过制造业走上了制造业强国和质量强国之路。。

再说美国,美国当初也是依靠制造业走上强国之路,后来依靠超强的军事力量,扶持美元上位,成就了金融超级大国的地位。

从当下的美国来看,美国是一个以金融业为主导的国家,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占比10.83%。

然而这都是表象。美国除了是金融强国外,还是科技强国、制造业强国。科技强国不用多说了,说说制造业。

以工业增加值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当今世界工业第一大国,美国第二。同时位居前十的工业大国还有日本、德国、印度、韩国、英国、俄国、法国、意大利。

当今世界十大工业大国(工业增加值排名)

来源:世界银行

美国依旧是工业第二大国。此外,这还没有算上美国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的部分。

美国将其大部分制造业环节转移到了低成本的亚洲。所以,美国看起来没多少制造业,但其制造业的强大,无可比拟。

所以说,没有一个国家的成功是靠运气,都是筚路蓝缕,依靠制造业逐渐升级,逐渐走向高端化,才逐渐走向富强。

所以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第三,让实体经济成为着力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法。

中国未来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所谓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那种贫富悬殊式的现代化,也不是以日韩为代表的那种属于财阀特殊利益阶层的现代化。这些都是少数人的现代化。

我们要的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一个都不能少。所以要摒弃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对内,以人民为中心,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对外,和平发展,与各国公平贸易。

如何实现?将实体经济摆在核心位置,同时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鼓励勤劳致富,潜台词是拒绝炒作致富。想要实现个人的财富增长,需要通过勤劳与汗水。

03 | 工业大城抢跑

事实上,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重要性,早在“十四五”规划中就已经明确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青岛、天津、重庆、杭州等城市,纷纷强调要提升制造业占比。

此外,重庆、广东、安徽、福建、浙江、湖南、四川、广西、内蒙古、上海、江苏、山东、湖北13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稳定工业增长的措施。

在实体经济、制造业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当下,在中央要求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当下的工业大城既是利好享受者,也是担当者。

因为要实现制造业升级,必须是制造业实力雄厚的城市。

以2021年年末的数据来看,当下的工业十强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苏州、重庆、宁波、佛山、广州、北京、天津。

此外,无锡、泉州、东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南通、青岛、长沙位居20强。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目前,这些工业大城在制造业升级方面,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蓝图,开启抢跑模式。

第一,纷纷布局产业集聚区,助力产业升级。

以民营工业强悍著称的佛山,提出了高水平打造“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全面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青岛设立了22个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苏州设立了16个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

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全国第二的深圳,更是提出了打造“20+8”产业集群,并提出了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完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健全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强化创新支撑体系、构建市区联动推进体系6大保障措施。

深圳立市四十多年,已经走过了“深圳代造”、“深圳仿造”、“深圳制造”的阶段,目前已经走向了“深圳智造”之路。

深圳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迅猛增长。

来源:深圳统计局

苏州方面,在过去几年完成产业升级之后,已经重回到了增速稳定增长阶段。目前传统制造业与新兴制造业平分天下,开启了两条腿跑步前进的模式。

第二,纷纷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技术突破。

专精特新“小巨人”则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

能够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这些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它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关乎一个国家的核心产业安全。

目前国家工信部已经公布了四批名单,北京、上海、深圳、宁波、重庆、杭州、武汉、成都、天津、苏州已经成功卡位,数量位居前十。

数据来源:国家工信部

中国目前的许多短板核心技术能否攻破,能否实现产业升级,从中低端制造业到中高端制造业迈进,希望或许就寄托在这些“小巨人”企业身上。

总之,我们已经看到了与过去不同的画面,从过去的满地炒作,已经转变为当下各城市争相升级产业,寻求技术突破。

未来的城市角逐中,不是谁的房价高谁就第一,而是谁的制造业更加高端,谁才能成为王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世界银行   制造业   工业   美国   深圳   助力   强国   中国   实体   中央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