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战略》精读笔记

分享我创业路上精读的100本书。

1.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读?

作者研究企业增长多年,其前一本《增长思维》更多讲的是运营增长,而本书更多是讲的战略增长,即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切入,阐释企业如何从一个阶段跨越到另一个阶段。

我笔记里Q2-Q6更多是讲些基本概念,从Q7-Q10讲的是下图的价值破局,Q11-Q12讲杠杆放大,Q13讲核心聚焦,Q14讲壁垒构建,Q15讲启动第二曲线的系统破界。

2. 增长的本质

2.1 运营性增长和结构性增长有什么不同?

运营性增长本质上是要“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通俗地解释就是“一个人不存在、两个人以上才存在的成本”。

结构性增长的本质就是“拓展生存空间”,其关注的外在机遇可以分为新市场、新用户、新渠道、新需求、新技术几个维度。

但增长要有科学的方法,核心分为4步:看清问题、假设归因、制订方案、验证迭代。为了提高用户洞察,要关注三类用户:超级用户,竞品用户,以及浅尝辄止的用户。

2.2. 如何理解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之前的信息化可以被理解为“将现有业务流程线上化”,还是内部视角为主,而数字化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从需求视角重构业务逻辑。

数字化转型基本分为 4 个环节: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与办公协作数字化、生产研发设计数字化、增长营销数字化。与其他环节相比,以增长作为切入口和抓手开展数字化是最优解。

2.3. 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

定战略:数字化并不能独立成为战略,必须要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匹配。数字化转型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千万不能搞反了,让公司战略委曲求全,去适应数字化。

理模式:数字化不是信息化,不是将原有业务搬到线上。首先要思考,在数字化时代,原有商业模式是否可以被重构。

找杠杆:数字化转型要一步步来,不要贪大求全、一口吃个胖子。从投资少、收益大的杠杆环节开始,这也是为何前文建议从增长环节切入,因为这样最容易形成正反馈。在增长工作中,你需要寻找其中颗粒度更小的杠杆环节。

选系统:选择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这一步反而是最简单的。

快迭代:数字化并不直接为增长提供方法,但提供了方法的可迭代性,你要通过不断迭代运营机制和具体技巧,持续实现增长效果。

数字化给企业带来的是可衡量性及可迭代性的增加,结果是有的公司呈指数级增长,有的公司原地踏步,被紧紧锁在一个低级系统里。未来世界也许只存在超级公司和平庸公司两种公司。

3. 价值破局

3.1 如何理解流量在交易结构中的位置?

流量只是“接触”,是价值传递。但在价值传递之前,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创造环节。价值创造+价值传递,才是思考增长的比较完整的框架。

如何衡量企业有没有实现价值创造?请用这个问题来判断:到底是我们需要客户,还是客户需要我们?比如增长研习社有一个业务是理财类自媒体,它有两种生意模式:卖广告或者卖货。卖货就是卖理财产品,从最开始,我们就选择了第二条路,因为第一条路会导致“我们需要客户”,而第二条路会导向“客户需要我们”。

趣头条的用户得到的最大价值暗示是可以赚到钱。这是明显的动因偏差,它以为只要用各种方式将海量用户聚集在一起,然后卖广告就可以了。先不说这种模式吸引的是什么样的用户和什么样的广告主,单说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根本不需要做一个新闻客户端,开发成本那么高。在一个微信公众号里每天发钱,也可以聚集很多人,在里面直接卖广告不就可以了吗?

“大牌平替”是完美日记的核心价值主张,这个生态位不能算错。但完美日记用纯流量打法来支撑价值主张,就略显单薄和急功近利了。在招股说明书中,深度合作的KOL(关键意见领袖)资源被视作完美日记的核心竞争力,但KOL资源不属于核心能力,他们随时可以走掉。

3.2 如何看待互联网公司先亏损再赚钱的商业模式?

此逻辑的关键在于能否预见盈利和成本的分界点,如果过了这个分界点,成本并不随着用户规模扩大而增加,先亏再赚的模式才成立。

比如京东,早期京东的亏损主要因为物流体系的建设,在此项工作完成后,企业规模扩大,成本并不同步增加。京东用亏损“烧”出了“送货体验好”的价值主张,创造了价值。

钱如果花在了流量费用上,花了就消失了,企业并没有沉淀下什么。随着规模扩大,这部分成本不降反升,这就是完美日记遇到的困局。

3.3 如何理解差异化及价值创造?

一个产品的差异化不在于满足了不同的用户需求,而在于对用户不同价值主张的权重选择不同。可以利用价值曲线来呈现不同产品的价值主张。

将价值曲线呈现出来只是第一步,这里还有几个问题:第一,列出的价值主张是否完备?第二,这些价值主张是不是用户真正在意的?第三,如何调整价值曲线才能凸显差异化,实现价值破局?

如何找到价值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从商业模式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探寻。在需求侧,价值来源是解决问题和创造体验;而在供给侧,价值来源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分析一个领域在用户旅程的需求侧和供给侧的交付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价值创造点。

贝壳的价值创造

3.4 如何进行价值显化?

一种成功的产品很少是单一价值贯穿始终的,从增长的视角看,我们既要不断挖掘新的价值,又要不断将原价值显化。

为什么要将价值显化呢?当然是为了促进交易的达成。价值显化有两种方式:提升价值感和塑造价值观。

提升价值感又有两个方向:社会偏好与认知偏差。

塑造价值观是另外一种将价值显化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价值观即偏见。人们对同一件事情有很多看待角度,哪个都不能说是错,选择某个角度则是基于价值观的。(瑞幸VS星巴克,泡泡玛特)

3.5 如何进行价值验证?

增长是“价值创造+价值传递”的完整过程。前面讲述了如何通过价值曲线这样的工具来挖掘独特的价值主张。但新的价值主张是用户所认可的吗?这需要验证。

验证一组新的价值主张是否被用户接受,可以参考这个模型:快来钱

如果没有完成价值验证,我们不建议做流量。很多人难以破除自我内心的执念,做了很多类似于“你妈妈觉得你冷”的事情。价值验证必须从企业视角转换为用户视角,而一旦完成了价值验证,就要开始做流量了。

3.6 如何玩转流量?

冷启动:第一波流量从哪里来

投放:账该怎么算

私域流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4. 杠杆放大

4.1 如何利用杠杆做增长?

如果一定要从成功企业家身上总结出共性的部分,我认为他们都具有“杠杆意识”和“复利意识”。

“复利意识”即长期主义,在统一的大方向下,每件事情都是对未来的积累,这样我们就能做时间的朋友。“杠杆意识”则是加速器,常见的三大类杠杆分别是社会资源、变化趋势和关键节点。

杠杆1:社会资源

杠杆2:变化趋势

杠杆3:关键节点

4.2 如何理解和构建增长飞轮?

持续性增长和盈利性增长并不是不能容忍暂时亏损,而是要厘清增长路径,知道每一步都在实现何种目标,需要何种资源作为支撑,依此路径我们能否实现长期增长并看到一个很高的增长天花板。

“增长飞轮”作为一种思考工具正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让我们在逻辑上清晰地分析增长路径。在企业核心业务确立后,在业务到达极限点前,无论从 1 到 10 选择的是爆品突破、打透细分,还是势能崛起,企业都可以用增长飞轮将极限点之前的路径预测出来。

构建一个增长飞轮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5. 核心聚焦

5.1 常见的增长路径有哪些?

增长路径一定要清晰而聚焦,不能左右摇摆。三种常见的路径包括:爆品突破、打透细分和势能崛起。

爆品突破:R策略与K策略

爆品公式

爆品往往是需求,供给,连接这三个环节中不同要素组合起来的结果。

爆品案例

字节跳动的方法是“大方向笃定,饱和攻击”,比如一下做了好几个视频产品,跑出来西瓜/火山/抖音这样的爆款。

在商场上从来没有充分条件,即只要做到什么,我就一定会成功;但有一些必要条件,即不具备某些条件,便一定不会成功。

领导者必须同时看到外部的机会和内部的能力和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所有联系,并在这些洞察变得众所周知之前率先反应,抢占先机。—微软纳德拉

三级火箭

不以用户最先接触的产品来赚钱,而以其他方式赚钱的增长策略,我们统称为“三级火箭”。从增长的视角讲,三级火箭的三级就是指,原本由同一个产品承载的获客、留存及变现环节被割裂开,可以分别由不同的产品来承载。

搜狗的第一级通过输入法获客,第二级通过浏览器留存,第三级通过搜索变现。360 公司的 2C业务采用了几乎是与搜狗相同的三级火箭模式,只是第一级获客产品采用了免费杀毒的安全卫士。在线教育通过9.9元的课程引流,再通过大班双师直播课变现。

“双减”之前,好未来旗下的家长社区产品“家长帮”为各地区家长、学生提供免费服务,从而聚集起庞大的流量,这是它的获客产品。引流到各地校区开设的面授班,是留存产品。各种单价很高的课程则是变现产品。在 2020 年,好未来重点推进了“题拍拍”项目,跟随“猿辅导们”加入拍照搜题赛道,此类工具又变成他们新的获客产品。题拍拍上线后,好未来很快又推出“免费答疑”,这是留存产品。一家公司可以从多个角度建立不同的三级火箭矩阵。

某健身房提供免费私教套餐,但要用户在某金融APP存一笔钱,到期后返还本金和收益。在这个案例里,健身房的获客产品是免费私教套餐,留存产品是其他的健身服务,变现产品是金融公司的佣金。

当一种商业模式被验证为做流量还可以,但是赚钱很难时,我们就要思考一下是否可以与其他公司合作,形成三级火箭模式。比如美团利用社区团购和摩拜单车做引流和留存,通过餐饮,酒旅和医药来变现。

这个策略的风险:获客产品要做到满足强刚需且边际成本低,留存产品要充分凸显特定的用户需求,变现产品还要配合强大的转化能力,这并不是很好操盘。

打透细分:只有小格局,没有小生意

开课吧初期只聚焦在了一个特别细分的客户人群:那些想从小厂跳槽到大厂的程序员。目标人群只有100万,客单价1万,市场体量100亿,其实也不算小了。打透细分,即选择一个细分市场作为切入口,集中火力拿下这个市场。

在识别细分市场时,可以从 4 个维度出发进行切分:品类、特性、场景和人群。

从 0 到 1:STP

我们不要陷入一个“差异化”的误区,用户要的并不是差异化,而是解决问题或者提供体验,差异化只是企业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呈现出来的结果,切勿把“与别人不一样”当作追求目标,这是逻辑选择错误。差异化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市场营销学中的STP是用来做市场细分的有效工具,包括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ing,目标市场Market Targeting,和市场定位Market Positioning。比如王老吉定位在凉茶市场,蒙牛打内蒙古第二乳企,七喜定位“非可乐”。

从 1 到 10:跨越鸿沟

《跨越鸿沟》提出一个非常经典的用户分类模型,将用户按照采用某个产品或者技术的周期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和落后者。不同类型的用户,决策特点不一样。

创新者非常狂热,愿意接受新事物,哪怕新产品有缺陷也会去尝试使用;早期采用者不那么激进,但也愿意尝鲜,只要产品的主要缺陷被改进,他们就会变成用户;早期大众的特点是务实,这类人不愿意冒险,但如果确定新产品能改善生活和工作,他们就会加入;后期大众则对市场变动不敏感,周围大部分人已经在用新产品,老产品都没什么人用了,这时他们才会跟着换新产品;落后者是最保守的一群人,不到万不得已不接受新事物。注意同一个人对不同类的产品的态度类型可能不一样。

这个理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哪怕新产品通过细分市场把握了破局点,被一部分人喜欢,也不代表它能够按照原有路径顺畅地进入大众市场。在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企业切莫被早期用户的行为迷惑了眼睛。比如得到APP在3000万用户门坎停滞了很久。

《跨越鸿沟》给出的跨越早期采用者与早期大众之间鸿沟的办法仍然是“打透细分”:在早期大众中选择某个细分人群,通过产品改造和用户运营全力占据这个细分市场,再向更广阔的人群扩散。

当某个产品价格足够低时,一个小市场便会变成一个大市场,比如打车,计算机,手机,新能源车等等。

势能崛起:善战者,先胜而后求战

所有的商业增长其实都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资源稀缺。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如何实现增长,就是在做两件事情:第一,如何高效地获取资源;第二,如何提高已有资源的使用有效性。比如罗振宇和罗永浩创业就有作为网红的势能,让他们高效地获取和利用资源。

获得势能的方法是主动创造群体主观共识。比如我认为他很牛,我觉得你也会认为他很牛,你也知道我认为他很牛,于是“他很牛”成了共识,“他”也由此具有了势能。

有 4 种方式可以塑造势能。

6. 壁垒构建

6.1 如何构建竞争壁垒?

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即构建企业的自我反脆弱系统。巴菲特提出的“护城河理论”包括无形资产、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和成本优势。

留存为先:从AARRR到RAARR

流量思维的公式是:流量 转化率。超级用户思维的公式是:CAC/LTV(其中CAC是获客成本,LTV是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

“留存为先”可以实现两个经营价值:第一,提高各个环节的转化率,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第二,将用户的生命周期拉长,增加触点,提升LTV。

用户价值=新价值—旧价值—替换成本。留存的秘密就在于“价值主张”和“替换成本”,即给用户提供明确的价值,以及增加用户的替换成本,这样用户的留存率就高。

三种提升用户留存率的策略,分别是超级用户、价值预留和用户成长。

应用不同的增长策略

网络效应:越多越好,越好越多

网络效应是指一个系统里要素的效用与其他要素的数量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系统里增加了要素,那么这对其他要素以及整个系统都有好处。或者说,原有用户的数量或规模决定了系统对新用户的价值。原有用户规模越大,新用户加入的意愿越高,会出现“强者更强”的现象。

用户关系类网络效应

数据类网络效应

算法类网络效应

语言类网络效应

产业链或生态类网络效应

聚集效应类网络效应

注意规模效应不等于网络效应,但规模效应往往是网络效应的出发点和目标。规模效应可以降低成本,但规模效应不会天然地带来网络效应。

双边网络应该先撬动对确定性要求低的那一侧,比如滴滴先撬动司机而不是乘客,饿了么先撬动大学生而不是餐厅。

7. 系统破界

7.1 如何破界创新启动第二曲线?

企业的第一曲线,是基于某个基石假设延伸出来的系统,它也必将受系统的限制而无法突破固有瓶颈。在原有系统内玩,是有限游戏,持续突破系统边界,才是无限游戏。

认知升级:企业的边界,是创始人的认知边界

“增长”作为一种商业概念并不是创新,但增长的实现往往与创新强相关,而创新其实就是破除思维遮蔽。

认知升级的两种办法

时光穿梭:如何正确地“抄作业”

孙正义著名的“时光机”理论是指充分利用不同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非平衡。商业模式、技术应用、运营方式甚至思考习惯,都可以通过时光机被“抄作业”。

要实践“时光穿梭”策略的4个角度

企业实践“时光穿梭”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进行考量

附录1. 如何理解使命愿景价值观?

好未来张邦鑫的定义

使命等意义系统不是实现商业目标的手段。为了赚钱谎称有使命来吸引人是大错特错的。使命来自比当前事业更高的维度,与商业战略融为一体,它并非手段,而是目的本身。

一个人真正拥有使命,才能在无尽的艰难当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茨威格讲:“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附录2. 有哪些交易成本?

1.知道成本:用户未能或不能获知与交易相关的信息,或获知的信息不够充分、准确,因而影响交易达成。

2.理解成本:用户对于获知的与交易相关的信息,不能或难以理解其正确含义,因而影响交易达成。

3.信任成本:用户对交易对象的信誉、信用、品牌形象等不信任或信任不足,因而影响交易达成。

4.选择成本:用户在交易过程中,因为品类数量、信息对称性、自身能力与习惯等因素,选择困难或无法选择,从而影响交易达成。

5.连接成本:交易双方因为连接媒介的载体、方式、过程等因素限制或阻碍,影响交易达成。

6.搜寻成本:用户在搜寻过程中,因为信息呈现方式、软硬件操作、自身能力与习惯等因素,无法或难以搜寻到匹配需求的结果,从而影响交易达成。

7.分享成本:用户在交易过程中,对于转发交易相关信息或转介绍产品,因为操作过程、分享门槛、信用支出等因素,影响交易达成。

8.停留成本:用户因为交易过程中出现停留或因停留时长、停留要求等因素,影响交易达成。

9.等待成本:用户因为交易过程中出现等待、等待时间过长或等待结果不可预期,影响交易达成。

10.描述成本:用户因为无法或难以精确描述所需呈现的信息,影响交易达成。

11.顾虑成本用户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信任顾虑或价格顾虑,因而影响交易达成。

12.支付成本用户在交易过程的支付环节,因为支付方式、软硬件设备、支付过程、支付能力等因素限制或阻碍,影响交易达成。

13.识别成本用户因为内外部因素,无法或难以对信息进行准确筛选、甄别等,影响交易达成。

14.操作成本用户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因为操作难度、操作过程、操作熟悉度等因素,影响交易达成。

15.履约成本用户因为内外部因素,无法或难以履行部分或全部交易职责,影响交易达成。

16.资质成本用户因为无法全部或部分满足交易所需实物或虚拟资质,影响交易达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杠杆   效应   流量   成本   战略   价值   笔记   用户   系统   市场   产品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