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思考的6W1H (上)

We already walked too far, down to we had forgotten why embarked。这是阿拉伯诗人纪伯伦在《先知》里写的。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纪伯伦,是享誉世界的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1981年纪伯伦逝世五十周年之际,黎巴嫩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决定该年为纪伯伦国际年。

我经常反复吟诵这句诗,因为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把教育一词挂在嘴边片刻不离,但是教育是什么?我们却很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因此,家长思考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我用6w1h来概括这些方面。

第一个W是who,谁是教育者?

无疑,教师、家长、社会,三者都是教育者,都负有教育的责任。但现实是,往往注意到了前者,忽视了后二者。特别是家长,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任职期限最长、任课范围最广的老师。他们既教从事智育教育,也承担德育教育。

把学生送到学校,以为这就万事大吉啦,这样的家长肯定不是合格教育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阴奉阳违言行不一,这样的的家长肯定也不是合格的教育者。固步自封不不思进取,这样的家长肯定不是合格的教育者。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父母和孩子,如同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有瑕疵,原件难辞其咎。孩子出了问题,父母也无法逃避责任。所以,当孩子发生问题时,父母要冷静下来先从自身找原因,不是简单地推诿他人,包括推诿给孩子。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同江河的上下游,彼此不是相互占有,而是代代相传。如果以自己为模具塑造孩子,那么家长就是一个失败的家长。“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一个家长是否合格?一试即知。当孩子出了问题,父母如果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或简单把原因于环境或孩子个人,那么基本可以判定,这个家长肯定是不合格的家长。

第二个W是whom,即谁是被教育者?

无疑,孩子是被教育者。但这还不够,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父母也是受教育者。

如果父母忘记自己也是被教育者,那么他就会放弃学习,放弃思考,不能与时俱进。如此下来,以经验教育孩子,被教育者出厂时肯定已经落伍。这样的父母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学习的父母在努力育儿。老师的事情由学校来管。但是家长呢?只能靠自律。家长不读书不思考,凡事人云亦云,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用过去的经验教育孩子,这跟刻舟求剑有什么区别。

不学习,有一百个理由。学习,一个理由就够。如果把学习作为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来对待,那么没有时间等等理由都不存在。节假日,闲暇时,旅途中,等飞机、等火车,睡觉前,早晨起来以后,喝茶的间隙,碎片化等时间随处可觅,挤那么一点点时间读一点书,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做到的事情。

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有人质疑,学习有什么用?马云说,“ 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不吃饭,自己就要饿死;少吃饭,自己就会营养不良。不仅如此,因父母不学习而蒙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家长,也包括他们的孩子。

农业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是一千年翻一番,信息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是3-5年翻一番,现在是2年翻一番。不学习的家长,就是唐吉坷德,落伍于时代。落伍的家长去教育孩子,是典型的误人子弟。

第三个W是when,即在何时接受什么教育?

每个家长都有神童的情结。

“神童尹希:12岁考入中科大,17岁在哈佛硕博连读,2000年,河南14岁神童高考750分上清华,赴美留学后至今…”这样的新闻总是能吸引到家长的眼球,神童梦燃起父母无穷的激情。

神童,又称圣童、奇童、天童、或资优儿童,是对天资聪颖、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中国历史中最早的神童是甘罗。战国时期秦国大臣甘茂之孙甘罗,十二岁时即为秦相吕不韦的宾客,后出使赵国用计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被秦王嬴政拜为上卿。

我对这段记载始终抱有怀疑。人在一生中,其生理、心理不断成长,其承受、领悟力从没停止变化。所以教育要因时而宜,不能揠苗助长。可悲的是,家长大都把传说当事实,把个别当普遍。因为听说人家的孩子三岁背诵了唐诗三百首,于是不辨真假竞相效法。

这种事情,古已有之。北宋年间就发生了类似的事情。饶州朱天锡凭借神童试而得到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就预先商量好教书的价钱,每教完一种经书,(家长)就给他们一些钱,孩子就白天黑夜苦读。

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和年间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于是,重负之下,孩子失去了学习探索的乐趣。当幻想破灭时,家长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暴自弃,听之任之。不仅伤仲永的一幕反复上演,而且大器晚成的一幕也被扼杀。(杨雪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秦国   黎巴嫩   家长   神童   合格   父母   事情   老师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