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两大利好政策出炉:两融史上第7次大扩容来了,A股春天在即?

#头条创作挑战赛#


2022年10月,两大金融市场的利好政策出炉:

上述调整将自2022年10月24日起实施。

整体下调转融资费率40BP,调整后各期限档次的费率具体为:

182天期为2.10%、91天期为2.40%、28天期为2.50%、14天和7天期为2.60%。

很多人都忽视,或者说严重低估了这两个金融政策调整的意义和未来可能影响。

这篇文章,就将结合中国金融市场历次两融扩容的表现和影响的复盘梳理,结合当前政策风向,进行专题解读。

本文涉及相关金融市场专业知识和基础认知,阅读和讨论需要一定的耐心,欢迎有疑问的读者朋友文明留言,理性交流。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两融史上第7次大扩容来了,复盘过往,将如何影响中国金融市场走向?


复盘中国金融市场,两融历史上7次正式大扩容:








值得注意的重要底层逻辑是:两融交易只是市场情绪的放大器,扩容后上证指数涨跌互现,扩容并未改变市场本身运行趋势。

1,从此前两融标的扩容以后三个月的上证指数表现来看:

有两次录得正收益,分别在2012和2014年;

三次录得负收益,其中2013年有2次,2016年有1次。

最佳表现为2014年9月份,扩容后三个月内上证指数上涨34%。

最差表现为2013年1月份,扩容后的三个月上证指数下跌8.59%。

总体来看,数量均衡,但是涨幅大于跌幅。

2,从历次两融标的扩容后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的走势看,无论是周涨幅还是月涨幅,两融交易开始以及之后的五次扩容,大多数时间新增个股的平均涨跌幅都能跑赢沪深300指数。

从历史标的扩容情况看,新入选的标的股票在短期内表现往往更为活跃。

2019年标的股票扩大后,新增的650只标的股票的流动性在短期内有明显提升。

与扩标前一个月的平均水平相比,扩标后一个月,新增标的股票的日均换手率、日均成交额分别上升了55%、79%,远超全市场39%和46%的增长。

两融扩容的消息可以理解为上市公司在A股可以借的钱更多。

作为A股市场中活跃度最高的资金之一,两融资金有助于提高标的股票的定价效率和流动性。

此次扩容后,融资融券标的市值占总市值比重由约70%提升至80%,中小板、创业板标的市值占比大幅提高。

两融标的扩围,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小板、创业板的杠杆资金流入,有助于提升创业板的活跃度,但具体还要看各证券公司自身的两融标的池扩大纳入多少只中小盘股票和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A股市场妥妥的利好:

扩大标的股票范围在未分流存量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

此次两融标的股票扩容的措施,有助于吸引增量资金,增强市场信心,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

更重要的一个维度,那就是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和容量,为更多海外中概回归和国内实体经济企业,提前进行“筑巢引凤”的准备工作。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费率下调40基点!市场化转融资业务试点启动,该如何理解?


两融扩容的消息可以理解为A股可以借的钱更多。

转融资费率下调的消息就可以理解为借来的钱可买的股票更多。

什么是转融资?

大多数人买房是贷款,同样也有部分人贷款炒股,分为场外融资和场内融资,比如找银行贷款炒股就是场外融资,但这是不合规的。而通过两融借钱则是合规的,它是场内融资。

场内融资的意思是客户向券商借钱,但券商的钱从哪里来?一般是向证金公司借,证券公司是境内唯一从事转融通业务的金融机构。券商向证金公司借钱的过程就是转融资。

10月20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金公司”)发布两则公告,一是启动市场化转融资业务试点,二是下调转融资费率40BP。

如同央行可以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补充商业银行的资金一样,证金公司可以将自有资金出借给券商,再由券商提供给客户,以供其买入上市证券,这就是转融资业务。从转融资的运作流程讲,转融资费率下调带来的成本下降,可以转移至投资人,确实可算作实质“利好”,市场也将其解读为针对A股的定向降息。

据统计,转融资业务自2012年推出至2022年十年间为市场累计提供资金约1.8万亿元,近期市场转融资余额维持在600亿元左右,占两市融资余额比重约4%,并不算高。

下调40BP的转融资费率调整力度在历史上也不算大。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调整后182天期转融资费率2.1%,低于22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综合负债成本(平均3.3% /最高5.2%),对过去一年里经营压力持续增加的券商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特别是对于流动性紧张或者资金成本较高的券商而言利好的程度更大。而过去每次转融资费率下调,对券商板块和整个A股市场来说,都确实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转融资费率的下调意味着股市的钱更便宜了,对于指数形成积极利好。

2014年8月15日,中证金融下调转融资费率80BP,182天期转融资费率从6.6%降至5.8%。几个月后,上证指数出现持续暴涨,累计上涨超130%。


2016年3月18日,中证金融下调各期限转融资费率30%以上,A股市场迎来了历时超过一年半的小牛市行情。


2019年8月7日,中证金融整体下调转融资费率80BP。A股出现短时间的反弹行情,并在2019年A股启动了一轮小牛市。

转融资费率的下调后A股均会迎来一波行情,那么这一次会不会延续这样的规律呢?

从金融管理的逻辑来看,大概率,中国的A股将在这个利好下,有一个不错的短期表现。

股市这个东西并不复杂,只是人为地把股市弄得太复杂而已,金融市场的上行行情,其实就两个条件,那就是低利率货币政策环境,还有货币扩张的趋势。

转融资利率下调,意味着股市杠杆成本降低,会带来两个必然的趋势影响:

1、转融资费率下调说明大环境下很多贷款产品利率会下降。最典型的是保单贷款,目前的利率是5%,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利率很难维持住。

2、所有稳健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会降低,比如余额宝、银行理财、存款利率,这一点大家都能明白,目前余额宝收益率都降到1.38%了。

大家看出点什么趋势门道来没有?

全经济环境的利率都在走低,这不是逼着资金进入实体和市场的明显态度吗?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结合对后续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期研判,

深入解析本次金融市场两大利好信号的趋势影响可能


看经济动向,研判趋势风险,需要有一定的宏观认知和经济逻辑基础。

2022年,中国的国内经济要实现全面复苏和未来保持发展态势,基本上会从三个维度来实现和选择,这个在最近的经济分析文章里面我也提过几次,这里给大家复盘一下:

要么,是国内资产领域(主要是房产),通过行情上行,高效率撬动基础货币,产生信用扩张,对应的就是房价上涨,市场回暖;

要么,是国内消费领域,除民生日常基本消费以外的商品,出现物价上涨,当然是可控的良性通胀,通过消费拉动信用扩张;

要么,就是金融市场行情拉升,通过资产性收入增加的预期和信心,实现对实体经济和商业活动的直接拉升。

请不要抬杠或者用极端思维去吐槽,这就是一个国家和经济体,实现正常,全面,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三个必然的选项,谈太多假大空的宏观概念意义不大。

什么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货币战争,和普通老百姓,基数庞大的基础群体,有多少直接关系?

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为什么中国不给民众直接发钱?

一个理由足够:如果一国货币不能够具备向外扩张结算能力,形成除国内经济环境以外的第二个可控数量的资金池,那么超发货币,政府负债消费,对应的结果永远只有恶性通胀,货币崩溃,透支未来。

美国可以发钱,是因为美元可以通过全球发债和全球结算实现政府负债转移。

回到中国来看,结合中国经济环境和政策态度,从当下“房住不炒”主旋律,以及疫情冲击下的消费紧缩的现实情况来看,结合国家金融管控领域的动作,大家认为最有可能的路径和方向是什么?

很清晰的主线,那就是居民财富向金融市场集中,对于当前来说是非常明显机会,如果以长线的眼光看,现在布局A股,10年后再看账户,绝对是高收益的,但前题是要有长线思维、经受得起波动、耐得住寂寞。

当然这只是依据当下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形势做出的理性线性研判,中国未来要实现全面崛起,金融开发,市场发达,吸引全球资本和储蓄持续进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标准。

会有一个优胜劣汰,驱逐劣币的必然过程,洗牌,波折,难以避免。

但是金融崛起,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条必由之路,对内举国之力进行技术,科技,产业的突破,对外,金融市场吸纳全球资本为己所用,提升民生,拉动经济。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分享


该说的还是要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一切投资行为都有风险和亏损的可能,趋势再好,永远不缺被时代浪潮洗刷出去的失败者。

当然这篇文章并没有丝毫怂恿大家具体投资和资金配置的意思,只是基于现实和动向进行的一次理性讨论和分析思考。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经过过去几十年飞速发展,在2022年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之上,也来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和突围关头。

大国做事,讲究章法,洗净快速增长阶段遗留下来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建立规范和完整的体系和规则环境,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是必然的走向。

文章最后,谈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讨论和参考:

1.金融市场,短期看情绪,中期看规划,长期看国运,不要被短期的市场情绪和利好动态所迷惑,这一点很关键,在金融市场搞投机,用急功近利的心态,是不可能实现落袋为安,长期盈利的。

如果对这个观点有共鸣,请点赞。

2.对于中国国内的资产认知,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房地产。

这个最近已经连续写过几篇分析内容了,不多展开,属于中国房地产价差套利,炒作赚钱的时代,已经没有悬念的走向尾声了。

3.中国的金融市场,距离真正的成熟和价值回报稳定状态,还需要过程和时间,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提前去了解,关注,以及尝试参与。

只要知道未来中国要想行,金融市场一定不能不行这个必然逻辑就可以了。

提前认知,挖掘价值,熟悉行情,百利而无一害。但是急功近利,浮躁肤浅,就想着捞一把,赚快钱的群体和心态,不好意思,当我没说,市场会用现实给予足够的锤打和教育的。

4.国家重视金融领域的成长,发挥金融市场拉动经济的作用,是一个很大的利好,不管是否参与金融市场,其实也释放了对民生消费领域的态度。

那就是不要试图炒作物价来追求套利,这个信号可以说非常清晰了。

对于实体经济和上市公司而言,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逐利,提高生产服务水平,让利市场,造福民众,再回报市场,是一条清晰的主线。

当然,这属于难而正确,具备可持续性和未来想象力的路,而多少实体经济主体和个体能够拒绝诱惑,看清方向去走这条路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好方向,不管是金融市场收割,还是实体经济转移成本,其实才是常态,而对于国家而言,这样的常态不是方向。


大概就说这么多吧,尊重现实,有依有据。

以上,就是对2022年10月份中国金融领域利好动向,进行的专题深入解读和分析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利好   费率   券商   标的   中国   金融市场   融资   春天   政策   股票   金融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