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信-海底黑科技,全球唯二,世界第一

海底数据中心关键字:数字经济,国家安全,自主可控!

国家强制标准 数据中心能效等级即将实施】

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 GB40879-2021《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即将于2022年1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强制实施。建立了规范、统一的数据中心能效评价方法,规定了能效限定值等强制性能效准入要求,将为该领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关键的标准工具。

海兰信(300065)即将在今年11月下旬或12月入海的海底数据中心数据舱,是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核心装备,在电能利用效率(PUE)方面有显著优势,充分受益于海底数据中心的推广。


最近市场单边下跌,不适合大仓位参与。所以分享文章频率不高,在市场里真正能活下去的是等待机会,而不是去追逐机会。发现个有趣的点,一般账号点赞数量是粉丝数量2倍甚至更多倍,结果我的粉丝数已快超过点赞,谢谢大家的直接关注,如果觉得有帮助还是动动发财小手点点赞吧!

更多思路分享,欢迎沟通交流,欢迎点赞关注!

万1手续费,省钱+赚钱


1、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全球唯二,即为微软和海兰信!

缩短数据中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无论何时都是“硬实力”。将数据中心放置在海中的想法极具创新性。对于解决需求增长与扩建受限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助益快速发展中的沿海地区数字经济,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今年11月下旬到12月,全球首台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数据舱和配套装备,将作为海南省自贸港数字化建设的“新基建”创新示范工程,完成入海安装并适时“开机”。

一切缘起,都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微软。

2015年,微软启动了“纳迪克”(Natick)项目,着手将数据中心建在海底,以提高其能效和可靠性;2018年,该项目团队在压力容器中部署了装有864台服务器的12个服务器机架,并将它们沉入苏格兰海岸附近的海床;2020年9月,项目宣布验证成功……

深耕海洋科技近20年,海兰信正在寻求转型发展的新方向。2020年,海兰信开展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以下简称UDC)的战略布局与技术攻关,并在深圳成立子公司海兰云,以推动海底数据中心产业化落地。

亲近海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当海洋经济牵手数字经济,一路走来,好事渐成。

未来海底数据中心布放概念图


2、数据中心“新家”,科技创新,国防安全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必然要有处理数据的硬件。数据中心就是全球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于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

我国将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的六大重点之一,引导和鼓励各地建设数据中心。受国家政策引导及社会需求驱动,我国数据中心数量快速增长。按照每个标准机架2.5kW承载功率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达到520万架,近5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机构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投资额将达4321.4亿美元。

2021年3月,美国国防部与微软签署一项关于集成视觉现实增强系统的合同,合同额高达219亿美元。业内人士透露,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该设备的相关云计算数据中心将建在海底,初始合同额预计超过5亿美元。这也是微软自2015年启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以来的首个商用合同。

我国率先研发同类装备的海兰信,这样描述他们开发的海底数据中心——它由岸站、海底光电复合缆、海底分电站及海底数据舱组成。主体结构为罐体结构,电气设备、冷却系统均布置在罐体内部,罐体顶部为海水冷却系统。

当年海兰信起步时,除了微软的测试新闻,国内外鲜有相关技术发展的报道。在UDC团队密集开展概念设计、样机测试及示范项目研发过程中,已申请相关专利30余项,且已经成为海底数据中心业务的先行者。

在产业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海兰信成为继微软之后,全球第二个海底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提供者。而且,海兰信的方案相比微软方案解决了高海水温度海域的海水自然冷却难题


3、科技兴海,海底数据中心比传统数据中心的优势

政府和市场怎么看待这一全新产业呢?

2021年底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鼓励探索利用河湖、海洋等优势资源,建设利用自然冷源散热的数据中心,充分发挥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天然优势,因地制宜促进数据中心节能降耗。

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 GB40879-2021《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即将于2022年1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强制实施。

此外,海南省、广东省、山东省等提出的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也都提出要促进海底数据中心研发及建设。以海南省为例,海南岛作为热带岛屿,其区域内数据中心发展长期存在能源短缺、淡水和土地有限、高温高湿气候环境、台风高发等问题。

相比于陆地上的传统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还有哪些优势?

首先是节能减排!因为海水是天然的“冷源”,相当于“免费的空调”,通过海水给对冷却系统有极大需求的数据中心进行“冷却”,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省能源。

一个传统的数据中心,大概1/3的电能是消耗在为数据中心进行制冷的空调系统上。如果同等体量的海底数据中心,消耗用于制冷的电能,只需要总耗电量的1/10左右。

换一种算法——

目前全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是一年约2500亿度,其中大概800亿度电用于为数据中心进行环境制冷。如果同等体量的数据中心放在海底,消耗在制冷上的电量,如果多打点儿余量,按300亿度计算,那么一年能节省500亿度电,相当于能减少燃烧1500万吨标煤,减排效果显而易见。

除了节约电能,节水也是一大优势。

海底数据中心没有冷却塔,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一座功率20MW的数据中心每年节水超过60万立方米,同样以市场渗透率10%计算,预计2025年我国可以减少淡水消耗5700万吨以上。

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对于解决需求增长与扩建受限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快速发展中的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海兰信于2001年创立,是专注于航海智能化和海洋信息化领域的海洋科技企业,产品在民用和军标市场均有广泛应用。公司在成立早期相关大事件多是船舶航海电子领域,以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VDR)船舶电子集成系统(VEIS)与船舶操舵仪(SCS)等为主,其后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步开始 布局海洋观探测相关项目。2021年公司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落户海南,并与首批客户举行了签约仪式,标志着公司对新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公司当前主要业务划分两个板块,海洋观探测业务和智能船舶与智能航行业务,截至 2021 年末,此两项业务合计占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91.57%;2022H1此两项业务贡献公司全部营业收入。其中,海洋观探测 净资产收业务产品有海底观测网、多制式雷达系统、海洋无人探测系统等涉及海洋探测服务与特种装备领域的产品:智能航海产品包括综合导航系统、智能船舶相关智能模块、基于大数据的岸基管理系统等实现船舶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的产品.

立足海洋装备主业,大额军品订单助力公司业务发展公司有 20年海洋装备、海洋信息化领域经验,核心主业业务稳定。海兰信聚焦智慧海洋的海洋观探测与智能船舶航行的主营业务,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逐年增加,确立了技术壁垒与其自身在行业内的定位。同时,公司发布《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公告,拟使用募集资金3亿元中2.1亿元拟投向海洋基础工程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进一步聚焦公司海洋主业。

公司近1年内披露公司获得军品项目中标、军品成交通知书2次,在频率与合同价格上均比此前有所提升。其中,2022年6月,公司公告宣布公司军品项目收到某部采购机构下发的《成交通知书》成交金额2.8亿元占公司2021年度营业收入的31.11%.

迎合国家节能减排目标未来前景广阔

近年来,公司着力布局海底数据中心(UDC)业务,设计施工了我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同时满足了数据中心业务因为云计算、大数据导致的需求的爆发增长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是将来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之一。作为国内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者海兰信在行业内有一定先发优势,海底数据中心业务的市场拓展会给公司在盈利能力、业绩增长上创造新的机遇。

当前,国家对于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的电能利用效率有了硬性规定,海底数据中心的优势之一就是在电能利用效率上相较传统陆上UDC有一定提升,可以满足国家对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的硬性指标。因此,符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的海底数据中心有望获得进一步推广。我们假设在2025年海底数据中心在中国IDC市场的占比可以达到5%,假设IDC市场截至2025年的年增速为20%(此前几年为25%-30%左右),则到2025年底海底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27652亿元考虑到海兰信在海底数据中心领域的先发优势与20年海洋领域的布局我们认为海兰信有望充分受益于海底数据中心的推广。

立足于公司 20年海洋行业经验。海洋娱乐平台业务完成初步布局,海兰信立足于自身20年海洋行业经验,以及公司近海雷达网的天然优势,着力于发展海洋娱乐平台业务。2020年海兰信参股设立了海南嘟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整合游艇出行、海洋休闲运动、生态观光等海洋休闲产业并致力于打造连接消费者与水上活动服务产业的平台。目前已与三亚7家游艇俱乐部签约,本地影响力迅速扩张,已完成初步布局。


全球智能航海的引领者,智慧海洋中国创新实践者

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及技术创新,通过对关键 技术的不断积累突破,保持行业内的领先优势,拥有多项海洋领域国内 外装有高精尖技术。

技术认证方面,公司控股子公司武汉海兰鲸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数据 据平台产品,获得了英国劳氏船级社颁发的原理性认可证书:Cyber SECURITY Capability (4: Optimized),这是国内首张基于国际海事组织(IMO) 最高等级的网络安全认证, 该产品满足船舶智能化控制的需求, 为实现船舶远程遥控和自主控制提供了安全保障。

技术突破方面,海兰信紧跟导航雷达市场发展方向,积极进行固态导航 雷达技术的研发工作,部分指标已超过常规磁控管雷达,目前产品已装 备于国内科研船舶中。其中,2022 年 1 月 13 交付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 “绿色智能内河船舶创新专项”示范船舶“长航货运 001”作为试点 船舶搭载了海兰信自研固态导航雷达,这也标志着国产内河船舶固态导弹 航天雷达应用实现了零的突破。


UDC(海底数据中心) 业务完成样机测试,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相 比传统的数据中心,具有节能高效、低成本、低时延的特点。

公司是国 内首创海底数据中心服务供应商,并参与了多项数据中心相关行业标准 制定。公司完成了第二阶段 UDC 样机测试,能耗方面具有 1.076 的 PUE 值。2021 年 7 月工信部发布《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 2023 年)》明确要求:到 2021 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 PUE 降低 到 1.35 以下;到 2023 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 PUE 降低到 1.3 以下。政策推动下,未来 UDC 业务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目前已与多家客 户主签订了多项订单协议,该部分业务即将为公司贡献营收。 公司业务开拓顺利,接连收到多个项目中标通知。

公司近日参与了某部组织的军品竞争性谈判采购项目,成交金额 2.81 亿元。全资四级公司 北京劳雷和全资子公司欧特海洋收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 公司设备采购《中标通知书》,中标金额 1.51 亿元。两次中标金额合计 4.32 亿元,占 2021 年营业收入的 47.9%。公司在特种业务和民品业务 市场开拓顺利,频繁获得大额中标通知,全年业绩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船舶行业触底回暖,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提升。2021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 利润 0.49 亿元,同比减少 14.38%。归母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计提 了大额可转债利息和股权激励费用,其中可转债利息费用为 0.41 亿元。 从下游新造船价格上来看,船舶生产行业经过了 10 年的调整,过剩产 能出清,新船价格开始逐步攀升。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在 2020 年 12 月 30 日为 788 点, 2022 年 6 月 30 该指数已攀升至了 1066 点,涨幅 35.28%。下游盈利改善逐渐向上游传导,公司盈利能力有望随船海大周期待触底回暖而有所提升。


更多思路分享,欢迎沟通交流,欢迎点赞关注!

万1手续费,省钱+赚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海底   微软   电能   数据中心   船舶   海洋   优势   业务   项目   全球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