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孩子绝望的方式,它排第一

最近有一小撮父母,掌握了新型“流量密码”


拍下孩子痛哭流涕的画面,配上轻松的音乐,包装成“萌娃”视频。


这其实无可厚非,但惹哭孩子的方式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杀掉孩子的“朋友”,并引诱孩子吃掉。


不久前,就有一则新闻冲上热搜,将网友的怒气值拉满。


佛山一名家长,把孩子当作宠物的大闸蟹蒸了。


不仅如此,家长还将大闸蟹端上桌,让孩子吃掉。


孩子哭得声嘶力竭,家长却在一旁笑问:“好不好吃?香不香?”


来源:网络


得到孩子“香的味道”的回答后,家长甚至流露出一丝满意。


请问这真的好笑吗?这真的“萌”吗?


这背后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童年是十分柔弱的。”


有多少人的童年,破碎在父母杀害宠物的那一刻?


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有些父母宁可逼哭孩子,也要杀掉属于孩子的宠物?


有些童年,结束在一场“凶杀案”


家长虐杀孩子宠物,并以此为乐的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数见不鲜。


在福建漳州,有家长擅自将姥姥送给孩子的宠物兔宰杀准备做菜。


孩子放学一看,上学前活蹦乱跳的兔子,竟被开膛破肚扒皮放血。


他拎着兔子冰冷的尸体哭得撕心裂肺,不肯让任何人碰自己死去的“好朋友”。


来源:网络


家长却在一旁拍下这让人心碎的一幕,轻飘飘地说道:“再去逮一只。”


还有一名小女孩在吃鱼时,发现是自己养的宠物鱼。


发觉宠物鱼已经死亡,并被自己亲口吃掉的事实后,女孩说什么也不肯吃饭。


她对着宠物鱼的残尸嚎啕大哭,并对拍视频的妈妈哭诉道:


“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来源:网络


妈妈非但对女儿的控诉无动于衷,还催促她赶紧吃一口——


期待出现所谓的“真香现场”。


还有一名父亲当着孩子的面,将孩子从小养大的鸭子烹煮。


美其名曰给脚受伤的孩子补充营养。


来源:网络


孩子崩溃大哭道:“是我的鸭子,是我喂大的,是我喂大的。”


这类视频有一个相似之处:


孩子对着宠物尸体崩溃痛哭,父母却在一旁戏谑嘲笑,形成鲜明对比;


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孩子抹眼泪吃宠物说“好香”,出现“真香现场”的反转。


来源:网络


有人认为:“不就是一个小动物吗?吃了就吃了,别这么较真。”


有人指责道:“现在的孩子的心理太脆弱。”


还有人自以为“幽默”地调侃道:“孩子很伤心并且吃了三块”。


在很多人眼中,这些动物不过是任人处置的“玩物”,是任人宰割的“食材”。


但对孩子而言,它们是有血有肉的朋友,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很多人或许无法想象,孩子能和宠物养成多么深厚的感情。


来源:unsplash


英国爱丁堡大学曾对超1200名儿童进行调查。


研究发现,儿童会与宠物建立情感连结,共度美好时光,分享重要时刻,并形成强烈的依恋。


他们不仅会悉心照料宠物,陪伴宠物玩耍,还会向宠物倾诉自己的秘密;


甚至当他们难过时,还会抱着宠物哭泣。


除此之外,儿童对宠物有着非常积极的感受:


83%的儿童认为宠物让他们感到开心;
80%的孩子表示很爱自己的宠物;
76%的儿童认为宠物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宠物之于孩子,绝不只是“可爱的小动物”那么简单。


来源:unsplash


孩子内心其实拥有丰富的感知能力,尤其是2-7岁的孩子。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具有泛灵性。


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会将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拟人化。


太阳是“太阳公公”,月亮是“月亮妈妈”,吃饭也不忘给自己的玩偶喂饭。


更不必说朝夕相处的宠物——


那是孩子心中无可替代的至亲般的存在。


他们可能上学还想着,回家要找宠物朋友玩游戏,有很多话要向他们倾诉。


回家一看,视若珍宝的朋友惨遭父母杀害沦为盘中餐,受到的伤害难以言喻。


这些场景拼凑在一起,难道不是一出“童年恐怖故事”吗?


来源:unsplash


“让孩子吃宠物并拍摄哭泣视频”也确实出圈了。


被骂出圈了。


相关视频的评论区,成为一面面“哭墙”,被无数人的童年血泪史淹没。


悉心照料的宠物被父母擅自杀害,是很多人童年难逃的梦魇。


有人儿时陪伴多年的大狼狗,被父亲私自送给朋友炖成狗肉,哭到不能自已:


来源:网络


有人放学回家,发现自己喂养半年的宠物兔成为一道菜,难过得绝食两天:


来源:网络


有人养的小黄鸭熬过了寒冬,却没能逃过父亲的夺命手:


来源:网络


还有人被父母引诱吃狗肉,感觉内心有什么东西破碎了……


来源:网络


让人更为心寒的是,成年后,这场童年噩梦还被父母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


很多人即使成年,阴影挥之不去,至今无法与父母和解:


来源:网络


在这些童年伤心往事之间,还有一条非常扎心的评论:


“又一个被结束了的童年。”


在这一场场父母剥夺宠物生命的“凶杀案”背后:


父母扼杀的不只是宠物,更是成年世界中早已被碾碎的童真;


孩子失去的不只是宠物,更是需要好好珍惜和培养的自尊心。


有些父母,在把自己当“主人”


饥荒年代早已远去,饭桌从不缺肉的父母,真的缺这口肉吃吗?


当然不是。


他们想看到童真崩溃的反应,捕捉孩子自尊心垮塌的瞬间。


有些父母的爱,是关于掌控与服从。


这类父母对孩子拥有一种近似“主人”的心态:


他们放不下对孩子全然的“掌控欲”。


杀掉孩子的宠物,意味着:


我拥有随意处置孩子的东西的控制权。


来源:unsplash


这种拥有“主人”心态的父母,通常情感不成熟(emotionally immature)。


在很多人的眼中,能成为父母的人,必定是成熟的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些控制欲过强的父母,是一个大号的孩子: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会做一切使自己在当下觉得受到保护、更有掌控力的必要行为——


比起“操纵”,这其实更像一种生存本能。


1、践踏边界:错的是父母,“坏人”是孩子


林赛·吉布森在《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指出:


“许多不成熟的父母在童年时经历过情感匮乏、虐待或创伤。”


在内心深处,他们没有感到真正被爱,因此他们害怕失去地位,变得不再重要。


所以他们通过控制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占据主导权,来获得安全感。


所以他们放不下对孩子全然的“掌控欲”,一次次践踏与孩子之间的边界。


来源:unsplash


“让孩子吃宠物并拍摄哭泣视频”之所以出圈,


也是因为它勾起了很多人童年时期父母越界的回忆:


有的父母强迫女儿去理发店剪发卖钱。


失去一头长发的女儿放声痛哭,他们却在一旁嘲笑她心理承受能力差。


有的父母不经同意,偷看孩子日记。


孩子指责他们侵犯隐私,他们却反骂孩子是白眼狼,在日记里写自己的坏话。


有的父母还会擅自把孩子收藏的手办送给亲戚的小孩。


孩子指责他们不尊重自己,他们却反过来教育孩子为人处世不大气。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一书中指出: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通常会通过情感胁迫和情感控制,


利用孩子的自我怀疑、恐惧、内疚或羞耻,来维持他们在亲子关系中的中心地位。


来源:unsplash


尽管他们做错事,但他们不仅不会承认错误,反而会将孩子变成那个“坏人”。


因为这样一来,有问题的人就成了孩子,而不是他们。


这让他们感到安全。


除此之外,在不成熟的父母眼中,边界意味着拒绝。


如果孩子不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为所欲为,那么孩子就不够关心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当孩子要求他们尊重自己的隐私时,他们会感到深受冒犯。


因为,只有当孩子允许他们随意打扰时,他们才能感到被爱。


来源:unsplash


2、缺乏共情:不愿适应孩子的独立人格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不仅害怕暴露自己的情绪,也不擅长情感抚育。


他们缺乏同理心,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很迟钝,常做出不考虑孩子感受或伤害孩子的回应。


因此与他们互动是单方面的,就像在对牛弹琴。


他们会改变话题,或忽略孩子所说的话,成为过度自我关注的“囚徒”。


因此情绪性工作,即在情感上适应对方的需求而做出努力(Fraad,2008),通常会落在孩子身上。


在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少年说》中,就有这样一名父亲。


女儿从三年级起写了56本小说,累计超30万字。


来源:网络


他发现后不仅不鼓励女儿往文学道路发展,反而把女儿的心血全部撕毁。


父亲的行为让加油团的陈铭都惋叹道:


“要是我女儿写了30多万字的小说,无论它影响了什么,我把全部看一遍都来不及,撕掉也太可惜了。”


而父亲撕毁小说的理由非常简单粗暴:


“孩子的理科成绩太差。担心数学学习不好,所以不经过商量直接撕了。”


女孩在台上忍着泪水强颜欢笑,向父亲倾诉衷肠:“那段时间的自己,仿佛丢失了灵魂一样。”


然而,面对向自己掏心掏肺的女儿,台下的父亲无动于衷,坚持自己的想法:


“等你的数学成绩提上去,我们再商定一下。”


而最后对于女孩所有的话,父亲却是轻飘飘的一句话——


“别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


来源:网络


最终没能等来父亲道歉的女孩,直接转过身哭了。


来源:网络


这位父亲完全没有共情自己的孩子,完全不尊重孩子的内在世界。


你可能想知道,为什么不成熟的父母总是不尊重孩子?


因为他们对孩子缺乏对于一个“人”基本的尊重和平等意识。


在《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不成熟的父母会试图改造现实,而不是适应现实。”


不成熟的父母不愿意去适应孩子的独立人格。


因为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所以他们会忽视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来源:unsplash


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对孩子的感受做出评判。


无论孩子的感受合情合理,还是毫无根据,他们的权威不容置疑。


他们不尊重孩子的情绪自主,也不尊重孩子的自由以及拥有独特感受的权利。


因为孩子的想法必须与他们一致,如果孩子的理念与他们冲突,他们就会表示反对。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孩子所有的想法和感受定义好坏。


就像这位撕毁女儿56本小说的父亲。


在他的认知里,在学习成绩面前,写小说是不务正业。


即使女儿对文学的热爱溢于言表,他也熟视无睹。


来源:unsplash


拔掉羞耻感的刺


即使孩子成年,父母缺乏边界感的行为也并没有停下脚步。


一个网友发帖吐槽父亲进房不敲门,被上千人点赞:


我32了,我爸依然会不敲门随时进出我房间,会因为我锁门而发火。


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他打心底里觉得,长辈对晚辈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有人说:“他们打心底里就没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


来源:网络


鲁迅曾说:“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尊重孩子,会导致他相信自己的内在世界不值得被认真对待。


而内在世界决定了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信念与决定:


你认为自己是谁,你相信什么,你渴望什么样的未来。


这种“自我背叛”会降低自我价值感,无法独立自主,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正如劳伦斯·冈萨雷斯所说:


为了生存,你必须找到自己。


一旦你找到了自己,你的处境就不重要了。


但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拥有比父母更强大的力量,可以扩展你的自我概念。


以下这个小练习,可以帮助你拔掉童年那根羞耻感的刺。


来源:unsplash


在开始这个小练习前,你要清楚的是,羞耻感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一种情绪,不是你的核心身份认同。


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情绪,而不把它融入你的自我概念之中,下面的练习会教你怎么做。


1)回想一件让你感到父母曾让你感到羞耻的事。


比如父母曾强迫你吃狗肉,你觉得吃下狗肉的自己爱心。


当你重温这件事时,请不断提醒自己,这是一时的情绪,并不是你身上不好的品质。


2)根据杜文斯基的建议,你可以把羞耻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把真实感受写在自己的日记中:


当父母强迫我在所有人面前吃下狗肉时,我觉得内心有什么东西破碎了。


我觉得自己的童真被碾碎了,我的自尊心连同狗肉一起被吃掉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人那么残忍。


来源:unsplash


3)同时不断地提醒自己它的本质:


它不过是一种痛苦的情绪而已(Duvinsky,2017)。


你可以告诉自己:


这感觉很糟糕,但它只是一种感觉。


它永远也不可能说明我的本质。


羞耻感只是一种情绪,就像其他情绪一样。


如果你用这种方式面对羞耻感,它就会变成另一种你可以轻松面对的情绪。


一旦你能够面对这些感受,羞耻感带来的阵痛不会那么可怕。


看清羞耻感的本质,不仅能帮你从父母的情感胁迫中解脱出来,也能帮你修复你的自我概念。


确认你的自我概念,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作者:皮不露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羞耻感   孩子   不成熟   童年   绝望   父亲   父母   来源   方式   宠物   情感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