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丨薛二勇:助力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四个路径

8月13日-20日,「第八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举办。在本届创新周开幕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薛二勇以《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政策导向和实现路径》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薛二勇认为,如今的乡村教育仍然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用能力不足、乡村教师数字化能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渠道和机制不够畅通等问题。如何助力乡村教育信息化?薛二勇强调,应从基础设施、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建设、示范学校建设和社会力量参与四个方面去实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薛二勇


(以下根据嘉宾演讲实录编辑整理,略有删减)


乡村教育形势研判


一、乡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成。今年上半年,国家宣布基础教育基本均衡已经全部实现,具体表现在“三通两平台”的完成。


二、乡村教师数字化意识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调查发现,部分乡村教师由于自身素养和乡村教育实际,在意识上对教育信息化有抵触。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客观需要,使全体乡村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认识、线上教育认识、线上线下教育融合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应该说这是教育教学史上最大一次对于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一次普及。


三、部分乡村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说部分乡村学校通过校际协作、自我改进,充分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扩容、教学模式的更新、教育管理的优化,最终体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乡村家长教育数字化的认识提升与社会机构对乡村教育数字化的参与,使得乡村教育数字化氛围有了很大改进。乡村家长信息化素养提升对乡村学校数字化建设起到了良好支撑作用;社会力量对乡村教育数字化的普及和倡导,推进了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步伐。


问题与挑战


一、乡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用能力不足


1. 乡村友好型教育数字化设施不足。按照城市标准设计,“向农性”不够,部分边缘艰苦贫困地区问题更为突出。


2. 教育数字化设施管理与指导机制缺乏,导致建而不用、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乡村教师数字化能力不足


1. 乡村专门性的教育信息化教师处于边缘地位,其引领指导作用能以发挥,作用虚化。调研发现有一些学校教育信息化老师在职称评定、职业发展上存在阻碍。


2.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缺乏,有关的培训往往是理念、价值、统一标准的“向城性”培训,针对乡村教育数字化实践的培训不够。


三、乡村学校教育数字化成功实践的模式、经验提炼不够,可示范、可推广的价值意义没有充分发挥


1.乡村学校教育数字化成功实践依然处于个别化、新闻化报道阶段,其内在机理研究不够。


2.乡村学校教育数字化成功实践示范推广制度建设不够,部分研究处于散发阶段。


四、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渠道和机制不够畅通


1.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信息化往往限于设施的建设和升级,运营使用维护的参与不够。


2. 社会力量参与运用数字化整体提升乡村学校、区域教育质量不够,往往限于单一设施设备领域的改进。


工具与路径


一、加强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运用能力建设


1. 既要和城市保持统一的高质量的标准、又要根据乡村学校实际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配置的两个方案:区县方案、学校方案。


2. 中央、省市县、尤其是区县建立数字化基础设施管理、运用的具体标准和指导意见。


二、加强乡村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建设


1. 以乡镇中心学校为单位,每个乡镇至少配置一名专业化信息化教师,指导全乡镇教育数字化建设工作。


2.以区县为单位,以乡镇为依托,乡村教育信息化培训要“向下走”,增加就地化培训的频率和内容;同时加强培训效果的监测,做到切实解决问题、切实用在教学。


三、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示范基地与示范学校建设


1. 大中小学联动,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成功实践模式、案例的研发工作,明确机理、弄清道理、指明步骤。


2. 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协作,分别以区县、学校为单位建设教育数字化示范基地与示范学校,推广行之有效的模式和经验。


四、引导、规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


1. 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数字化硬件建设、运用维护、改造升级全过程的标准和管理办法。


2. 建立健全参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的社会机构的标准和管理办法,提升社会力量对乡村学校、乡镇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参与度和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北京师范大学   乡村   助力   区县   基础设施   乡镇   路径   力量   教师   标准   学校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