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伊拉克美军的改革,对华为、腾讯、阿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引起了在伊美军最大的组织变革,这次组织变革对企业界也影响深远。

任正非说“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并号召17万华为人像美军学习;国内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如腾讯、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等等都是这次美军改革的受益者,接下来,我为你讲述这个故事。

2003年3月,美国入侵伊拉克,目标是推翻萨达姆政权。令人没想到的是,装备精良的百万伊拉克大军,在美军面前溃不成军,美军一个多月就取得了伊拉克战场的全面胜利。但是,令美军更没想到的是,他们在杀死萨达姆之后遇到的下一个对手——伊拉克“基地”组织,让整个美军组织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因为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造成了美军和伊拉克平民的大量伤亡,使得美军占领伊拉克处处受阻。

从2003年美军取得伊拉克战场的全面胜利后,伊拉克基地组织就开始导演一系列的恐怖袭击。2004年伊拉克境内所发生的重大恐怖袭击数量,已经超过2003年全世界所发生的恐怖袭击数量。

2005年,伊拉克的恐怖袭击总共导致了8300多人死亡,占了全世界恐怖袭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2006年更严重,每个月都有超过1000人因为恐怖袭击而丧生。其中危害最大、最为凶残的就是扎卡维所领导的伊拉克“基地”组织。

扎卡维是约旦人,他想建立一个理想的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他的做法是通过挑起伊斯兰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内战来实现。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扎卡维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萨达姆所代表的逊尼派失势了,什叶派在伊拉克是多数派,得到了美军的扶持,于是扎卡维就利用伊拉克逊尼派的恐惧和无助,与美军和伊拉克什叶派进行对抗。


伊拉克基地组织头目:阿布·穆萨布·扎卡维

2004年10月,扎卡维向本·拉登宣誓效忠,作为交换条件,本·拉登允许扎卡维使用“基地”标识。伊拉克“基地”组织就此诞生。伊拉克“基地”组织成立后,扎卡维在伊拉克招募大量的平民,并把他们打造成具有战斗力的恐怖分子。而这些恐怖分子,就是美军最为头疼的对象。美军虽然很快打垮了萨达姆的正规军,但是却怎么也打不死伊拉克“基地”组织。

这很奇怪,因为从表面上看,伊拉克“基地”组织与美军之间,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较量。

首先在人员素质上:美军都经历过历史上最为严格的特种作战训练;而伊拉克“基地”组织招募的是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人。

其次在军事装备上:美军拥有最为先进的通信技术、最为强大的火力,比如装甲车、直升机、战斗机等等;而伊拉克“基地”组织没有任何通信设备,只能面对面传递信息。装备方面也是自己制作土炸弹,更别提装甲车、直升机了,根本没有。

最后在人员数量上:除了数量庞大的美军,还有各国的联军,以及在伊拉克招募的当地军力,总兵力超过30万。而伊拉克“基地”组织只能偷偷地在当地招募平民,人员数量区区几千人和美军也完全没得比。

但是,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对手,却给美军和伊拉克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美军是怎么应对这个恐怖组织的?一开始他们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就是先面图,找出这个组织的头目,1号、2号、3号人物,企图通过干掉他们,打垮整个组织。

看过美国警匪电影大家应该对这样的场景不阳生了,警察根据抓到的人和线索,画出一个关系网,最终找到犯罪份子的头目,抓到头目是打垮整个犯罪组织的关键。就像我们古人说的“擒贼先擒王”,美军也是这样干的,他们试图在伊拉克混乱的局面里找到熟悉的结构和模式,以及1号、2号、3号人物。

当美军费了很大力气画出这张关系网时,他们完全傻眼了!这样的组织架构和关系网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关系网看上去乱七八糟,毫无组织、毫无规则,看起来就是一群随意拼凑的“乌合之众”。


(左边)美军以为的组织关系网;(右)实际的组织关系网


刚开始美军以为,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组织,会因为没有头目、没有统一的指挥,自己内部会陷入混乱。没想到的是,伊拉克“基地”组织看起来乱七八糟,但他们在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修复,并且变得越来越强大!

这样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对手,却把美军打得满地找牙。伊拉克“基地”组织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们有三个杀手级武器:

第一、他们的组织形态可以随意变化。今天看到是这个样子,明天又立马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

第二、他们在行动前没有统一的行动计划。不像美军,由指挥官制定计划,然后让特种兵去执行任务,伊拉克“基地”组织的每个人既是指挥官又是特种兵,这个看似无组织无纪律,但优势是灵活,由前线的成员自行决定;

第三、他们没有标准的上下级关系。有时候美军打死了一个“基地”组织的高级领导,以为会给对方造成沉重打击,而事实上,根本没有!你干掉一个头,又会马上冒出来一个头!也就是说,“今天打死一个本·拉登,明天又冒出来一个本·拉登”,随时自动补位。

面对这样的对手,该怎么打?

正在伊拉克战场最高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赋能的作者,他主导了美军的组织改革,这个改革对企业界的组织改革影响深远)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从一个海战中得到了启发。

1805年10月21日,法国的拿破仑联合西班牙集结了33艘军舰入侵英国,而英国迎战的只有27艘军舰,英军在舰队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英国舰队以少胜多、大获全胜,而且没有损失一艘军舰,而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19艘军舰被英军俘获。

英国舰队的打法和伊拉克“基地”组织很像,虽然有最高指挥官,但是战争一开打,各个舰队自己决定该怎么打,战场上不再听取最高指挥官的命令,用咱们华为任正非的话说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而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和美军一样,各个舰队统一听从最高指挥官的命令。这两者组织上的差异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按常规的战法,英国舰队没有获胜的可能,那为啥英国舰队能以少胜多呢?

英国舰队的策路是打乱编制,形成混战,在混战中形成局部得以多打少,这个是英军获胜的根本原因。

而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作为正规军显然是不适应这种混战的,在实战中一旦出现与计划不符的情况时就赶紧汇报然后等着新指令,而混战中战机稍纵即逝,英军提前训练和部署了混战中的打法,完全打乱编制,不需要逐级汇报等待命令,各个军舰之问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策,快速呼应,抓住战机,趁敌方还在沟通等待命令时就已经动手解决了对方,根本不给对方执行命令的机会。

《赋能》作者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看到这里,最高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豁然开朗,这不就是美军和基地组织嘛!美军就像海战中那个战败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还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高层了解信息、制定计划,中层、基层执行计划,这种方式适合正规战争,但如果面对的是一场敌情变幻莫测的“人民战争”,显然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和指挥方式已经不适合了,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结论是,美军生病了,得的是“深井病”。

“深井病”说的是,组织里面各个部门像深井一样,各部门各自为战,各部门之间的员工很少交流,他们只对“深井”上面的人,也就是部门老大负责,也只有深井上面的老大才能指挥“深井”里面的这些员工。

“深井病”的危害有多大?就拿伊拉克战场上的美军来说。对现场最了解的是前线作战人员,但若他们发现问题,还需要层层汇报,他还怎么抓住打击敌人的最佳时机?所以,作者麦克里斯特尔决定要彻底治好美军的“深井病”,他为美军的“深井病”开了三个药方。

第一个药方:组织架构的“去中心化”,前线成立作战小分队。

“深井病”的第一个问题,各部门之间互相割裂、没有交集。

伊拉克美军的情报部门、特种部队人、分析都门,是各自独立的部门。以往这些部门只听取各自部门的老大下达的指令。

美军的改革是,把这些部门打散,由各个部门相互交叉,组成各个小分队。一个小分队的成员来自情报部门、特种部队,其他兄弟单位、其他地区的人员一起构成。他们在战场上共同采取行动。

第二个药方:组织内部信息透明,各部门信息充分共享。

信息保密是大多数企业的做法,如果让信息透明,是不是太危险了?首先,信息透明肯定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作战信息被透露给敌方,这种情况即使可能性很低,但毕竟有这样的风险,所以,大部分的组织尤其是军队一定会通过严格的保密来杜绝这种风险。

但是,物极必反,大部分人可能没有想到,相比信息公开,信息保密带来的问题更加严重。比如,特遣部队有很多次准备对敌方打击时,最后一刻才被告知那是自己人派去的卧底。

美军的做法是,每天把战场的情况、得到的情报、作战计划等信息,全部在军队内部以及其他兄弟连进行共享。刚开始大家很担心,也不适应,不过内部信息透明带来的好处却很多:

1、不会误杀内部派去的卧底;

2、信息透明后作战计划制定得更快,执行得也更好;

3、信息透明后,团队成员之间更加地信任,大家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

第三个药方:成立“中台型组织”,充分支持前线作战小分队。

用华为任老的话说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就是让前方的作战小团队,在战场上自主作决定、灵活调整。要做到这些,要对前线员工充分赋能。

《赋能》作者解读赋能不是简单的授权,而是像园丁一样去领导。园丁做的不是计划、部署、监督作物的生长,他要做的是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作物自己茁壮成长。

“组建去中心化的团队、内部信息透明、中台型组织赋能前线”,这就是麦克里斯特尔,对美军做出的三大变革。

变革后的成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006年6月,变革不到2年的时间,伊拉克“基地”组织最高头目扎卡维,被击毙了。确认扎卡维死亡的当天,伊拉克境内的特遣部队同时投入行动,以最快的速度,彻底打垮了扎卡维所领导的伊拉克“基地”组织的主要成员。虽然基地组织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面对这样一次集中而又重大的打击,修复起来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还有2011年5月1日,20多名海豹六队成员乘坐直升机奇袭本拉登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住所,只用了40分钟就击毙了这位世界著名的恐怖分子。本拉登就是基地组织的“最高指挥官”,本拉登的死亡也标志着基地组织从此走向衰落。

基地组织头目:哈姆扎·本·拉登

这就是《赋能》的作者麦克里斯特尔在伊拉克战场所经历的故事,这场战争虽然结束了,但赋能的作者麦克里斯特尔对美军的改革,对企业界影响深远。

比如华为的任老那句著名的“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华为的“铁三角作战小分队”,都是从美军身上获得灵感做出的变革。

还有美军的“中台型组织”对企业界影响深远,就像国内的这些头部公司腾讯、阿里、美团、京东……都是在往中台型组织进行打造,不仅这些大企业,新成立的企业也可以借助“中台型组织”打造多个前线品牌,比如服装行业的韩都衣舍依托中台型组织打造了70个品牌;杜国楹除了小罐茶还有年迹·年份茶等多个茶饮品牌。

最后,透过美军的改革和“赋能型”组织的兴起,让我看到了“泰勒科学管理”的终结!

我是思考致胜,关注我一起做一个深度思考者,让你轻松看懂事物背后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伊拉克   美军   麦克   华为   深井   腾讯   作战   阿里   指挥官   舰队   深远   组织   基地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