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是夸父 倒在逐日的路上:即使有许多天堂,我也愿做中国的乞丐


路遥,气势磅礴,内心高贵,充满着慈悲,因为慈悲而悲悯天下苍生。


有些人,生来就是跟在别人身后的,而有些人,生来就是领导别人向前走的,显而易见,路遥是后者。


他看似平实的笔风里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足以改变人类的精神世界乃至灵魂的方向。


他是夸父,倒在逐日的路上。


虽然,他只活了短暂的四十余年,但是,我相信,他绝不后悔此生这一场的旅程,与他而言,生命重来,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奉献生命,追逐希望和光明。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激励着多少在苦难中奋斗的人们,在路遥的世界里,苦难不再是无边的痛苦深渊,而是通往梦想的必经之路。


苦难是路遥永恒的伴侣。


正因为他的生命里被注入了苦难,他在不屈地斗争,伟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采得以诞生。


引用《最后一个匈奴》中的一段话形容路遥这样伟大的人——“在这个地球偏僻的一隅,生活着一群有些奇特的人们。他们固执,他们天真善良。他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自命不凡以至目空天下。他们大约有些神经质。他们世世代代做着英雄梦想,并且用自身去创造传说。他们是斯巴达克和唐·吉诃德性格的奇妙结合。他们把死亡叫做‘上山’,把出生叫做‘落草’,把生存过程本身叫做‘受苦’。”


路遥犹如一颗流星,在空中划过,留下璀璨的光芒。

路遥1949年12月3日生于出生在陕北清涧县,原名王卫国。


父母亲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


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


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的伯父家走亲戚。走了整整两天,脚磨出了血泡,终于到了伯父家。父亲说第二天一早要去县上赶集,下午就来接他。八岁的孩子心里清楚是把他留在这里了,他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背影……他的眼泪刷刷往下流,他知道只要自己开口,父亲一定会回来,他一直看着父亲佝偻的身影,消失在山路的弯腰处,被连绵的山头挡住了,才号啕大哭起来,抹着泪往回走。


伯父也是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穷,他们是不想让路遥上学的,为了证明自己,路遥参加了考试,结果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考入延川中学。学习完后,他在野地里找乱七八糟的东西吃。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身上就有路遥的苦难身影和辛酸烙印。

路遥曾经与北京知青林红展开了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恋情。1970年延川县招工,路遥争取到了一个指标,但是他把这个名额转让给了林红。生活总有许多说不清的巧合,浑身长疮,折磨得两个月不能行走的路遥被县革委会宣布隔离审查。当天中午,林红因路遥的“农民身份”而提出断交,爱上了一位支工的解放军下级军官。


《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可能有林红的影子。


路遥说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奖后,在北京,一个女的把电话打到他的房间,路遥问你是谁,电话中说是你的一位陌生的老朋友,路遥说你再不说名字我就挂断电话了,电话中说你站到窗台边上往下看,马路对面有一个穿红风衣的女子,那就是我。


路遥说他往下一看,登时脑子就爆炸了。他扔下电话向楼下跑去。后来他说他想不明白马路上有那么多的车,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轧死他。

中学毕业后,路遥当了民办教师,物质上穷困和精神上孤独,他只好用写作来充实自己,因时而在《山花》上发表诗作最后被借调到县委通讯组。这时,颇具文学才华的另一位北京知青林达走进了他的生活,用爱抚慰了他的创伤。路遥考上延安大学后,大多经济来源是靠林达资助的,正是因为有了林达,路遥在延安大学能够安心读书和进行文学创作。

1973年秋,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他个头不高,看着敦实厚道。入学那天,他穿一身半新不旧的灰色长制服,挎黄帆布背包。他凭出色的组织能力,全票当选班长。


路遥离开延安大学后担任文学期刊《延河》编辑,到西安工作。后来林达也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


他俩1978年1月结婚,1979年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路远。遗憾的是,婚后生活并没有起初想象的那般甜蜜。


作为“农民的儿子”的路遥希望妻子是一位能体贴入微,对自己学习、工作,都能够有所帮助的妻子。但林达是一个具有“小资”情调和独立意识、事业心极强的现代知识女性。让她放弃事业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个家庭妇女,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而半夜写作、通宵达旦,早晨从中午开始,尤喜独处而又时常“封闭”自我的路遥让林达难以适应、无法容忍。在林达看来,她希望有一个体贴自己的好丈夫,而不是一个不管家,甚至一个不管她的贴着各种光环的“圣人”。


短短几年时间,路遥和林达就行同陌路。

1987年在德国的路遥

以后的几年中,林达多时提出离婚,路遥因《人生》小说与电影轰动全国,他怕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更怕给自己亲爱的女儿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一直是一拖再拖。


在写作《平凡的世界》过程中,路遥四弟王天乐也是想让他先离婚,不要维持那个有名无实的家庭了。不如找一个陕北女孩,不识字最好,专门做饭,照顾他的生活。结果还是因为他女儿的问题,又一次放弃了调养身体的机会,继续过着“二个蒸馍,一根大葱”,饥一顿、饱一顿的无规律生活。


在辞世前三个月,林达扶起病床上的路遥,他在离婚书上签了字。


身为人父,路遥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曾为了让女儿吃上西餐跑遍全城。

从表面上看,是高傲的路遥,风光的路遥。他的一些大气磅礴的话,使人感觉到他生命中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激动。


在文学界,他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也可能因为他太实在、不善于应酬。他看不见尘世种种,眼睛只盯着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自觉不自觉地伤害着亲人,伤害着朋友,伤害着同事,他陷入了思想者特有的孤独。

路遥是郁闷的,人们很难读懂路遥。其实,坐在平房小院里,不停地抽着烟仰望天空,若有所思,忧郁、寂寞、孤独的路遥,才是真正的路遥。现实的世界里,没有人与之同行,他的灵魂在孤独与痛苦中游荡。


因为他坚信,孤立有时候不会让人变得软弱,甚至可以让人在精神上变的更坚强!


阿多尼斯曾说:“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路遥的四弟叫猴蛮,在清涧老家,他出生以来还一直没有见过路遥。他给路遥写了封信,让给找个工作。路遥给回了信,让他到延安来等他。

两个从出生就没有见过面的兄弟,抱头痛哭。后来在延安饭店五楼,开了个房间。猴蛮开始讲他的苦难经历。讲了三天三夜,兄弟俩哭成一团。三天三夜后,路遥做出个决定,要将猴蛮的故事写成小说。


然后,他到甘泉县宾馆。记得走的时候,他说:“抽好烟,写好小说!”


1981年6月,不到三十二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二十一个昼夜,创作完成了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


他自己认为可以开创一个时代的作品,写出来后先后寄给几家刊物,可还是被退稿。但他坚信并预言:要么巨大的成功,要么彻底失败。结果《人生》果然让路遥一举成名。


《人生》对于路遥的创作生涯来说,是属于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他在陕西文学界的地位。


但是,路遥的生活窘迫也超出人的想象。他穷得叮当响,凑不齐去北京领奖的路费。


路遥好烟,而且抽好烟,每天两包。一百多块钱的工资有时还不够他的烟钱。再加上还要接济农村的穷亲戚,赡养农村的两双父母,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曾问他,为什么不降低烟的档次?路遥不同意,认为抽好烟不是生理上的需要,是心理上的需要。不是为了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为了营造一种相对庄严的心情。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认为,抽好烟,“有扞卫其强大自尊心的一面,这毫无疑问”。

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不足以安慰像他这样怀有远大抱负的灵魂。他要用他的青春、他的生命做赌注去制作属于他自己的鸿篇巨制!


陆小曼曾在书中写道:“每一个漆黑的夜里,能真正治愈孤独,帮助我们走出低谷的人,永远都只有自己。”


经过两年的前期资料储备,1985年秋,路遥带两大箱书籍和资料,十几条香烟,两罐雀巢咖啡,到铜川矿务局的煤矿医院开始写稿。在弟弟的张罗下,矿医院为他安排了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室,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塑料沙发。

矿上生活艰苦,没有蔬菜,鸡蛋,豆腐都难买到。路遥中午起床吃馒头、米汤和咸菜。晚上有时吃点面条。


12月上旬,完成第一部的初稿。路遥怀抱着二十多万字的手稿,赶在元旦之前回家看望女儿路远。他与妻子林达的夫妻关系已是强弩之末。


许是小时候遭受的饥饿之苦仍在心头作祟,他在物质上对女儿绝不克扣,女儿要啥,他就买啥。


他曾借钱女儿买了一架很贵的钢琴,但最后也没用上,只得搁在家里的角落。女儿春游要吃三明治,他跑遍了西安,最后在凯悦酒店花60元买了两块。这意味着一个大学毕业生两个月的工资。

《平凡的世界》在起初,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甚至都没有人愿意发行。


1986年初,路遥把第一部初稿给了《当代》。好似许多人都不看好路遥的这部稿子,似乎都不相信路遥在《人生》之后,还能写出更好的东西。


之后,作家出版社也退了稿。


19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横行,现实主义自卑的时代,要不写点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仿佛就没有资格谈论文学。


路遥悲愤对王天乐说,难道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一夜之间就变成这些小子的学生了吗?


最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于1986年11月由不那么主流的《花城》第6期全文刊发,12月,由文联公司出版。


1987年夏,等到路遥写完第二部,因为内部意见分歧很大,《花城》也不愿发了。转由更为边缘的《黄河》杂志刊发。

1986年的冬季,《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


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回到西安,路遥去了一趟长安县柳青墓。他在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柳青墓碑前,放声大哭。


有谁能理解路遥众人皆醉唯他独醒的悲怆呢

路遥说他要继续写下去,写第二部,写第三部。


路遥说,他已经考虑好了,他要用生命去结束《平凡的世界》。


他说:


我要背对文坛,

面向大众!



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像“弹簧整个地被扯断”。


在一次突然大吐血之后,王天乐陪他急往医院检查,结果是,必须立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


但路遥并不这么想。他去了趟榆林,找一位曾给王震、陈永贵看过病的老中医张鹏举。


经过张鹏举的调理,病情稍微好些之后,1987年10月下旬,路遥又开始了第三部的创作。

朋友白描说,路遥要强的心性不容许自己给人病恹恹虚弱的印象,因此他不愿向外人宣示自己的病情,甚至自己也不承认。


厚夫则说:“他怕像曹雪芹、柳青一样留下半部书,留下人生的遗憾。”他同时认为,路遥的身上有一种“殉道”的悲剧精神。

苦难、殉道、“牛马般的劳动”,这是路遥为自己设定的人生。


在贫瘠土地上出生的孩子的内心,需要一种崇高的、悲剧性、毁灭性的力量,照亮和燃烧自己。


贾平凹说,“他是一个强人。强人的身上有他比一般人的优秀处,也有被一般人不可理解处。他大气,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

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支撑下完成,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朋友们问及下一部作品,他看了朋友一眼,一字一句地说:你小看我,这次,我不仅要在国内获奖,还要拿国际大奖。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现场照片,路遥(左一)

但此时的路遥已明确感觉到了死神的侵袭,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发表演讲的作家,带着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年仅42岁的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

他活得太累了,非人般的劳动得到的全是苦难他的内心的苦衷难以忍受。唯一能够释放的渠道和寄托只能是文学创作,可艰难跋涉的文学之路也是充满荆棘。但他清醒的意识到,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他深信,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因此,他要以生命为代价,以血为墨著华章,为我们弹拨一曲生命绝唱——《平凡的世界》,激励了和正在激励着平凡世界里的人们于逆境中自强不息,在苦难中搏击人生!


END —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点赞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林达   延安   西安   中国   苦难   乞丐   平凡   父亲   路上   女儿   生命   天堂   人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